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石墨粒度对纸基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湿法工艺制备了4种不同石墨粒度的纸基摩擦材料, 利用惯量摩擦试验机研究了石墨粒度对摩擦力矩曲线和动、静摩擦系数及磨损率的影响; 并对不同压力和转速条件下动摩擦系数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磨损后纸基摩擦材料的表面形貌. 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石墨粒度的减小, 制动时间增加, 摩擦力矩曲线中间部分趋于平直; 动、静摩擦系数减小, 磨损率降低. 同时, 动摩擦系数随着制动压力和转速的增加而减小. 循环制动过程中, 石墨粒度较小的试样制动稳定性较好. 随着石墨粒度的减小, 摩擦表面形成了润滑性能良好的固体润滑膜, 有利于提高材料的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2.
一种纸基摩擦材料的摩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制备了一种纸基摩擦材料。通过改装QM1000-Ⅱ型摩擦材料性能试验机的盘车装置, 增添静摩擦力矩曲线数据采集和处理程序, 研究了载荷与纸基摩擦材料摩擦力矩特征的关系和对静、动摩擦系数的影响, 得到了静摩擦力矩曲线图。试验结果表明: 测量静摩擦力矩的持续时间与载荷无关, 静、动摩擦力矩随着加载载荷增加而增大, 静摩擦系数随载荷增加而增大, 动摩擦系数随载荷增加而减小, 自动盘车测得的静摩擦系数准确性和可信度高, 试验结果对设计摩擦材料的使用参数和优化摩擦材料的配方工艺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湿法工艺制备出一种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通过惯量试验机研究了长时间连续制动条件下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变化规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三维轮廓仪观察磨损表面形貌并分析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制动次数的增加,摩擦力矩曲线波动现象严重,摩擦系数减小,摩擦表面由于形成了光滑的摩擦膜使磨损率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4.
孔隙率对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是应用于汽车自动变速器中的一种新型湿式摩擦材料. 在固定原材料配比和含量的基础上, 通过改变摩擦材料厚度, 制备出几种孔隙率不同的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 采用液体渗透法测试摩擦材料的孔隙率.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试样形貌. 通过惯量试验机研究孔隙率对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湿态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短切碳纤维在树脂基体中均匀分散, 相互桥接, 形成了大小不一的贯穿性孔隙; 随着孔隙率的增大, 摩擦力矩曲线趋于平稳; 动摩擦系数升高, 静摩擦系数降低, 磨损率增大.  相似文献   

5.
基于本实验室制备的一种炭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 研究了固化压力对材料孔隙率, 动摩擦系数, 静动摩擦系数之比, 摩擦力矩曲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孔隙率随固化压力增加而下降; 动摩擦系数随制动压力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 静动摩擦系数比值随制动压力的增加分布趋势较为复杂: 较低的固化压力条件下, 静动摩擦系数之比略有上升, 而较高的固化压力条件下静动摩擦系数之比则略有下降趋势; 摩擦力矩曲线随固化压力升高有轻微翘曲出现。综合考虑固化压力对动摩擦系数、 静动摩擦系数比值以及摩擦力矩曲线的影响, 在这种纸基摩擦材料成分不变的条件下, 其对应较为合适的固化压力约为3.4MPa。   相似文献   

6.
纸基摩擦材料是一种采用造纸工艺生产的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等机械传扭装置中的重要功能材料.在一种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的基础上,引入了陶瓷纤维来代替芳纶纤维,制备了编号为0#-4#的5个试样.采用惯量摩擦性能测试、力学性能测试以及SEM等手段.研究了陶瓷纤维含量对纸基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陶瓷纤维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抗拉强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耐热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陶瓷纤维含量为2.35%的1#试样纤维分散均匀,形成了一定的材料孔隙,材料制动时间较短,制动过程较平稳,动、静摩擦系数较无陶瓷纤维的0#试样有较大提高.总体来说,当陶瓷纤维含量为2.35%时,试样具有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以针刺碳毡为预制体,将成品SiC粉末、酚醛树脂机械搅拌成混合浆液,采用真空吸注法制备C/SiC摩擦材料,测定了不同SiC含量摩擦材料的致密性,利用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不同接触载荷工况下C/SiC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并采用USB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表面磨损形貌。研究结果表明:C/SiC复合材料的磨损率随着SiC含量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其摩擦系数呈增加趋势,但随着接触载荷的增加其磨损率、摩擦系数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综合比较,当SiC含量为25%时,其复合材料的致密性、摩擦性能最好,磨损率为2.3×10~(-7)g·N~(-1)m~(-1),摩擦系数为0.42,密度达到1.28g/cm~3。  相似文献   

