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通过共聚聚丙烯(PP1)与均聚聚丙烯(PP2)在中国三亚、琼海、广州自然曝晒试验结果的对比,研究了湿热自然环境对2种PP表面形貌、表观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2种PP在湿热自然环境曝晒过程中均出现了明显的表面裂纹,其表观性能也有较大的变化,其中PP1抗老化能力比PP2优越;PP1和PP2经曝晒后在分子链上产生羰基,且羰基量随曝晒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塑料》2014,(1)
对聚碳酸酯(PC)在我国典型的湿热(琼海)和干热(吐鲁番)进行户外自然老化试验后的老化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PC在湿热条件下老化程度比干热严重。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等方法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证实在湿热环境中曝露的PC试样含水量远高于干热环境中的,且PC的户外自然老化可分为2个阶段,前期以光老化为主,后期水的增塑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3.
选择性选取3个典型湿热气候地区(琼海、三亚、广州)对聚苯乙烯(PS)进行户外自然老化试验,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老化前后PS的分子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研究其在典型湿热气候下的老化行为。结果显示:PS在不同湿热气候地区的老化程度由大到小顺序为:广州>琼海>三亚;在户外老化过程中PS分子链的断裂导致表面裂纹不断加深和扩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聚酯 /三缩水甘油基异氰尿酸酯( TGIC)、聚酯 /β-羟烷基酰胺( HAA)和聚酯 /异氰酸酯( B1530)3种粉末涂料涂层在不同气候环境下服役性能,制备了 3种体系涂层并将其置于湿热气候(迈阿密)、干热气候(凤凰城)、湿热沿海气候(三亚)、湿热气候(琼海)、亚湿热气候(广州)、寒冷气候(海拉尔)、高原气候(西藏拉萨)、干热气候(新疆吐鲁番) 8种气候环境下进行自然曝晒,以保光率和色差作为评判涂层老化的依据。结果表明:聚酯粉末涂料涂层在寒冷气候(海拉尔)和干热气候环境(吐鲁番)下老化速度最慢,亚湿热气候(广州)次之,而在湿热沿海气候环境(三亚)下涂层老化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选取几个典型气候地区对共聚聚丙烯(PP1)与均聚聚丙烯(PP2)进行自然曝晒实验,利用光学测试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老化前后两种PP的光学性能和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研究其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老化性能。结果表明,PP1和PP2在不同自然条件的老化程度由大到小顺序为:湿热地区(三亚、琼海和广州)>干热地区(吐鲁番和若羌)>温带地区(北京和青岛)>高原地区(拉萨和海拉尔);其中PP2的耐候性比PP1差,更容易发生老化。  相似文献   

6.
对聚碳酸酯在我国海南琼海、若羌以及海拉尔三个自然环境暴露试验站暴露1年的色差及拉伸强度数据进行测试,并利用红外图谱计算了不同暴露阶段的红外特征指数。根据红外特征指数推断了PC在不同地区暴露的老化机理,并研究了性能与红外特征指数的皮尔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暴露的PC样品在琼海地区同时发生氟利斯重排反应和偕二甲基的光氧化反应,在若羌和海拉尔地区主要发生偕二甲基的光氧化反应。两种反应机理都会导致PC样品色差产生变化,在琼海地区主要由氟利斯重排反应导致,而在若羌和海拉尔地区由偕二甲基的光氧化反应导致,但拉伸强度下降的主导反应机理均为氟利斯重排反应。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高速列车用PU(聚氨酯)胶粘剂在我国不同气候环境中的适应性,选择武汉、漠河、尉犁和万宁地区作为样品自然老化的试验区,对曝晒90、183、365 d后的PU胶粘剂本体试样及铝合金胶接件进行力学性能、粘接性能和结构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试样表面裂纹扩展受湿热老化、光老化过程的协同作用影响较大;老化初期,光降解作用萌生细裂纹龟裂,而湿热水解作用产生凹坑,并且对裂纹扩展影响较大;水渗透至基底金属处产生腐蚀,使PU胶粘剂/铝合金胶接件的界面粘接力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通过自制不同配比的MS(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开展了自然曝晒试验和高温加速老化试验,对不同配比下MS密封胶的耐候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获得了较佳的配比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多种双组分和单组分MS密封胶的耐候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曝晒试验中,单组分试样的性能表现要优于双组分试样,而在高温老化试验中,双组分试样的表现好于单组分试样。在使用MS密封胶时,应该考虑具体需求来选择产品。该研究成果可为MS密封胶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某汽车黑色塑料挡风条在琼海户外曝晒一段时间后,表面析出白点;随着曝晒时间延长,白点逐渐增多,挡风条表面呈现白色。采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能谱仪等手段对挡风条塑料进行分析,并采用氙灯老化模拟挡风条户外曝晒实验。结果表明,挡风条塑料为含有滑石粉的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挡风条在户外曝晒过程中由于光照、水分及温度的影响逐渐老化,表面粉化并出现明显裂纹,露出聚丙烯基材中的玻璃纤维和滑石粉,表面呈现白色。建议在挡风条加工过程中加入适当的抗氧体系和抗紫外剂来改善挡风条塑料的老化变色。  相似文献   

