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抗战文学中,重庆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描写对象,具有丰富的文化意味和文学内涵。重庆的文学形象的构成与作家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作家与战时重庆之间经历了从障碍到认知、从复苏到想象,进而开始创作的一个过程。并最终形成了文学作品中独特的重庆形象。  相似文献   

2.
"五四"以来,以女性视角对父亲形象的书写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女性作家笔下多样化的父亲形象的分类分析,认识文学形象与时代背景、文学思潮之间的关系流变,寻找"父亲"这一形象所折射出的现代女性作家在时代语境下的思想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歌词是一种凝炼的文学形式,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歌词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塑造文学形象,为歌曲塑造音乐形象和整个艺术形象,使之成为优秀的作品。论文针对我国目前歌词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对几首优秀歌词的分析,明确提出了歌词文学形象需要创新的观点,并围绕这个观点,从几个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五四"以来,以女性视角对父亲形象的书写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女性作家笔下多样化的父亲形象的分类分析,认识文学形象与时代背景、文学思潮之间的关系流变,寻找"父亲"这一形象所折射出的现代女性作家在时代语境下的思想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梳理自20世纪初到目前的我国有关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成果,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与特殊的民族文化身份,华裔美国作家有意夸大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在其作品中强化东方人落后的“他者”形象.通过分析几位美籍华裔作家的作品,探讨“他者”形象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陈吉荣所著《翻译建构当代中国形象》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以及在研究澳大利亚现当代中国文学翻译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阐述了转换性形象翻译视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都市文学作品中都市形象,有迥异于其它任何时期的个性特色,都市文学始终与乡土文学既二元对立又互相回应交织.这种"我的血脉在乡村这一侧,我的身体在城市那一侧"的格局具有历史性和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川西作家创作了《死水微澜》《淘金记》等优秀小说作品,在现代文坛产生了广泛影响李劼人、沙汀、艾芜、周文等川西作家的小说创作在题材与艺术风格上有许多共通之处,并且都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现代文学史应该引入“川西作家群”概念.将这个时期的川西作家的创作视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学中的“渔夫”(或渔父)形象产生于不同的土壤,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存在原因、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大致而言,中国文学中的渔父具有隐士的特征,而西方文学中的渔夫形象堪称智者,他们身上,体现出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意蕴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庄子》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格调、基本形象的分析,说明寓言是《庄子》一文最基本的文学构架,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庄子》在哲学和文学上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学中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以西方传统文学为例,分析男权社会中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的3种类型:“天使型”、“妖妇型”和“恶魔型”,说明这3种类型是男权心态在文学中的折射。  相似文献   

13.
从审美情感、形象与情感的关系和形象蕴含的情感因素分析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傻女婿艺术形象,认为理性沉淀后的情感能超越个体的局限性,走向社会与人类的情感的沟通.  相似文献   

14.
贞德的形象从西方经由日本传到晚清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重写的过程.明治时代的知识分子根据自身需求,首先对来自西方的贞德做了种种改写.晚清各派势力从当时中国所处局势出发,依照自身政治主张或文化诉求,在翻译时有意识地筛选、强调、重组、忽略或扭曲贞德在日语语境中的某些方面,打造出合符各自需要的女杰形象.经上述改写后的贞德形象随着在晚清知识分子中的广泛传播与接收,又经历了再次重写.  相似文献   

15.
军人创作是日俄战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文学的审美价值来划分,有普通士兵的草创纪实类作品,也有职业作家的成熟作品。本文首先以作品为本位,对日俄双方普通士兵的作品《肉弹》与《对马》进行了比照分析,从而解读由此反映的日俄两国士兵的文学文字水平、日俄两国当时的历史环境、社会舆论、国民心态、国家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状况。另一方面,又从职业作家与职业军人的双重身份入手,以创作主体为入口,深入剖析了日俄两国的著名军医作家森鸥外、魏列萨耶夫的创作,揭示其在双重身份下,日俄战争文学创作的暧昧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力图通过分析梁启超、鲁迅和朱光潜的文艺思想,意在反思中国现代性语境与中国汉语表达之间的困境等关系。本文认为,这三位分别从动员大众、启蒙与革命以及语言诗学的角度为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中的汉语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几位作家的探索不仅包含了此后汉语表达在现代性语境所遭遇到的基本问题,如传统、现代、启蒙、大众、个人表达、现代性批判等,而且开创了汉语切入现代性语境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浩然作为一个文学时代的终结,他的创作横跨十七年、文革、新时期文学,创作轨迹遍布当代文学每个重要转折时期。研究浩然,是有效进入当代文学的渠道,是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农民形象的窗口,是理解工农兵文学方向的重要切口。  相似文献   

18.
大江健三郎是一个理论根底深厚、方法论意识极强的作家,这具体从大江文学的叙事策略意识上表现出来[1]。这种叙事策略意识的内涵主要指在文学创作中作家怎样将本土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文化有机地交融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话语特色。  相似文献   

19.
对刘勰批评体系建构的探讨,是《文心雕龙》研究中最富有成效的学术领域之一.然而,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内在连贯性或系统性出发,探讨这一系统性著作的研究却明显匮乏.用这种大视野来集中审视《文心雕龙》的文学观念,会有如下发现:从远古到汉代,中国文学批评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文学观:以《尚书》为代表的宗教文学观,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的人文文学观,和以《毛诗序》为代表的教化文学观.刘勰继承了前人把文学理解为一个和谐过程的基本模式,重新认识了文学的性质、起源、思想和语言的形成及其功能,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综合文学观.这四种文学观之间的联系揭示了一个复杂的批评体系.这驳斥了人们普遍认为的中国传统批评没有一个连贯体系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文学大师,鲁迅与福克纳以犀利的批判性眼光,对故乡大地一贯被视作弱势群体的女性形象,进行了饱满而鲜活的塑造与再现.他们的作品不但丰富了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女性形象,而且引发出关于社会与人关系的思考与探讨.主要就他们创作的短篇小说《祝福》与《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女性形象--祥林嫂与爱米丽,从文学审美角度比较两位女性悲剧性命运,探讨她们存在的文学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