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从IPv4向IPv6的过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忠诚  王春峰  刘敏 《电信科学》2004,20(10):45-49
目前,IPv6及相关协议已经相对成熟.然而,IPv4网络向IPv6网络的过渡和互通仍然是个艰巨的任务,直接影响了IPv6的发展.本文在对现有的各种互通与过渡方案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转换与互通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穿透NAT实现IPv6终端互连的隧道机制.该机制可以支持所有常见的NAT类型,无需特殊的IPv6地址前缀,可以向用户提供固定的IPv6地址.另外,针对IPv6网络和IPv4网络间的信息交互的不断增加,而基于通用处理器的IPv4/IPv6转换网关很难满足性能需求的现状,基于专用网络处理器平台研发了高性能的IPv4/IPv6转换网关,在IPv4与IPv6网络间实现了高性能的地址和协议转换,为IPv4网络向IPv6网络的平滑升级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IPv4协议存在的问题和采用IPv6协议对中国通信业的影响,并重点说明了应用在IPv6和IPv4网络互通中的翻译网关技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IPv4协议存在的问题和采用IPv6协议对中国通信业的影响,并重点说明了应用在IPv6和IPv4网络互通中的翻译网关技术。  相似文献   

4.
王浩 《通信世界》2005,(4):40-40
1.互联网的协议互联网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我国在1995年后也大规模进入商用,其快速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最初制定于19世纪70年代的IPv4协议,是所有连到互联网上通讯设备间互通互联所遵循的管理规则。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交通管理制度一样,也包括编址管理、行为管理、性能管理等内容。约在10年前,人们就开始关注未来互联网的扩展,担心IPv4本身的局限性将不能支持互联网的持续发展。为此,IETF通过一系列举措最终推出了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经过多年的发展,IPv6技术作为下一代互联网(NGI)的重要网络层协议,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基于IPv6协议的下一代互联网(NGI)在中国逐渐开始部署,如何组建电信级IPv6核心网成为运营商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IP核心网络演进的原则,然后分别介绍和分析了IPv6网络的多种互通与过渡技术,并列举了国外运营商IPv6核心网络的演进方案,最后给出了总体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IPv6已经成为下一代互联网中的主流网络层协议,如何实现IPv4网络到IPv6网络的平滑过渡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对各种IPv6过渡技术做了一个全面的描述。首先对目前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分别讨论了三类基本过渡技术:双协议栈过渡技术、IPv4/v6协议转换技术隧道技术(基于IPv4的IPv6隧道技术和基于IPv6的IPv4隧道技术)。最后讨论了过渡技术的选择问题并对过渡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目前,针对IPv4和IPv6的互联互通技术主要有隧道技术、协议转换技术NAT-PT和双协议栈技术。这些技术中,隧道技术适合IPv6孤岛与IPv4网络中的主机实现互联:NAT-PT主要用于实现非双栈的IPv4和IPv6节点的互通,它是在应用层完成,数据包的截获和转换较慢,很难适应大流量数据传输的要求,容易成为网络的瓶颈。  相似文献   