10.
<正>美国Q-Lab公司于3月12日成功举办了题为"实验室加速老化多少小时相当于户外曝晒几年?"的在线研讨会。会议首先介绍了户外曝晒和实验室加速测试机理,然后着重以汽车内饰塑料样品为例,找出汽车内饰塑料样品户外和实验室加速测试之间颜色变化的相关性,并得出实验室加速测试多少小时与18个月户外(敦煌和琼海)曝晒相当。参  相似文献   

11.
聚碳酸酯在沸水中的老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聚碳酸酯(PC)在沸水中的吸水规律和冷热水循环老化对PC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C在冷热水循环老化过程中发生了脆韧转变,在48 h内其冲击强度降低了90%.老化后,P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有所降低,并出现反常比热峰.冷热水循环老化后的PC试样出现了光散射现象,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该PC试样中存在圆盘状微孔,经热处理后发现该PC试样中出现的缺陷是不可恢复的.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在海南万宁自然曝露试验后的聚碳酸酯(PC)结构和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老化后,PC的拉伸强度下降,由韧性断裂逐渐转变为脆性断裂;老化过程中,PC试样表面产生裂纹等缺陷,导致透光率下降,而碳碳偶合双键的产生则是黄变的主要原因;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显示,曝露面同时发生了氟利斯(Fries)重排和光氧老化反应,而背面仅发生氟利斯重排反应。  相似文献   

13.
对191#不饱和聚酯树脂进行了自然曝晒老化、人工热氧加速老化及人工氙灯加速老化试验,并对老化前后试样的外观形貌、光泽度、黄色指数、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加速老化的不断进行,试样表面会出现泛黄、失光率增大和裂纹等现象,强度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弯曲强度由20 MPa(未老化时)增至最大值40 MPa(热氧老化60 d或氙灯老化45 d),拉伸强度由113 MPa(未老化时)增至最大值125 MPa(氙灯老化30 d)和128 MPa(热氧老化60 d);老化方式不同,老化前后试样的性能变化也不相同,即失光率对热氧老化更敏感、强度对紫外光老化更敏感;西部曝晒180 d,不饱和聚酯树脂仍处于后固化阶段,但强度已开始下降,下降程度与曝晒地区有关,变化最明显的是新疆尉犁地区,弯曲强度由最大值40 MPa(自然曝晒120 d)降低至35 MPa(自然曝晒180 d)。  相似文献   

14.
直升机用结构胶粘剂大气曝晒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某直升机用结构胶粘剂的大气曝晒试验,分别给出了四种不同固化温度的胶粘剂在海南岛万宁与内蒙古海拉尔两地经四年大气曝晒后的剩余强度,作为对比,同时列出了北京室内存贮四年后胶粘剂的强度。大气曝晒结果表明,万宁的湿热气候大大降低了胶粘剂的强度,而海拉尔的干燥、寒冷气候对胶粘剂的强度影响则较小。  相似文献   

