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城市的高密度集聚建设往往导致最为激烈的城市问题,面临来自环境污染、公共健康和社会分异等多重矛盾的叠加。绿心作为一种大规模绿色开敞空间,能否成为应对挑战的一种城市设计空间策略?通过分析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绿心实践及相关研究,认识到绿心的植入能为高密度的城市环境提供显著的外部正效应。就中国绿心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尚缺少以绿心作为应对高集聚挑战的空间类型的理论认识,在城市设计维度亦缺少相关技术探讨。在辨析绿心定义、探讨其"规模"界定,以及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绿心对于高密度建成区结构健康化的效用,进而提出绿心本体、绿心边缘和绿心触角3项绿心城市设计构成要素,以及区域关系、生态主导、边缘激活、路径连通和功能复合5个维度的绿心城市设计分析框架,再以广州海珠湿地为例说明具体理论与实践的应用情况,为绿心类型的城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山地城市绿心公园被称为"城市之肺",能够对城市建设带来多重效益。以凯文·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理论为基础,运用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结合环境心理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相关理论对乐山绿心公园道路、区域、节点、边界、标识这5种意象特色进行解析,达到改善或突出乐山市绿心公园特点的目的,为其他山地城市绿心公园意象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对中央公园式和壮丽风格式这2种类型城市绿心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由此,提出规划良好的城市绿心应具备连通性和多功能性等若干特性。连通性包含了空间上的开放性、行为上的可达性以及水流、营养流的自由流动;多功能性源于绿心和周围城市区域的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连通性和多功能性在绿心与城市、绿心内部山地与水域交接地带中的突出表现。通过连通性梳理和多重功能叠加,以及交接地带的处理,能够创造一个与周边用地相呼应的动态开放的城市绿色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4.
以淄博市文昌湖环湖区域为例,研究在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该区域在城市发展变迁中的建设、反思、重构和生态修复过程,由此分析、总结城市近郊区湖库型景观的生态修复实施途径,并研究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指标进行生态效益量化评估和反馈。通过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生态修复落实,实现了该区域良好的生态效益和景观风貌,切实实现了该区域作为城市绿心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5.
城市"绿心"已成为当今城市中心重要的功能组成部分,"绿心"概念的提出代表着城市绿地从单一的公园概念向城市功能系统思维的转变。深圳光明新城中央公园的规划充分考虑公园和新城的关系、城市未来生活方式等问题,成为展示光明新区独特城市魅力以及提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有先锋性的城市开放空间。通过对城市"绿心"历史溯源与实践研究,总结城市"绿心"的重要功能与特征,并以光明中央公园为例深入解读"绿心"的规划思想与规划探索。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阶段,如何让城市与生态环境共生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绿心的作用与地位逐渐凸显。研究从城市绿心规模、发展模式、空间结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出发,对全球15个城市绿心景观生态规划进行比较,最后结合国内城市绿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国内城市绿心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提出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新区域主义视角的滨州市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区域主义致力于探索有效的地域空间组织模式和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是一种区域合作理论及其实践的总称。城镇化是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本文基于新区域主义的视角,选取滨州市为研究对象,将区域内协调—合作理念引入城镇化研究进程中,通过构建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出2004、2008年各个县区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得分,并通过Arcgis软件得出其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分异图,进而呈现出滨州市各县区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滨州市城镇化水平整体发展不平衡,可分为三类即城镇化水平较高类、城镇化水平居中类与城镇化水平较低类。最后着重分析产生这种差异性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为促进滨州市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验证绿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运用2008、2013、201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综合当量因子法、格网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变差贡献率分析等,研究绿心地区ESV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显示,绿心地区的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明显增加;ESV在早期呈下降趋势,但201...  相似文献   

9.
乐山市是我国最早提出"绿心"规划结构的城市之一,如今已发展成为"绿心生态城市"这样一种城市模式,被国内诸多城市效仿.作者结合从事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亲身体验,通过对乐山市城市"绿心"规划实践的介绍与剖析,对"绿心"规划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10.
