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界定城市边缘区的概念,分析城市边缘区城乡空间演变的三个阶段,并以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为例,总结城市边缘区村庄发展呈现的"人口结构分异、产业构成分化、用地功能复杂"等主要特征。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新审视城市边缘区村庄发展的模式,不能片面地把城市化作为城市边缘区村庄发展的唯一路径,应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原则,从"空间聚集、产业发展、职能模式、建设标准"等方面,对城市边缘区村庄进行引导,以期对具有同类特征地区的村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指导。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外延式扩张的不断加速,城市边缘区作为全面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切入点,其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边缘区各功能类型的城镇组团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空间与社会单元,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元素,也应是城市边缘区建设的出发点。对城市边缘区及各功能类型城镇组团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发展形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将社区概念引入城市边缘区,提出了新时期适宜边缘区的多功能类型社区及社区网络结构发展模式,以推动城市化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外城市边缘区相关概念辨析与学科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边缘区不仅是城市空间和文明扩张的承载地,也是城市与外部区域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集散地。目前,城市边缘区已成为城市空间中变化量最大、变化最迅速、最敏感的地带,城市边缘区土地、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本文通过对近20年国际国内权威期刊的文献分析,梳理了中外边缘区相关理论和学科发展趋势,对“城市边缘区”、“城乡结合部”、“郊区”等概念进行了辨析,以廓清目前学术边界的混乱;并比较了中外城市边缘区理论研究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城乡等值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统筹城乡发展重要途径,本文以环洞庭湖经济圈为例进行了镇村"等值化"规划的研究,利用SWOT分析法对镇村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取相关结症,结合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现状构建镇村"等值化"模型,提出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镇村"等值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镇村一体"新生城市培育模式(简称"镇村一体"培育模式)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其基本途径是通过镇村一体化发展,将村庄纳入城市发展序列,培养新型城乡关系,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化解城乡二元分割问题,促进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7,(10)
城乡边缘区是城乡要素汇聚及空间过渡的特殊区域,在城市开发边界政策下对其进行合理管控有利于推动地区的优化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城乡边缘区用地板块碎化、功能配置失衡和镇村空间参差的功能特征,以及面临价值提升和功能优化带来的管理挑战与管控需求,认为基于边界管控的城乡边缘区空间发展应从多情景用地管理、功能单元分类管控和优化用地审批制度三方面展开,最后结合荆门市高新·掇刀区的实践探讨了划归城市开发边界内城乡边缘区的空间管控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城市边缘区生态城的发展历程、内涵和发展模式的阐述,提出了城市边缘区生态城建设的原则,并对生态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旨在为大城市边缘区的生态城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城市边缘区生态城的发展历程、内涵和发展模式的阐述,提出了城市边缘区生态城建设的原则,并对生态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旨在为大城市边缘区的生态城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
随着城市的发展,长沙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也随之变化。本文首先界定了长沙城市边缘区的范围,其次总结了近年来长沙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的演变,然后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房地产发展模式、教育科研发展模式以及旅游发展模式几种长沙城市边缘区适合采用的模式,提出了长沙城市边缘区组团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刘声  金一 《建筑与文化》2013,(10):88-89
明确界定边缘区的空间范围及空间社会特征,是科学制定城市边缘区发展策略的前提。在综述前人已有边缘区地域范围划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多要素分析的方法,将城市边缘区空间要素与社会要素相结合,构建综合的城市边缘区空间界定评价体系,并对杭州城市边缘区的分布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城市边缘区的内涵,分析了顺德城市边缘区的主要特征,探讨了顺德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演变模式,提出了顺德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策略,从而使顺德城市边缘区与城市核心区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袁丽 《中外建筑》2012,(6):112-113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由于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市边缘区发展中一系列矛盾显现,并最终表现出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的不协调。本文以城乡统筹为视角,以空间整合为切入点,探讨了城市边缘区空间整合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镇村联动,就是把乡镇所辖范围的城镇和村庄作为一个整体,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统筹规划,实现以镇带村,镇村融合,联动发展。在北京市两线三区、减量提质和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宏观背景下,小城镇规划在实施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导致小城镇的镇区与村庄发展不均衡。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小城镇现有的规划实施模式进行研究,从政府、规划师、企业、村民多种角度分析镇村联动的现存问题及迁并型村庄发展缓慢的原因。研究目的是优化小城镇的实施路径和提高小城镇规划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14.
城市边缘区城镇的总体规划是落实城乡统筹、实现资源配置、协调保护与开发的综合平台,一直是城乡规划关注的重点.边缘区城镇总体规划以城乡联动、市区带动以及搭建中观层次的规划管理平台为原则,在工作机制、编制内容和编制方法等方面弥补了传统规划的不足,为城市边缘区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边缘的开发与发展受到政府的强力干预和影响。本文通过追踪南京江北经济发展及其开发管理机制的变化,旨在从管治的角度揭示城市边缘从传统城市边缘区到相对独立的边缘城市背后的微观驱动机制。文章认为南京江北地区撤县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的模式、以及市属开发项目在城市边缘区的强力推进,促进了江北地区开发主体的整合与统筹,提升了边缘区开发主体和项目的行政管理层级,进而推动了江北经济和空间结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门窗》2014,(7)
城市边缘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对城市依附性很强的特殊区域。其住区发展会直接影响边缘区其他方面的发展,甚至整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分析了成都市双流县住区的现状,探索适合于成都边缘区的住区发展模式,指出城市边缘住区应当是开放的、混合的、能够融入城市空间肌理和多层次城市生活的新型住区。  相似文献   

17.
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对于城市边缘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促进城乡融合、控制城市空间蔓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国内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城市公共物品开发管理及空间配置不均衡、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城乡规划对非建设用地管理的缺失等,带来了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不断被侵蚀、或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及设施建设和保护的对策建议,包括强化公共开放空间用地产权的公共属性、建立社区为主体的公共空间建设模式、加强对城市边缘区非建设用地管理等。  相似文献   

18.
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城市从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成为必然趋势,"存量规划"成为新时期城市规划的主要形式,城市边缘区的空间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日益凸显。文章首先归纳城市边缘区发展的共性问题,并对成都和北京在边缘区空间规划中的创新和实施效果做出总结,而后以山东省招远市为例,分析了招远市西部片区的空间特征和资源禀赋,提出边缘区应围绕当地优势资源,构建特色产业—空间单元,走三产融合,城乡一体发展的道路,最后提出应该从生态、产业、空间、设施、风貌五大要素着手系统构建发展路径,以更好地指引城市边缘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生态导向下城市边缘区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边缘区是维护城乡生态安全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面临着城乡建设的巨大威胁.为此,立足于规划的空间资源配置职能,关注边缘区自然环境特征,提出了生态导向下的城乡空间统筹、建设与非建设用地整合、多目标综合、生态保护与城乡发展兼顾的规划策略,并以宝鸡市渭河南部台塬区规划实践为例,从自然环境保护、城镇建设控制、乡村建设引导三方面探讨了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城市边缘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特征与发展困境,对其出现被动式空间流变的原因进行剖析;在整合区域资源的基础上,把握新的发展势态和需求趋势,以辩证的策划思维,探索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及功能衍变的可能性;针对合理预判,提出区域功能升级转化的策略,以形成发展模式,指导城市边缘区多维平衡下的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