15.
在温度85℃、湿度85%条件下,分别对聚碳酸酯(PC)粒料和PC注塑样件进行老化试验,研究了湿热老化后PC结构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水和热的作用下PC熔融指数升高,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有所降低,但PC整体性能变化不大;当PC成型后的制品局部存在缺陷或应力集中时,在湿热环境下冲击性能下降较快。  相似文献   

16.
在塑料和玻璃钢大气自然老化试验中,国内外多数采用试样曝晒角与水平面成45°角的形式。但近年来国内外有人认为塑料按地理纬度角曝晒对老化性能影响更为敏感。 对于玻璃钢来说,不同曝晒角对其大气老化性能影响如何,尚无实践体会。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我们从1974年以来,对比了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湿热环境对碳纤维/环氧树脂(CFRP)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的影响,对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70℃水浴处理,采用锥头圆柱形弹体对湿热饱和试样和干燥室温试样进行速度分别为45 m/s、68 m/s、86 m/s的冲击,采用激光测速仪测量冲击前后的速度,然后采用超声C扫描检测系统、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试样的冲击破坏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加,试样的破坏投影面积增加;在速度较低时,湿热环境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层合板的损伤孔洞面积影响更大;湿热处理之后的碳纤维/环氧树脂层合板层间性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石油化学工业部涂料天然曝晒网第二次协调会在江苏省燃化局,南京市化工局和漂水县委的直接领导下,于一九七六年十月二十六日至十月三十一日在江苏省漂水县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曝晒网各曝晒站的代表,同时邀请了海口化工一厂、一机部海南湿热试验站、五机部五四研究所海南试验站、江苏省常州光辉造漆厂、苏州造漆厂和无锡造漆厂。  相似文献   

19.
在回转抗渣炉内模拟气化炉1 500℃时的工作环境,进行熔渣对Si_3N_4结合SiC试样的动态侵蚀实验,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侵蚀后试样的显微结构,并结合热力学模拟研究酸性煤渣对Si_3N_4–SiC材料的侵蚀机理。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熔渣中的FeO与Si_3N_4–SiC材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试样表面形成C、Si、Fe合金;Si_3N_4–SiC试样发生活性氧化,形成气体和方石英,且方石英向熔渣中溶解;氧化反应改变了试样中气孔表面的结构组成,熔渣通过气孔向试样中渗透,在试样表面形成很薄的反应层。反应层的形成加剧了熔渣向试样中的渗透及试样向熔渣中的溶解。因此,Si_3N_4–SiC材料不适合用做水煤浆气化炉内衬材料。  相似文献   

20.
以纯聚碳酸酯(PC)、阻燃PC和阻燃增韧PC试样为研究对象,研究了ISO 7391–2,ASTM D256和ISO180三种标准测试的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差异,同时探讨了缺口制作方式和退火处理(135℃,2h)对缺口冲击强度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PC试样采用ASTM D256标准测试的缺口冲击强度较ISO 7391–2稍高,而采用ISO 180标准测试的缺口冲击强度最低。偏光应力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由于ISO 180标准规定的试样厚度相对较大,试样产生了过大的残余应力,加之阻燃PC中阻燃剂与PC的相容性较差,进而导致采用ISO 180标准测试的阻燃PC缺口冲击强度测试数据极低。实际应用中尽量选用断裂行程短、试样厚度大的ISO 180标准对改性PC试样的缺口冲击强度进行测试,其更能体现材料的缺陷和实际韧性。采用机铣缺口测试的缺口冲击强度稍高,而采用模塑缺口测试的缺口冲击强度离散系数小,数据稳定性更好。退火处理虽可消除试样的内部应力,但会导致试样边缘位置应力集中更加明显,退火处理后各试样的缺口冲击强度测试数据均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