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确定度评定中常需对功率失配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其误差限。实际情况中,有多种功率失配误差限的表达方式,它们的本质相同,形式不同,故在此做一下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郗新梅  田步宁 《计量学报》1995,16(4):305-307
本文采用六端口技术导出了功率量值传递的新方程,由此解决了失配误差中的相位不确定性问题,并已研究成2 ̄18GHz,功率自动检定装置,实验表明,校准因子Kbu的传递精度优于0.5%。  相似文献   

3.
A8 功率超声振动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存弟  贺西平 《声学技术》1994,13(4):154-155
A8功率超声振动系统研究进展程存弟,贺西平(陕西师范大学应用声学研究所西安·710062)功率超声振动系统是指由换能器、变幅器(或传振杆)和工具头(或幅射器)等组成的功率超声产生系统,是功率超声技术的核心部分。在功率超声技术的传统应用中大多采用一维纵...  相似文献   

4.
基于PC机开发的电能测量系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二瓦计功率测量的原理,针对三相三线制电路,介绍了一种运用于电能测量系统的功率计算方法,给出了算法公式和仿真结果。这种功率计算方法简单,误差小,应用范围广。  相似文献   

5.
肖新元 《硅谷》2014,(5):23-23,25
介绍了光伏系统中一种新型的前端设备光伏功率优化器,重点论叙了光伏功率优化器能够提升光伏发电效率的原理,以及芯片SPV1020在光伏功率优化器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闫道广  陈志宇 《计测技术》2014,(1):19-21,30
SYSTEMⅡ功率传递系统是微波小功率计量领域内应用比较广泛的测试系统之一,通过对传统中功率计量方法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利用SYSTEMⅡ功率传递系统实现中功率计量的构建方案。采用低反射系数等效信号源结构,构成反射系数小、输出稳定、输出电平可调的中功率等效信号源;采用中功率衰减器和SYSTEMⅡ功率传递系统中含有的高精度终端式小功率座构成中功率传递标准,通过交替比较法,实现微波中功率计的高精度自动校准。  相似文献   

7.
针对数字通信综合测试仪功率电平超差比例多且校准耗时的产业难题,研究了针对数字通信综合测试仪功率输出与电平测量两项参数指标的测试技术以及对该仪器参数的校正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研制了基于C#编程语言的数字通信综合测试仪功率自动测试与校正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校正并改善数字通信综合测试仪的功率电平指标,且通过自动化系统将校正耗时从原来的30 min缩短至5 min,为企业了提供快速且低成本的数字通信综合测试仪功率校正解决方案,具有较好的产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上海测试技术研究所研制出一种微波中功率稳幅系统,其功率稳定度优于±0.1%,控制系数优于10~(-3)。此稳幅系统是为400~4000MHz同轴中功率传递系统研制的,传递系统要求输出功率大于10W,量值传递误差为±1%。由于传递系统中采用了行波管微波放大器,不加稳幅时系统的输出功率波动在几分钟内可达10%,故必须进行幅度稳定。稳幅系统由三部分组成:(1)电平控制器;(2)微波功率取样电路;(3)功率电子调节器件。  相似文献   

