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用超声波法提取S-31、MGS、内葵杂3号、T526、白葵杂9号5个品种葵花籽油,采用Schaal烘箱法加速氧化,比较加速氧化对不同品种葵花籽油过氧化值、酸值、碘值以及氧化后产生的共轭二烯与共轭三烯含量的影响,综合筛选出具有高抗氧化性的油葵品种.结果显示,S-31葵花籽油在氧化过程中过氧化值的变化量以及氧化后产生的共轭二烯与共轭三烯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品种(P<0.05),且酸值的变化量显著低于内葵杂3号、T526、白葵杂9号,表明S-31品种抗氧化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以4个品种葵花籽油为研究对象,采用Schaal烘箱法连续加热12 d,通过GC-MS测定葵花籽油中脂肪酸含量,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α-生育酚含量。结果显示:加速氧化中各品种脂肪酸与α-生育酚含量都存在差异,其中‘白杂6号’与‘油葵6号’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山嵛酸的净增量与亚油酸、亚麻酸的净减量均显著低于‘内杂3号’与‘T012244’,‘油葵6号’含有的α-生育酚含量显著高于各品种。经分析α-生育酚含量对其氧化稳定性的影响高于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表明‘油葵6号’氧化稳定性较强,其原因在于α-生育酚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7个品种炒货葵花籽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波从葵花籽仁提取油脂,用Schaal烘箱法进行加速氧化处理,比较加速氧化对不同品种葵花籽仁油脂过氧化值、酸值和碘值以及氧化后产生的共轭二烯与共轭三烯含量的影响,综合筛选出具有较高抗氧化稳定性的炒货葵花籽品种。结果显示,甘葵2号品种葵花籽仁油脂在氧化过程中过氧化值、酸值的变化量和氧化后产生的共轭二烯与共轭三烯的含量显著(p<0.05)低于其余各品种,碘值的变化量与LD5609、科阳7号葵花籽仁油脂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青花王、三道眉和青花品种,表明甘葵2号品种葵花籽抗氧化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葵花籽油、菜籽油、花生油在连续煎炸油条过程中维生素E含量及酸值、过氧化值、碘值等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3种油脂在32 h煎炸过程中维生素E含量皆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煎炸初始时维生素E总量的排序为菜籽油(48.50 mg/100 g)葵花籽油(32.33 mg/100 g)花生油(19.56 mg/100 g),损失率分别为86.5%、64.9%及95.7%,不同油脂中维生素E的特征组分不同,葵花籽油的特征组分为α-生育酚、α-生育三烯酚和β-生育酚;菜籽油的特征组分为α-生育酚、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花生油的特征组分为α-生育酚、β-生育酚和γ-生育酚;3种油脂的酸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碘值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葵花籽油和花生油的过氧化值随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菜籽油的过氧化值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5.
借助于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快速监测葵花籽油理化品质的变化,有利于油脂品质及安全保障。对葵花籽油在105℃和180℃氧化过程中的LF-NMR弛豫特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应用逐步回归分析了其与多个理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05℃氧化过程中,S21和T22变化规律较为明显,分别呈二项式上升和下降趋势,其他弛豫特性变化规律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除酸值和碘值外,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共轭三烯和茴香胺值均与S21和T22呈显著相关(P≤0.05)或极显著相关(P≤0.01),极性化合物与T21、S21、S22和T23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预测模型经验证后发现,仅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和极性化合物含量模型可靠(R20.78);在180℃氧化过程中,S21和S22呈二项式上升,T21呈线性下降,T22和S23呈二项式下降趋势,且S21、T21、T22和S23均与除过氧化值外的其他理化指标呈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T23变化规律不明显,只有S22与过氧化值相关性显著;除过氧化值外,所有理化指标预测模型均建立准确(R20.89),验证可靠(R20.85)。  相似文献   

6.
借助于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快速监测葵花籽油理化品质的变化,有利于油脂品质及安全保障。对葵花籽油在105℃和180℃氧化过程中的LF-NMR弛豫特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应用逐步回归分析了其与多个理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05℃氧化过程中,S21和T22变化规律较为明显,分别呈二项式上升和下降趋势,其他弛豫特性变化规律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除酸值和碘值外,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共轭三烯和茴香胺值均与S21和T22呈显著相关(P≤0.05)或极显著相关(P≤0.01),极性化合物与T21、S21、S22和T23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预测模型经验证后发现,仅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和极性化合物含量模型可靠(R2>0.78);在180℃氧化过程中,S21和S22呈二项式上升,T21呈线性下降,T22和S23呈二项式下降趋势,且S21、T21、T22和S23均与除过氧化值外的其他理化指标呈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T23变化规律不明显,只有S22与过氧化值相关性显著;除过氧化值外,所有理化指标预测模型均建立准确(R2>0.89),验证可靠(R2>0.85)。  相似文献   

7.
研究脱臭工艺对葵花籽油品质的影响,分析在不同脱臭温度、脱臭时间条件下,葵花籽油酸值、过氧化值、生育酚、角鲨烯、甾醇和反式脂肪酸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脱臭温度升高,脱臭时间的延长,酸值、过氧化值逐渐降低,生育酚、甾醇、角鲨烯含量显著减少,反式脂肪酸含量增加。通过研究葵花籽油在不同脱臭工艺条件下的品质变化情况,以期为葵花籽油实际脱臭工艺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橄榄油、葵花籽油和米糠油的氧化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晓丹  王妍  刘晶  孙博  于殿宇 《食品科学》2011,32(13):119-121
对橄榄油、葵花籽油和米糠油3种植物油进行氧化稳定性研究。选取在空气、光照、煎炸条件下,测定3种植物油的酸值(AV)、碘值(IV)和过氧化值(POV)。同时,在煎炸条件下,选取阿魏酸、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3种天然抗氧化剂对米糠油进行抗氧化性研究。结果表明:过氧化值和酸值在实验条件中上升顺序为煎炸>光照>空气,碘值的下降也具有此顺序。3种植物油酸值、碘值和过氧化值变化幅度的顺序为:葵花籽油>米糠油>橄榄油。3种天然抗氧化剂氧化速率变化顺序为:阿魏酸>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  相似文献   

9.
葵花籽油的氧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葵花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为评价指标,考察了温度、光照、金属离子、氧气、水分对葵花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光照、金属离子、氧气、水分均会引起储藏过程中葵花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升高,且温度和水分影响较明显;40℃下试样放置24 d后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分别达到1.03 mgKOH/g和19.2 meq/kg;Cu2+对于葵花籽油过氧化值的影响大于Fe2+;氧气短期内不会促进葵花籽油酸值的上升;添加了1%和2%水分的葵花籽油的酸值相差不大,均大于未加水样品,且水分含量越高,过氧化值增加越快。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油脂精炼工艺对苦杏仁油品质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对苦杏仁毛油进行水化脱胶、碱炼脱酸、活性白土脱色,对比精炼前后苦杏仁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采用烘箱加速法,通过测定过氧化值及共轭二烯值的变化趋势分析精炼对苦杏仁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苦杏仁精炼油在色泽、透明度、滋气味、酸价、过氧化值上优于毛油,碘值变化不大;精炼前后苦杏仁油脂肪酸组成基本不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接近95%,主要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精炼使苦杏仁油氧化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