公共停车场是城市静态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了城市静态交通的运行效率,还会对城市动态交通造成影响。文章以西安市明城区为例,应用Arcgis空间分析中密度分析工具对研究区域公共停车场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直观反映,之后应用网络分析工具对研究区域公共停车场的可达性进行了分析。文中关于公共停车场的现状布局分析过程为停车场规划的前期研究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技术方法,分析结果可以为研究区域未来停车场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绿心"是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河谷型城市特殊的自然地理、水文土壤、气候特征,其"绿心"建设对"和谐宜居"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首先分析城市"绿心"的内涵特性和黄土高原河谷型城市"绿心"营造的特殊性。以神木中央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从自然山水格局、空间开放可达、景观功能构成、生态策略、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城市"绿心"的营造策略,以期为同类型城市公园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湛江绿心城市设计方案为例,论述了通过完善原有结构、整合特色区域、注入新活力元素等三方面的实践,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激活城市特色生命力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阐述了在湛江市霞湖片区城市绿心规划案例中,分析城市文脉,延续城市文明,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对一个重要区域的城市景观进行改造,明晰各种政策,协调各方利益,逐步达到规划期许目标。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特征及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全国所有建制市为对象,采用2006和2010年各城市人口、建设用地数据,通过模型测度各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离差系数,并运用Arcgis软件对人口-土地城镇化失调等级进行可视化表达,以揭示我国城市人口-土地城镇化失调性时空特征.研究显示:①城市人口-土地城镇化整体上呈现出失调发展态势,但这种失调性趋于下降;②城市人口-土地城镇化失调性具有明显的地区、规模、类别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邯郸市的诊所为研究对象,基于邯郸市的城市建设现状,通过已有数据,运用Arcgis软件量化现有诊所设施。运用了空间自相关分析、聚类和异常值分析、热点分析三类分析方法,来探究邯郸市诊所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诊所布局均衡性上的不足之处,希望能为邯郸市的医疗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城市双修"是治理城市病、提高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手段。将"城市双修"理念引入与城市建成区联系最紧密的城市绿心中,进行城市绿心的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该实践有别于常规的生态修复规划,针对生态条件优越的场地提出了生态修复与优化提升策略。通过学习国际大都市城市绿心的建设经验,探索城市绿心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的基本思路与技术策略,并以武汉市东湖绿心为例,提出前期评估、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网络构建与规划绩效测算的具体技术方法,以期为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引言城市绿心是指城市群或城市片区之间具有一定规模、由多个组团围合的绿色空间,其性质不是单纯的城市中央绿地,而是包含公园、林地、农田、湿地等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具有联通生态要素等复合功能1,2。城市绿心是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其保护规划和建设能有效整合城市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保障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绿心”概念最早在1958年于《荷兰兰斯塔德发展纲要》出现3,自此绿心规划理论得到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郊自然开放空间在被城市空间替代的过程中,城市绿地面积的减少引发了一系列的气候和环境问题。而构建通风廊道可以通过提升城市通风能力有效缓解热岛效应和雾霾现象,近年来已成为各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风景园林师,从改善城市风环境角度出发,在宏观层面的空间规划中考虑通风廊道构建方案,提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创造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创造有利条件。以长株潭城市群绿心为研究对象,采用WRF模式定量分析典型天气条件下绿心空间布局变化对城市群风场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绿心的自然通风潜力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研究成果可为充分挖掘城市开放空间的通风性能和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19.
田渊  杨可  杨伟  刘基 《山西建筑》2022,(4):166-168
现阶段图件坐标系统基本上为北京54、西安80坐标系,而从2008年7月1日起国家正式使用国家2000坐标系(简称CGCS2000坐标系).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图件资料,需要进行坐标系统转换.利用Coord和Arcgis软件,对图件坐标系统转换进行研究,实现图件从西安80坐标系转换至CGCS2000坐标系,并对转换精度进行...  相似文献   

20.
著: 《风景园林》2019,26(12):8-20
适应气候变化是景观设计中一个密切相关的主题,通过两个设计案例进行研究。1)"绿心"气候公园。体现了倡导的设计思想和区域性研究成果。"绿心"研究计划始于2010年,最初是为经济、农业和创新的综合创新网络部门制定。该计划建议:将填海造地和脆弱的泥炭地转变为"气候缓冲区",使水系统更具弹性、减少土地沉降、抵御洪水,并通过恢复泥炭地来吸收CO-_2,有助于抵消温室效应。"气候缓冲区"也为800万居民增加了景观的多样性和吸引力。2)阿姆斯特尔兰专题研究。阿姆斯特尔兰是紧靠阿姆斯特丹南部的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农村地区,也是"绿心国家景观"的一部分。"绿心"区域设计研究、阿姆斯特尔兰专题研究于2019年开展,由我们担任北荷兰、南荷兰和乌得勒支的空间质量省级顾问。阿姆斯特尔兰是"绿心"中一个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开放式农业景观,沿经阿姆斯特尔河渗入阿姆斯特丹的城市肌理中。对于该区域探究了2种设计思路及方案。1)如何使农业景观具有可持续性且不受气候影响;2)将农业景观转变为自然景观并积极促进泥炭地的增长,会产生什么意义。这2个方案的目标一致,都旨在保留阿姆斯特尔兰,使之成为阿姆斯特丹周边城区的一处重要的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