9.
程控功率超声发生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针对大功率变直式振子其功率输出随工作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及振子本身的多峰特性,在设计功率放大器中采用单片机控制的频率合成,数据采集技术对恒功率输出,功能因数,触发起振,工作频段进行程序监控,使整套声系统稳定地工作在设定的功率和频段上,这在超声清洗,焊接的应用中优越于知激式功放。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器件不可拆分导致的等效源反射系数无法测量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纹波法原理的等效源反射系数在线测量方法。该方法不需要多根匹配/失配空气线或更复杂的测量器件,仅采用一根匹配空气线和一个失配功率座就能够实现宽频带等效源反射系数在线测量,具有简单高效的优点。推导了稳幅情况下源反射系数和利用功率传递标准时等效源反射系数的表达式,并从失配因子的角度解释了源反射系数中“等效”的含义;分析了失配对于功率比值测量结果的影响,并通过失配因子获得等效源反射系数的在线测量方法。在1~18GHz频段内,以商用功率传递标准作为测试对象对在线测量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测量值满足预期指标且符合整体变化趋势,有力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开展更宽频带的等效源反射系数在线测量方法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真空》2016,(3)
用于产生等离子体的表面波激励功率会影响到等离子体天线的实际应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搭建表面波等离子体天线实验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分别研究了表面波激励功率对等离子体天线噪声电平的影响以及激励功率自身的辐射特性。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天线的噪声电平会随着激励功率的增大而提高。此外,表面波等离子体天线工作时激励功率会存在较大的辐射,因而会对附近区域内的电子设备构成一定的干扰,并且激励功率越大,天线附近的辐射场越强,形成的干扰也越大。所得的结论对于表面波等离子体天线的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齿轮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振动功率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婧  霍睿  王孚懋 《振动与冲击》2010,29(5):203-206
针对一对含侧隙、具有时变啮合刚度的非线性齿轮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该系统的振源功率进行分析,推导了系统振动功率流的时域仿真算法,探讨了决定系统功率流水平的主要因素。并综合运用点映射和胞映射方法,分析比较了系统对不同参数连续变化的分岔图和功率流图谱,研究了参数变化对功率流的影响,以期为将功率流理论应用于非线性齿轮啮合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多支撑隔振系统,采用一种间接测试功率流的方法,搭建了功率流测试平台。通过比较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获得的隔振系统传递功率流,验证了间接测试方法的有效性,避免了传统隔振系统功率流测试力信号不易获取的问题。功率流间接测试方法在工程中更易实施,对工程中隔振系统及相关结构的功率流获取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蒋文娟 《硅谷》2014,(4):68-68,64
探讨汽车电气系统中电子功率的应用,从电子功率开关出发,分析其在汽车装置中的应用,根据电荷率的多少,把多种电子功率开关进行结合,连接成各式各样的汽车开关,以及从汽车电气设备的负荷多少去分析,把开关连接成相应的电气开关,完善汽车电气系统的电子负荷度,确保汽车系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多层隔振技术是隔振降噪一项重要技术,而功率流的研究方法也是目前评价隔振系统隔振效果的重要方法.本文搭建了一个三质量双层隔振系统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功率流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个机组激励的情况下,输入系统的功率流曲线、传入中间质量的功率流曲线及传入另一机组的功率流曲线均与理论计算值较为吻合,完成了对多层刚体隔振系统功率流理论的验证.  相似文献   

16.
吴攀 《发电技术》2020,41(3):231
为解决光伏发电系统发电功率在不同条件下误差较大问题,提出光伏发电系统发电功率预测新方法。通过分析光伏发电系统结构,研究光伏发电系统发电功率影响因素;以季节和天气类型作为历史样本选取样本源,针对气象部门提供的预测日分时气象数据在历史数据库中寻找相似数据点作为历史样本;依据历史样本构建离线参数寻优数据总集,使用核函数极限学习机算法构建发电系统发电功率预测模型,通过粒子群算法优化模型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不同条件下预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发电功率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1.47%和6.39%,光伏组件在综合异常条件下发电功率预测误差相对变化均低于1%,证明所提方法满足实际预测要求。  相似文献   

17.
功率流测量以及振动能量参数估计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搭建了功率流测量以及能量参数估计试验平台,分析了功率流不同计算方法对功率流传递规律的影响,建立了功率流和振动能量参数间的关系。通过在振源和接受体之间插入阻抗头传感器,获得同点同方向的力和加速度信号,分别应用时域平均法、基波频域法和二次谐波频域法计算功率流。研究表明当激振频率为各阶模态频率分倍频时,其谐波振动需要加以控制。负功率流是功率流测量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从多自由度振动的角度揭示负功率流的成因。针对能量参数难以测量的难题,分别运用驱动点阻抗和导纳法估计振动能量,并通过系统损耗因子验证了功率流和能量参数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功率传输方程,导出了在失配条件下镜像法测量增益的简化公式,分析了失配对增益测量的影响。给出了一个失配角锥喇叭增益的测量结果,它与标准增益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微波小功率标准装置在K和Ka波段测量的稳定性和准确度,采用已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组成了低反射系数等效稳幅信号源结构的新型微波功率传递系统.测试表明,该装置性能稳定,校准结果准确,操作方便易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用双传声器声强传感器的声强计测量原理和声强传感器特性;特别 介绍了互功率谱密度法测量原理。同时应用日本小野测器公司的声强测量系统(CF- 500)和(CF-502)作了声强和声功率的测量。消声室和现场的比较试验结果,证明 了双传声器工功率谱密度法声强测量能有效地在现场确定声源的声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