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超微结构特征:(1)原始单核细胞:胞体大,外形不整齐,胞浆丰富,胞膜边缘见少数小泡。核大呈椭圆形,异染色质极少。有1~2个核仁。(2)幼稚单核细胞:胞体更大,外形更不整齐,胞浆更丰富,电子致密颗粒易见。胞质内吞饮小泡很多。核有凹陷或切迹。(3)单核细胞:胞质丰富,细胞器发育好,核呈肾形或分叶。特异性皮损超微结构:(1)白血病性单核细胞有吞噬现象,可吞噬红细胞或细胞碎片,胞浆丰富,有长伪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的检测方法主要应用于临床诊断巨核细胞性白血病(M7)。由于光镜的局限性只能观察到细胞核与细胞浆的关系,看不到胞浆内及核膜内的精细结构,所以很难将巨核细胞与原始淋巴细胞及未分化白血病相区别。PPO是巨核细胞及血小板所特有的酶,用电镜细胞化学的手段能观察到PPO作用于底物后形成的二氨基联苯胺(DAB)阳性反应颗粒在细胞核膜及粗面内质网上的分布情况,由此可以帮助鉴别巨核细胞。  相似文献   

3.
巨核母细胞及不成熟幼稚巨核细胞性白血病,单靠一般形态学分析,难以鉴别本病的病理细胞,必须结合电镜细胞化学及特异性抗体免疫标记综合判断明确诊断。标本采自5例巨核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周围血及骨髓穿刺,同时分别做一般超微结构观察,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反应,髓过氧化物酶(MPO)反应及抗血小板糖蛋白单抗(CD_(41)、CD_(42))免疫金标记。电镜下5例病人白血病细胞的共同超微结构特征有(1)细胞大小不一,少数幼稚型细胞,比原粒,原红,原  相似文献   

4.
本文共收集临床诊断为肝癌患者的手术或肝穿肝组织7例,经组织学诊断,6例为原发性肝癌,1例为胆管癌,常规制备超薄切片标本,国产DXB2—12型电镜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一、核的改变及其病理学意义:肝癌细胞核呈明显多形态性,核/浆比例大,核质密度高,核仁肿大多样。但分化程度不同,核的这些结构特征表现程度亦异,增殖迅速的低分化癌,胞核更不规则,胞质细胞器更少,高分化癌则与正常肝细胞相似。表明癌细胞增殖速度、分化程度及恶性程度与形态特征存在一定关系。二、癌细胞质细胞器分布异常及其意义:中分化型肝癌形态变化更为复杂,癌细胞的主要细胞器〈如线粒体、  相似文献   

5.
我们应有透射电镜技术,对一例肾球旁细胞瘤进行了超微结构的观察与分析,结果看到瘤细胞的核及胞质内的一些细胞器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更明显的是胞质中有大量特征性的结构出现,即菱形,扁菱形或不规则形状高电子密度的分泌颗粒,据此进一步揭示了由于瘤细胞过多地分泌肾素,而引起肾球旁细胞瘤患者临床上表现为醛固酮增多,低血钾,高肾素血症和高血压症群的原因,可以认为瘤细胞蛤物有的菱莆分泌颗粒是肾球旁细胞瘤电镜诊断  相似文献   

6.
梁平  林娜 《电子显微学报》1991,10(4):414-415
本文报告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患者骨髓标本的电镜观察结果。患者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24~61岁。病程10多天至2年,既往无化疗或放疗史。按FAB标准诊断及分型,包括难治性贫血(RA)4例,原始细胞过多性难治性贫血(RAEB)5例。标本经常规方法制成超薄切片。 RA和RAEB患者骨髓病变基本一致,三个血细胞系都有部分细胞受累,表现为病态造血。幼红细胞常出现核浆发育不平衡,以及核的各种异常,如外形不整、分叶;核裂、核泡;双核、芽生现象;染色质限局性消失。凝聚及溶解;最终核固缩、破碎或全部溶解。胞浆经常含较多膜性细胞器,如成群的小泡、次级溶酶体或来源不明的膜结构等(图1~2)。本组中7例见到巨核细胞,其  相似文献   

7.
以人巨细胞病毒AD-169株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20分钟后,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颗粒吸附和穿透过程。感染后18小时,细胞核内出现包涵体。包涵体内有空心的核衣壳、含有病毒核心的核衣壳和二个同心园状的核衣壳。并见到病毒核心样物正在嵌入到核衣壳内的不同阶段形态(图1)。这提示核内包涵体是病毒复制和装配的场所。核内成束的小管状结构,其直径与核衣壳相同,可能是核衣壳结构蛋白或其前体物质的不稳定形态(图2)。胞浆包涵体内除含有成熟病毒和致密体外,尚有许多吞噬溶酶体,空泡和肿洚的内浆网、线粒体等。胞浆包涵体范围以外的胞质内细胞器基本正常,很少病毒颗粒和致密体(图  相似文献   

