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2 毫秒
1.
洪水具有资源与灾害两重特性,建立洪水资源利用预案,掌握当年的洪水资源利用系统运行状况,是使洪水资源在较低风险下发挥更大效益的有效手段.从事前预防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洪水资源利用预案的研究意义及其研究体系,并以吉林省白城市为例建立区域洪水资源利用预案体系.白城市2005年洪水资源利用预案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实践表明对洪水资源利用预案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白城市通过多年引蓄洪水资源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建立了洪水资源利用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当地的水库、泡沼、湿地等有利条件,通过洪水资源利用规划、预案的制定,并采取有力的措施,规避风险,最大限度地引蓄洪水,使洪水资源利用达到安全运用,形成了符合当地实际的洪水资源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3.
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瑞光 《海河水利》2009,(6):4-6,13
洪水具有水害和水利双重特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洪水资源利用的表现形式是不完全相同的。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指出了洪水资源利用的内涵。根据海河流域所具有的河系分散、降水区域分布不均匀、洪水相对集中等特点,通过水库、蓄滞洪区、河系连通等工程措施和洪水调度中与水量调度、污染物调度、沙量调度相结合的非工程措施以及洪水资源利用量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了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的潜力。指出开展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并从流域管理角度提出了保障洪水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洪水资源利用及其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吉林白城市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当地的洪水资源利用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当地的泡沼、湿地众多,过境径流量大的优势,来弥补当地降水少、工程措施不足造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并针对特定的洪水资源利用措施,制定了相关的洪水资源利用风险分析模型,使洪水资源利用达到安全、高效运行。在研究与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区域洪水资源利用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区域洪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分析我国开发利用洪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洪水资源开发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安全、高效并注意洪水的多重资源特性和保证长期效益。提出了以措施研究、工程准备、风险分析、预案制定、实时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开发流程。以吉林省白城市洪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例,介绍了开发原则与流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建立了白城市区域内水库、湿地、泡塘、地下水库综合利用系统,并利用月亮泡水库引用嫩江洪水补充当地水源,提高了当地水资源承载力,改善了水资源安全现状。实践表明,白城市洪水资源利用系统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6.
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的现状与潜力评估方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评价洪水资源利用现状和潜力,是开展流域洪水资源利用,进而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的首要工作。本文认为流域洪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洪水调控利用能力的函数,对应任何洪水调控利用能力的洪水资源均可划分为可利用量和不可利用量两部分;采用极限分析理论,推理分析流域洪水资源现状利用潜力、理论利用潜力和流域洪水资源现状可利用量、理论可利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完善和统一了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的概念体系和评价方法。作为实例,评价了南四湖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现状和利用潜力,得出现状和理论可利用量分别为16.29~18.08亿m3、20.50~21.55亿m3,现状和理论利用潜力分别为2.66~3.86亿m3和6.78~7.33亿m3,指出现状洪水资源利用的阈值空间和未来挖掘方向,对流域洪水资源利用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太湖流域洪水识别与洪水资源利用约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太湖流域出现了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恶化三者并存的局面,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依托防洪工程体系和河湖水系,完善洪水调控方式,促进洪水与水量、水质调度相结合,对于强化太湖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太湖流域洪水特性的基础上,结合降水和水位等要素,划分了太湖流域“洪水期”,从水量平衡角度识别和解析了太湖流域洪水过程,阐明了太湖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的实质,提出了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及水环境安全约束条件,初步总结了太湖流域洪水资源利用识别体系,为开展太湖流域洪水资源利用评价和改善流域洪水调控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平衡防洪安全和洪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广义洪水预见期,在敞泄回蓄和滞洪跟踪调度方法中,可对洪水资源利用及安全水平进行量化分析,对不同量级的洪水及其退水过程进行洪水资源利用及安全水平评估。决定采用的调度方式,实现了减少无益弃水,在可控范围内做到充分利用洪水资源。  相似文献   

9.