8.
利用销盘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干滑动摩擦条件下滑动速度、接触压力对45CrNi摩擦副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530 ℃回火销的磨损率、摩擦系数较大;磨损率与硬度并不成绝对的反比关系.材料的磨损率随着接触压力、滑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摩擦系数随着接触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张翔  甘春雷  黎小辉  张辉  郑开宏  农登 《材料导报》2018,32(20):3517-3523
以工业废渣粉煤灰作为主要陶瓷组分,氧化铝纤维为增强相,采用冷压成型-热压固化两步法制备了氧化铝纤维增强陶瓷基摩擦材料,通过定速式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氧化铝纤维含量对陶瓷基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借助SEM观察磨损后样品的表面形貌,揭示了其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氧化铝纤维含量的增加,陶瓷基摩擦材料的孔隙率与密度不断增加,而硬度则先降低后上升然后再略降低;摩擦系数随氧化铝纤维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当氧化铝纤维含量为25%时,样品的摩擦系数稳定在0.60左右;添加氧化铝纤维促进了陶瓷基摩擦材料的磨损,且随其含量增加,磨损率总体上呈增大趋势;未添加氧化铝纤维的陶瓷基摩擦材料磨损形式主要为磨粒磨损和接触疲劳磨损,而添加25%氧化铝纤维的陶瓷基摩擦材料磨损形式以磨粒磨损、粘着磨损和纤维的脆性断裂为主。  相似文献   

10.
炭纤维含量对新型陶瓷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压成型工艺制备了5种不同炭纤维含量的新型陶瓷摩擦材料。研究了炭纤维含量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磨损后材料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随着炭纤维含量的增加,抗压强度、抗剪切强度均先增大后减小;材料耐热性好,350℃条件下无热衰退;随着炭纤维含量增加,摩擦因数减小,稳定性提高;低温下磨损率先减小后增大,高温下高炭纤维含量有利于降低磨损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添加微量锡对铜基摩擦的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锡对摩擦系数无显著影响,但对磨损有显著影响,当锡含量为0.50%时,摩擦材料及对偶材料的磨损都较小。  相似文献   

12.
刘雷 《真空》2021,(2):82-85
线性摩擦焊接技术凭借其高效、优质的特点近年来极为受重视。简要地介绍了线性摩擦焊的工作原理及其系统组成,针对焊机的实际使用要求设计了一套液压振动伺服系统。首先根据振动伺服系统的技术参数计算了所需的油源流量、最大加速度、速度等参数;根据计算结果对液压系统中关键动力元件以及振动伺服阀进行了设计和选型;并对摩擦振动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对主要参数进行了计算;对数学模型进行了仿真,绘制了系统的伯德图。结合仿真结果以及伯德图验证了本方案可行,可以应用,并对以后的设备研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搅拌摩擦焊接及其加工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搅拌摩擦焊是一种新型的固相焊接工艺,在近些年取得了巨大的研究进展.从搅拌摩擦焊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出发,对搅拌摩擦焊工艺参数、焊缝组织及性能进行了评述;最后简要介绍了搅拌摩擦加工的最新发展及在各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14.
胶乳改性摩阻材料用酚醛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丁腈、羧基丁腈、丁苯、丁吡四种胶乳改性酚醛树脂。研究改性产物的微观结构与其冲击强度和摩擦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实验结果表明 ,胶乳改性酚醛树脂在性能上有强度大且韧性好的特点 ,尤其在摩擦性能上比纯酚醛树脂有较大的改善。通过四种胶乳改性酚醛树脂发现 ,羧基丁腈胶乳改性酚醛树脂综合性能优于其它三种胶乳改性的酚醛树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讨论了绞弹机摩擦离合器结构特点和工作条件,摩擦偶的接触面积,油膜厚度和摩擦表面状态的变化是影响摩擦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提高摩擦稳定性,选用了合适的原材料粉末粒度和工艺参数,烧结硬度控制在30~40HB,绞弹机离合器铜基摩擦片有较好的摩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This review outlines the up‐to‐date research progress on controllable interfacial friction on both solid/solid and solid/liquid surfaces. Environment‐sensitive materials at a frictional interface react to certain external stimuli and provoke changes in surface chemistry, interfacial charge, and/or topography, which then cause a change in the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The external stimuli might be solvent, electrolyte, pH, temperature, light, electric potential, and magnetic field etc. In a similar way, controllable fluid–solid friction (i.e., boundary slippage versus non‐slippage) can also be achieved by reversibly generating a gas lubricating layer at the interface or by changing the fluid–solid adhesion via physicochemical methods. The author comments are presented and outlook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7.
对含能材料测定摩擦感度的意义、摆式摩擦仪感度仪工作原理做了详细介绍,对20世纪40年代原苏联K-44-Ⅲ型摆式摩擦仪的结构、加压方式、检定方法等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MGY-1型摩擦感度仪在结构上用限位槽取代分离钩,用电动油泵取代手动油泵加压.对改进后的MGY-1型摩擦感度仪做了对比试验:不同表压和摆角条件下滑移距离测试...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强电场环境下LY12铝合金摩擦焊接的热力过程,并采用多元纡性回归法计算了LY12铝合金初始摩擦系数。结果表明,强电场的引入降低了摩擦焊接妆始峰值扭矩和平衡扭矩,且电场强度越大。摩擦焊接初始峰值扭矩和平衡扭矩值越低。焊接接头的轴向缩短量越大,而电场环境下摩擦焊接界面的最高温度则与无电场作用时基本相同;此外,LY12铝合金的初始摩擦系数随摩擦界面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摩擦压力的增大而降低。有电场作用时的数值较无电场时略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