8.
8例早期(发热4—6天)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皮肤出血点超微结构改变有三种形态。 1.增生型毛细血管,血管内皮细胞显著增生,乃至完全堵塞管腔,细胞核呈椭园形,居于游离面,其长轴垂直血管壁。胞质电子密度变深,可见分布在胞质游离面和基底面大小不一(60—180nm)的小泡,及散在胞质中(10—30nm)电子密度较深、壁较厚、周围有刺的小泡,这两种小泡均明显增多。核周围及基膜面的微丝也明显增多。在有些内皮胞质中可见3—6个典型的长3μ和宽0.1—0.2μWoibol—Palado颗粒,血管内皮基膜面不规则。其余细胞器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光敏剂在肿瘤细胞的胞内分布,观察光敏剂的亚细胞光化学作用位点。方法: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光敏剂5-ALA和HMME在结肠癌SW480细胞及红白血病K562细胞的胞内分布。结果:5-ALA及HMME在进入肿瘤细胞早期主要分布于胞膜。而在后期主要以颗粒状荧光分布于胞质,5-ALA分布相对弥散,HMME分布相对集中,核内分布极少。结论:光敏剂5-ALA和HMME主要分布于肿瘤细胞的胞质,这表明它们的光化学作用位点首先在胞质内细胞器,而不是细胞核。  相似文献   

10.
油菜霜霉病叶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感染霜霉菌后,病叶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叶绿体细长,双层膜不完整,基粒片层排列不规则,有的消失,嗜锇颗粒数目增多;出现质膜体,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细胞核及其它细胞器也有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为了阐明人胚胎期垂体前叶细胞的发育状况。收集16~40周胎令的新鲜胎儿17例。将其前叶固定于4%戍二醛液内,1%锇酸后固定,Epon812包埋,超薄切片,JEM—100CXⅡ透射电镜观察。根据观察所见前叶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我们将胚胎期前叶细胞分成四种类型:未分化型细胞;分化中细胞,已分化细胞及退化中细胞。它们各自的形态结构是:1.未分化细胞、胞体较小,胞质少而电子密度低,细胞器极少,偶见小的线粒体或内质网。核内染色质多呈细沙粒状。核仁较少而小。2.分化中细胞,胞体增大呈多形性,随细胞类型不同,胞质电子密度不一,其共同特点是,细胞器发达,尤其是线粒体和内质网显著增多,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侧脑室内重复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 disease,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和海马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行为学测试;取海马CA1区组织制成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模型组大鼠Morris水迷宫平均游泳时间及平均游泳距离明显延长.海马CA1区神经元出现程度不等的退行性变.细胞核形态不规则.部分核内染色质浓集;胞浆内脂褐素颗粒增多,高尔基囊泡扩张.严重者出现早期细胞凋亡改变.神经毡内可见有髓鞘轴突胞质内脂褐素颗粒明显增多,突触结构异常,突触小泡聚集增多,分布无序.突触后膜胞质面上的致密斑不规则增厚,或断断续续不完整.结论:侧脑室内注射STZ可引起大鼠海马神经元和突触的超微结构病变,导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减退.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免疫酶超薄切片法,对从陕西分离的82—010H、84—H_1病毒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病毒颗粒直径大小平均为130nm,外层有双层膜,在双膜的外层有不太明显的纤突,病毒内浆由不规则的颗粒、丝状物构成。与洪涛等报告结果相同。感染细胞超微结构有以下变化:细胞微绒毛增多,空泡增多,细胞的核浆比例增大,有的细胞其细胞器明显  相似文献   

14.
家兔三叉神经节的超微结构——冷冻复型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应用冷冻复型电镜技术研究了家兔三叉神经节的膜结构。观察到节细胞核有大量密布的核孔,其形态在核膜的不同劈裂面上表现不一。经测算1μm~2,平均核孔数为38个,核孔直径为76nm,占核表面积的17.24 %。胞质内细胞器膜结构的立体感很强。雪旺细胞核上有散布的核孔,1μm~2上有核孔14个,胞质内有线粒体、RER、小泡等结构。有髓神经纤维的不同断面立体构筑很清晰;观察到在大的同心圆板层中夹杂有小的旋涡样板层结构;相邻板层间有圆形空隙。轴索中微丝微管清晰,轴索膜有的向轴浆内陷入。髓鞘板层上的膜内微粒,PF面较EF面者为多。研究结果为该神经节的超微结构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遵义医学院病生教研室建立的我国第一株小鼠可移植性肝细胞性肝癌模型(H615)进行了电镜观察。取接种H615瘤源后30—50天,肿瘤生长良好的615系小鼠4只(30代、32代各2只)。快速活杀后取其新鲜瘤组织,按电镜制样常规以戊二醛、锇酸双固定,酒精上行脱水,Epon812包埋,超薄切片机制片,铀铅双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和摄片。同时取健康615系小鼠4只,活杀后取其正常肝组织进行电镜对比观察。电镜下H615瘤组织与正常肝组织比较,其细胞超微形态表现主要是核/质比高,核仁增多、增大,有的可见核仁解离、核内假包含物和空泡。少数核膜凹凸不平,核周间隙呈不规则扩大。细胞质表现不一,多数有发育良好的细胞器和膜结构。线粒体散在,多显示肿胀变性。粗面内质网脱颗粒、量减少。滑面内质网腔扩大、量似增多。可见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脂滴和空泡。有的糖元颗粒增加。有的胞质局部呈现溶解、坏死。瘤细胞间有扩  相似文献   