在剖析洪水资源利用潜力概念和总结国内外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利用方式的基础上,考虑蓄滞洪区不同重现期启用工况下的淹没洪水和区内降雨产汇流形成洪水两方面因素,研究提出了在保障流域防洪安全前提下的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利用潜力评估方法。以海河流域永年洼蓄滞洪区为典型案例,利用洪水风险分析、情景分析和水文序列统计等方法,定量评估了其年均期望的可利用洪水资源量。研究方法和成果对于我国其他蓄滞洪区的洪水资源利用潜力评估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干支流交汇区储水空间丰富,而干支流的水文系列常常存在差异,以吉林省白城市干支流嫩江和洮儿河为例,首先,对区域的蓄水特征及容量进行分析,确定可利用的洪水频率上限为P=5%;其次,对两河年、汛期6-10各月的丰枯特性进行分析,得出两河有27.3%的年份嫩江对洮儿河存在年径流补偿特性,50.9%的年份存在月径流补偿特性,6-10各月的径流补偿率分别0.2、0.27、0.25、0.27和0.2;再次,对汛期两河径流集中时段、峰现时间及其概率分布进行分析,得出两河存在时间补偿特性,为适时机引干流洪水资源提供参考;最后,提出洪水资源利用要因时因地制宜,结合区域蓄水特点和干支流来水特点分时段考虑,为安全高效利用洪水资源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水平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1956~2000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评价结果和入海水量资料,对黄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水平进行初步分析,指出基于全年地表水资源量与出境量的洪水资源利用水平较稳定地维持在400亿m3左右;探讨了黄河流域历年来水利工程空间布局及运行方式变化与洪水资源利用过程的关系,并采用洪水资源利用程度的概念来显示不同流域之间洪水资源利用水平的相对差异,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程度在20世纪90年代呈上升趋势,至2000年已接近90%;指出黄河上游低含沙洪水资源的利用对中游高含沙洪水资源利用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化利用初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洪水资源化利用是发挥洪水资源特性,缓解水资源短缺,减少水旱灾害损失,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措施。针时海河流域自然地理、水系、暴雨洪水特性及现有防洪工程体系特点、水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探讨了洪水资源安全利用的方向及潜力。  相似文献   

13.
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的理论框架探讨I:定量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1世纪初以来,中国北方地区干旱缺水的严峻形势,催生了旨在挖掘洪水利用潜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的"洪水资源利用"的概念出现,并迅速成为防洪和水资源高效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论文在梳理总结多年研究积累的基础上,从洪水资源利用概念形成与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出发,建立了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的定义和概念性模型,指出洪水资源利用的本质是风险与效益的博弈;采用极限分析理论,推理辨析与洪水资源利用潜力评价密切相关的若干概念及其定量关系;论述常见洪水资源利用方式基本原理和技术关键,进而建立涵盖洪水资源利用潜力评价、利用方式选择和风险效益评估于一体的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4.
结合华北山前平原城区雨洪预报、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和邯郸市雨洪资源状况,分析了城市雨洪资源化利用必要性,介绍了雨洪资源利用的进展,分析城区不同下垫面雨洪水质变化规律,提出了城市雨洪利用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海河流域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超出其承载能力,并导致河道断流、天然湿地萎缩、地下水超采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结合流域特殊的河系特点和洪水时空分布规律,通过对“96·8”典型洪水利用潜力分析,研究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的可能性,为流域充分利用洪水资源、缓解流域水资源短缺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刘巧玉 《西北水电》2011,(5):7-9,13
洪水资源化利用是发挥洪水资源特性,缓解水资源短缺,减少水旱灾害损失,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措施。针对隆德县七大流域的自然地理、水系、暴雨洪水特性及现有防洪工程体系特点、水资源利用现状,提出了洪水资源安全利用的方向及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洪水和干旱并存,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洪水的资源化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事业。在现代治水理念从过去单一控制洪水向全面管理洪水转变的基础上,提出洪水资源化。分析了洪水资源化的实现途径,兴建、完善基础工程,跨流域调水,利用湿地蓄存洪水,靠洪水补充地下水资源等等,同时分析了各途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雨洪资源化利用是解决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对海河流域雨洪利用前景分析基础上,根据雨洪利用的性质及特点提出根据受益主体实际受益情况来进行工程投资分摊的几种方法,将有助于推进海河流域开展雨洪资源化利用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