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文章以福州三坊七巷为调查对象,尝试研究基于网络评论的主观评价方法。结合实地调研、相关文献资料明确案例街区的特点、要素及历史文化街区建成环境使用后主观评价体系;选取国内知名旅游网站、消费点评网站的 2010-2019 年网络评论数据,以网络爬虫技术和计算机中文文本情感分析技术为工具,获取并量化使用者情感倾向,获得评价结果并逐年对比,分析使用者对三坊七巷满意度的年际变化和基于网络评论的主观评价方法特点。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福州三坊七巷为调查对象,尝试研究基于网络评论的主观评价方法.结合实地调研、相关文献资料明确案例街区的特点、要素及历史文化街区建成环境使用后主观评价体系;选取国内知名旅游网站、消费点评网站的2010-2019年网络评论数据,以网络爬虫技术和计算机中文文本情感分析技术为工具,获取并量化使用者情感倾向,获得评价结果并逐...  相似文献   

3.
借鉴科学成熟的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体系,借助语义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获取、量化满意度,尝试针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构建适应性评价方法,利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评价结果,总结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现有优势与现存问题,为进一步优化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建成环境提供参考,为未来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传统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作为中国最具文化代表性的街区,在建筑空间、街巷空间、景观园林空间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本文从三坊七巷的改造背景入手,通过对三坊七巷改造前后公共空间环境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商业运营情况的探讨,以期探寻文化历史街区更新中本土化继承的完美方式。  相似文献   

5.
以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调查分析其改造后的商业业态现状,并从业态结构、空间布局、交通环境等方面对该历史街区商业业态进行分析和评价,探析商业业态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来寻求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业态发展的最佳模式,同时为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严送炜 《城市建筑》2014,(26):193-193
历史街区商业改造的消费文化特性是集历史街区的建筑风格、建筑文化、建筑空间、现代建筑设计的文化表现、体验式设计理念以及新型商业业态的综合体现。本文主要结合案例,进一步探讨了历史街区改造项目消费文化特性的设计体现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7.
历史街区商业改造的消费文化特性是集历史街区的建筑风格、建筑文化、建筑空间、现代建筑设计的文化表现、体验式设计理念以及新型商业业态的综合体现。本文主要结合案例,进一步探讨了历史街区改造项目消费文化特性的设计体现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业态发展的合理引导是历史街区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但在度量分析方法的构建中如何有效的印证主观认知并能平衡定量分析精度、实践调查工作量及适应多样化和动态变化的街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从业态线密度的思路出发,利用GIS缓冲区工具转换形成一套业态缓冲区、业态界面比的概念和度量方式,并构建了一套业态类型和品质分类办法,选取大栅栏、南锣鼓巷、三坊七巷三个历史街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商居关系、业态类型结构和品质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再结合空间分布与人群结构的观察形成综合比较评估,从中得出一些思路和方法以期为相关地区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发展进程中延续传承的活态遗产,是城市文化和区域特色的深刻烙印。快速城市化促使历史街区面临失活困境。文章以闽江流域的历史街区——朱紫坊为例,基于城市更新转型期存量提升的背景,借鉴有机更新理论,以活化街区文脉为重点,梳理街区特质、总结失落原因、构建活化策略,以期在街区保护的过程中实现物质空间存量盘活、历史文化创新延续、非遗业态重构活化,为历史街区有机更新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结合成都市宽窄巷子边缘空间的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状况、建筑风貌、业态等要素,把边缘空间分成商业型、居住型、交通型与生态型,并针对不同类型进行量化分析和现状感知,提取出了消极空间,据此给出相关改善活化建议,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以及城市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北京牛街的商业业态种类、数量与空间布局进行现状调研,将所得结果汇总分析,运用城市微更新理论,制定出街区商业业态保护恢复框架,探索适用于历史街区商业业态规划布局的策略方法,力图在保护原有社会风俗与历史街区风貌的基础上,提升场所品质,增加交往空间舒适度,维持保护商业业态积极运行,保护牛街历史文化特色,实现特色文化街区牛街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12.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遗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中文化空间最丰富的地区,如何对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进行保护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尝试以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的主体“居民”作为文化空间的主体要素,进行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空间、文化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究和表达,并从居民关系网络、空间网络和文化网络三个维度进行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的网络模型构建和网络特征相关测度的解析,基于此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地调研、查阅文献资料,详细分析了福州三坊七巷和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现状,结合其街区主要构成要素及其价值,查阅文献资料,立足两者不同的历史地位以及规划实施后的具体情况,结合街区改造更新成果,对福州两大类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与再生提出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结合河北省邯郸市串城街城市更新中文化传承的保护现状,从梳理历史脉络、塑造场所精神、规划空间形态、活化街区空间等方面,探寻了历史街区改造过程中避免文化流失的途径与方法,以平衡商业开发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是世界性文化现象,在传统历史街区中,全球化也不可避免地和本土文化相遇。本文选取三坊七巷历史风貌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修复前后的空间风格,空间使用以及商业运营情况调查研究,进行比较分析,特别关注其全球化元素在传统历史街区中的渗透和嫁接,并对以此产生的新的文化特征和意义做出论述和判断。  相似文献   