16.
哺乳类红细胞成熟过程中自然排核现象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探讨红细胞自然去核机理的形态学基础,本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小鼠红细胞成熟过程中自然去核现象及相关的细微结构变化。贫血小鼠骨髓中晚幼缸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和皱襞,核异染色质聚集成异染色质块,胞质中细胞器退化,结构趋于简单。晚幼成红细胞经历一个特殊的排核过程,包括核偏位、出现细胞突起和伪足样结构,线粒体及其他细胞器团集于偏位核一方,胞核排出时表面带有一薄层胞质而并不完全裸露。伴随胞核排出的细胞表面最明显变化是微绒毛消失、小皱襞变成大皱襞。排核后的胞质体(网织红细胞)由不规则状逐渐演变为成熟红细胞的双凹盘状结构,排出的核表面先出现小孔或空洞,继而被巨噬细胞所吞噬。  相似文献   

17.
利用焦锑酸盐沉淀技术,对毛竹茎秆纤维发育过程中Ca^2+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在纤维原始细胞发育期.Ca^2+主要分布在细胞壁和细胞核染色质中;随着初生壁的形成,大量的Ca^2+在液泡膜内侧成稀疏点状分布,在吞噬泡和降解的细胞质中出现Ca^2+反应颗粒的沉积,液泡内逐渐出现大量的絮状Ca^2+沉积,在细胞核和细胞壁上没有Ca^2+分布;随后细胞质中Ca^2+大量聚集,少量Ca^2+沿液泡膜内侧分布,而液泡中Ca^2+含量变得极少,在细胞壁、胞间连丝和细胞核中几乎没有Ca^2+分布;随着次生壁的形成,胞质内的Ca^2+浓度增加,并随着次生壁的逐渐加厚而聚集成块状;在次生壁形成的整个过程中,在降解的细胞质、凝聚的染色质、纹孔和运输小泡膜上一直存在Ca^2+。结果表明:Ca^2+参与了毛竹茎秆纤维细胞的增殖过程和细胞壁的整个形成过程;胞质Ca^2+的内流是引起纤维细胞PCD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参与了PCD过程中原生质体的降解。  相似文献   

18.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磷微蠕蚓(Microscolex phosphoreus)的体腔细胞进行观察,基于各种细胞的形态特征、胞质内细胞器和颗粒组成、伪足形状及行为特征等将其归纳为三类:黄色细胞、阿米巴样细胞、粒细胞.从外现土看,黄色细胞由几个个体较大的黄色细胞体组成,其细胞质内缺少细胞器;阿米巴样细胞呈明显球形或椭圆形的花朵状,经常可见几个至十几个细胞形成聚合体,胞质内细胞器丰富;粒细胞胞质的颗粒是其主要特征,其星状伪足常处于细胞一端,细胞质内细胞器含量比较丰富.本文将磷微蠕蚓的三类细胞与其它种蚯蚓中相关体腔细胞的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异同比较.  相似文献   

19.
用四种高尔基体的标志细胞化学反应即嗜锇反应、TPP酶、NADP酶及CMP酶对大白鼠胃粘膜上皮细胞高尔基体进行研究。胃粘膜的胃腺体主要有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和未分化细胞组成,其各有不同的颗粒和细胞器。其中壁细胞的高尔基体发育最差,其它细胞均较肥大。未分化细胞胞内有显著和大的高尔基体,位于在核的上方,呈球形或半球形。高尔基体有二个区域:中央部分及外周部份。在外周部分有膜囊堆组成,每个膜囊堆有1—2膜囊组成形成面,中间是2—7层膜囊,1—2层为成熟面,此外还有GERL。在未分化细胞内没有分泌颗粒,随着细胞逐渐发育,高尔基体园球的中央部分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狗25%Ⅲ度皮肤烧伤复合重度冲击伤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和形态学变化,以及骨髓巨核细胞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血小板数在伤后1—5天显著减少,第7天有所恢复;血小板粘附率在伤后3—7天明显降低。经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见血小板颗粒减少,胞浆溶解、空泡样变或髓鞘样结构形成。血小板膜复合体、开放管道和滑面内质网均有增生。巨核细胞退变严重,退度率达47—56%有1—5%的巨核细胞被中性粒细胞噬食。巨核细胞的超微结构出现一系列病理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