8.
IPv4向IPv6过渡的技术与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宄IPv4向IPv6过渡的技术及过程,介绍了IPv6与IPv4互通技术出现的背景,以及IPv4向IPv6过渡的三种基本技术,分析了过渡期同IPv6“小岛”间以及IPv6“小岛”与IPv4“海洋”间的互通关系及解决方案,阐述了IPv4向IPv6分阶段过渡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IPv6协议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层协议,具有诸多新特性与功能,而域名系统(DNS)作为重要的互联网基础架构,需要全面支持IPv6新特性.从域名系统的资源记录及协议扩展、IPv4到IPv6的过渡、域名解析各环节对IPv6的准备、IPv6为域名系统带来的新机遇等几方面对IPv6环境下域名系统的域名服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IPv4地址即将耗尽,IPv4向IPv6过渡已成为必经之路,IPv4与IPv6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共存期。如何实现IPv4与IPv6共存期的应用互访和平滑演进是实现IPv4向IPv6成功过渡的基础。本文重点介绍了IPv4向IPv6过渡共存期可能存在的应用场景,并着重介绍了协议翻译技术、隧道类技术以及地址复用技术,并分析了不同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IPv6和物联网     
由于互联网IPv4地址即将用尽,IPv6协议被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专家和研究者看成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协议。与IPv4相比,IPv6具备了更大的地址空间、更好的可扩展性、更高效的网络传输、更好的安全管理架构和更好的移动支持。除了对传统互联网的网络容量和性能的升级,IPv6在物联网的路由、寻址以及物联网应用基础协议设计之初就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本文一方面将从IPv6的基本概念入手,阐述与IPv4的区别,并介绍IPv6在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物联网需求的分析,着重介绍IPv6关键技术在物联网的应用,如6LoWPAN,RPL和CoAP协议,以及IPv6在IETF相关工作组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由于IPv6地址更加结构化和层次化,使得IPv6网络的路由协议体系与IPv4相比也更加层次化,可扩展性也较优,如何利用这些路由协议的特点构建独立的、便于演进的IPv6网络是目前IPv6研究的重点.本文在简要介绍IPv6路由协议特点的基础上,从影响IPv6路由体系架构的因素、多种EGP(外部网关协议)和IGP(内部网关协议)的选择等方面,对如何建立IPv6网络的路由体系架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IPv4向IPv6过渡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解决IPv4的设计缺陷,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开发了新一代Internet协议IPv6,但由于IPv4与IPv6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存在众多基于IPv4协议的网络及应用,因此,要用新的IPv6代替旧的IPv4只能采用逐步演进的办法,文章就现存的过渡策略做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对IPv6-only的网络互通技术从过渡技术、访问场景、应用需求3方面进行分析,对网络构建从应用、数据、状态、操作系统4个维度进行探讨.对IPv6-only网络访问IPv4 internet这一典型场景,采用NAT64/DNS64翻译技术进行系统构建,从操作系统、浏览器、网络应用(网页、即时通信、流媒体)等方面进行测试,并基于测试结果对IPv6-only的实际部署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SOCKS协议是可用的功能最强大、应用最灵活、安全性较高的代理协议。基于SOCKS的IPv4向IPv16过渡技术已经成为一种不错的选择。首先讨论了直接在双栈主机上实现IPv4和IPv6的地址转换的BLA技术,然后讨论了通过一个双栈网关来进行IPv4和IPv6的地址转换的SOCKS64技术,最后对这两种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6.
IPv4/IPv6的共存、过渡与寻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技术人员的角度对有关IP技术和IP网络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当前的互联网正面临着从传统IPv4协议向IPv6协议的过渡,作者将着重分析过渡需求和主要的技术问题及其当前进展,以及遗留的其他课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对互联网协议的历史、现状以及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7.
研究Ipv4向Ipv6过渡的三种基本技术和几种过渡技术的特点比较,分析了解决IPv6之间、IPv6与IPv4之间互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IPv4/IPv6过渡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周利利  张平  梁祖华 《通信技术》2009,42(2):212-214
分析了IPv4/IPv6三种过渡技术: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翻译技术(NAT-PT和DNS—ALG),重点讲述了NAT—PT和DNS-ALG的工作原理。利用双协议栈技术、NAT-PT和DNS-ALG技术结合,建设一个IPv6实验床。实验结果表明:纯IPv4、IPv6网络可以共存,并通过域名实现互通互联。  相似文献   

19.
曾井泉  刘镇 《通信技术》2009,42(3):132-134
IPv6是IP协议的新版本,它最终会取代IPv4成为未来互联网的核心网络协议,然而,过渡时会有一段IPv4与IPv6共存时期。由IETF定义,SIP已成为多媒体通信的最重要技术之一。文中在分析SIP机制和常见的IPv4向IPv6过渡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双协议栈与TURN相结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2011年2月ICANN(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宣布全球43亿个IPv4地址已分配完毕,为解决地址资源的匮乏的问题,各国将视角转向下一代互联网IP层技术——IPv6技术。本文介绍了三种主要的的IPv6过渡技术:IPv6/IPv4双栈技术、隧道技术和协议翻译技术,接着结合江西数据通信网现状,提出三种通信网IPv4至IPv6过渡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最佳方案,最后简要阐述了公司IPv6演进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