16.
王炜  关瑞明 《华中建筑》2012,(1):165-167
该文研究范围界定在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和地域建筑创作的相关理论研究出发,结合"类设计"模式和"愈合理论",对"三坊七巷"保护更新的具体过程进行探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旨在为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的坊巷空间及其单体建筑的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发展建立一套规划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以三坊七巷街区空间为研究对象,将三坊七巷文化意象归纳为空间意象、物态意象和行为意象,并从这3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三坊七巷保留有完整的里坊肌理,街区内有坊、园林和众多祠堂,沿袭了唐、宋文脉。三坊七巷的保护在福州古城复兴发展的过程中有重要的示范价值。最后,总结出三坊七巷文化传承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城市历史街区更新是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城市历史街区更新采取的策略多源自感性认知,如何根据定量化分析指导更新策略是目前学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句法与网络数据分析手段,建立拓扑模型,对街道空间进行空间句法解读,预测道路流量并利用热力地图进行校验;结合城市POI数据对历史街区空间特征与景点分布特征、商业布局进行耦合性分析并识别几类特征空间,归纳总结问题区域和潜力区域。结果表明:什刹海历史街区的街道可达性与商业网点分布基本耦合,与景点分布耦合性较差;德胜门内大街、定阜街等街道附近具有较强商业潜力,前海北沿、前海东沿、银锭桥胡同、万年胡同等街道附近存在游客流量过大的风险。针对上述街道空间提出空间改造和空间利用优化建议,为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和活力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在历史街区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数据在存量规划中应用的普及,将有助于推进规划编制技术与规划主体的变革,辅助历史街区更好地开展保护规划编制、建设实施与运营管理。当前,历史街区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业态更新与调整、人口监测与调控、交通规划与管理等3个方面。结合"上海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商业业态研究""、白塔寺历史文化保护区智能监测与管理系统"以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平台"等实践案例,介绍了近年来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公众参与所获取的大数据,在历史街区规划编制、建设实施与运营管理中的创新应用。最后,以数据为核心,以当前历史街区规划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导向,构建了大数据支持下的历史街区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方法体系及其技术实现路径,作为历史街区存量规划方法论的一种探讨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城市商业消费空间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融合形成城市新型的商业消费空间已成为当代城市旧城历史街区更新的重要途径。分析德阳市文庙新天地商业消费空间的由来及运营现状,在肯定此类空间对带动城市历史文化区域发展、增加历史街区活力等方面优势的同时,对文庙新天地商业消费空间的实质从文化符号表面化、商业业态单一化、公众参与度低三方面进行了反思,力求倡导在今后的城市商业消费空间的规划建设中,对该方面的问题有所回答、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