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以福建漳州古城东宋河街岸更新为例,在不损害片区整体风貌的基础上,引入“城市织补”的理念,采取街区肌理织补、公共空间织补、建筑风貌织补、历史文脉织补等设计策略对东宋河片区进行改造和更新,以实现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力再生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在"存量规划"背景下,重新挖掘街坊的活力成为当下苏州古城规划的重要任务。文章选择以苏州古城31、32、33、40、41号街坊为例,将研究目标聚焦于街坊空间的优化上,通过对文脉延续理论的研究与引入,提出整理文脉要素、织补空间肌理、策划主题空间、塑造特色场所的空间优化策略,为苏州古城街坊保护与更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古城更新是国内城市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国内对于非法定层面的历史古城研究较少,缺乏更新方法与策略的指导。研究通过徐州市睢宁县古城更新项目实践,探索其更新理念、模式和策略。该文首先解读"与古为新"更新理念的内涵与实施路径,分析睢宁古城的肌理,确定以追溯古城历史文脉为设计主题;其次运用"提取—转换—活化"等更新手法,通过空间筑新、景观塑新、文化承新、环境孕新等策略,实现城市历史文脉的重塑,在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最终能为国内非法定层面的历史古城更新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4.
牟健 《福建建筑》2014,(3):110-112,103
城市化的推进,大量极具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和空间环境遭到破坏,城市空间结构和肌理已经改变,石板坡地区绝大部分的传统建筑已经被拆除,历史文脉遭到破坏。基于这一现实,本文针对重庆石板坡地区的旧城更新设计项目,引入"织补城市"思想,采用对片区历史文脉和功能进行织补策略对片区的发展问题提出设计应对。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当前乡村本土营建的思考,探讨适宜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本土营建策略以及"隐于自然、生态安全的人居山水格局""引绿入村、各行其道的线性空间网络""以人为本、各得其所的空间利用格局""延续文脉、尊重乡土的建筑营建智慧"的本土营建方法体系;并以青海贵德松巴村为例,对以生土建筑为特色的村庄进行了保护与利用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21,37(1)
城市纹理往往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和表现元素,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形态、功能和文脉纹理断裂催生了城市"孤岛"现象。文章以城市织补和城市触媒理论为基础,选取福州中洲岛为案例,结合其更新历程,分析其断裂的缘由和数次转型面临的困境,并从形态织补、功能嵌入、价值建构三方面探索其整体性缝合、持续性激活和人文性延续的策略,希望能为其他城市纹理断裂区的更新与激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块因其区位、生态、人文特征,受风景名胜区影响,以城市修补理念为出发点,针对边缘地块面临建设拥挤、生态破坏等问题,提出在政策上实行司法和行政救济,提升公众自主性,以小尺度、渐进式更新方法,结合风景名胜区,明确其功能定位,修补其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从而实现边缘地块的更新设计。本文以大理三月街为例,理清其与大理古城的关系,提取各类要素,通过修补地块功能结构,完善街巷空间,织补建筑肌理,改善民生需求,织补公共设施空间,修补社区能力,激发社区活力,修补生态系统,织补公共开敞空间等策略,实现边缘地块的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街区建筑和空间环境不断恶化,城市肌理和历史文脉遭到破坏,亟需更新改造。本文结合杭州梦想小镇核心区仓前老街更新改造项目,以"嵌入式城市设计"和"织补城市"理论作为城市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探讨老街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研究提出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融入城市修补的规划理念,提倡文脉修复,历史传承;织补城市,活力再造。结合沈阳市铁西区卫工明渠沿线工业遗产总体与典型案例保护利用的实践,提出在文脉修复整体保护思路下,通过对城市功能、人群以及特色空间的织补实现城市更新。最后总结了沈阳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韩城古城保护与开发及其社会经济状况的现状调研,对古城建筑空间环境、民俗文化及居民生产生活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评估,进而揭示商业导向下古城开发的种种乱象。在此基础上,基于我国"道""器"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提出了历史空间和传统文化的融合的古城保护与发展策略。据此从民居、祭祀场所、商业街等不同空间层次和不同空间属性的区域展开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古城保护与发展的空间设计与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枞  王偲 《中外建筑》2012,(2):78-80
本文以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三义街这一区域特色保护与规划控制的整合作为实践案例切入点,研究如何在时代发展需求中强化古城特质,以及"多维度"设计思维与方法在古城文脉传承和特色塑造上的体现与运用。  相似文献   

12.
张枞 《华中建筑》2010,28(7):193-195
该文以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作为载体,运用古城地域历史文脉特征的装饰符号作为城市景观创意元素,在城市"地域特色沦丧"局面日益突显的情景下,探寻了当代古城景观如何在设计中将城市传统文脉特色与建筑装饰文化品质进行和谐整体性规划,建构地域景观在传承楚文化应用与功能需求中的重要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临海古城十伞巷街区改造为实证,从历史文化街区文脉保护及传承为视角,解析历史文化街区文脉与街区空间营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文脉要素的提炼,探索历史文化街区文脉传承、街区空间活力复兴及可持续发展之策略。  相似文献   

14.
象州县运江古镇是广西区内极具特色的岭南岛屿型古镇,其公共空间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价值。当今,运江古镇的公共空间面临着转型的机遇和挑战,该文结合运江古镇的背景,从织补理论、织补原则、公共空间等概念入手,总结并提出了适用于运江古镇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驳岸生态修缮、防灾防御设计;民俗文化织补、设计特色空间;古镇肌理织补、延续空间记忆3个方面。该研究可为岭南岛屿型古镇的空间设计改造提供指导,同时也可为今后古镇公共空间升级改造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南头古城承载了深圳市1700多年的城市建设史,曾是深港澳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但在近年来深圳急剧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自身的盲目发展以及被忽视的历史地位等问题导致其呈现出与主城区毫不对等的滞后发展状态,并面临着文脉割裂、空间混乱、生活品质低下等种种发展困境。因此,本文以南头古城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其历史演变脉络、总结古城发展的困境与机遇的基础上,提出"叠合""共享"两大策略,希望能借此激发古城活力,实现社区振兴。  相似文献   

16.
历史古城是城市历史记忆的物质表达,对历史古城绿色生态环境设计策略的研究不仅是对历史建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维系历史古城传统文化和民族发展的需要。笔者通过对榆林府州古城的现状调研及现状分析,在充分了解府州古城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对古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榆林府州古城进行价值评估,提出古城绿色生态设计规划原则,从绿色建筑生态设计、绿色景观生态设计以及节能生态设计等方面对榆林古城提出设计策略,保护古城的绿色生态环境,实现历史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学城是城市的特殊功能单元,在快速的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生态系统的破坏、文脉的割裂以及"城”"村”二元结构问题。该文以福州大学城为例,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体检的指标体系,评析了大学城生态系统、文化脉络、空间形态、人口及产业存在的问题。从水网织补、生态廊道打造以及生态节点的塑造提出生态修复的措施;从文脉的延续、创新空间体系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修补的方法与路径。旨在为大学城区域更新及空间品质提升提出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古城是"唐蕃古道"和"古丝绸之路"交汇节点,自古以来是区域贸易桥头堡和伊斯兰文化聚居区。本文通过空间句法和POI数据核密度分析,基于历史形态演变历程,分析临夏古城空间结构变化及其作为集核在整体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探讨传统商业格局特征及在城市演变中的发展脉络,尤其是传统特色商业与城市功能、结构、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古城空间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具体策略,以此提升古城活力,进一步保护和发展传统商业文化与历史文脉,为未来民族特色城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文脉保护传承是城镇有机发展与特色塑造的根本前途与重要途径。文章首先以文脉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地域文脉的构成要素,据此提出立足地域文脉保护传承视角的特色小镇风貌塑造策略,即以文脉梳理、遗存挖掘、特色提炼为基础,从"总体—片区—街区—标志节点"四个层面对地域文脉构成要素通过特色风貌进行表达,建立上下传导的良好机制;并以云南丽江长江第一湾石鼓特色小镇为例,探讨特色小镇特色风貌塑造策略。  相似文献   

20.
楚洁 《建筑与文化》2021,(10):101-103
古城是一地历史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在历史文脉传承、城市规划建设、文物遗迹保护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恢复老城区的功能和活力是新时期展示城市文化底蕴、激活发展动力、实现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影响力的关键所在,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有效保护古城,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意义深远.基于此,文章以泰安古城为例,充分挖掘古城历史文化元素,针对存在问题,深入分析古城的地位和价值,根据古城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探索提出新时期古城保护、城市复兴的策略和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