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窑洞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性和经济性。本文针对陕北传统民居窑洞的采光不足问题,提出设置反光板的措施,介绍了反光板作用原理,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减少人工照明,以提高室内采光质量并节约照明能耗。通过Ecotect软件模拟进行反光板设置的不同方案对比,进而给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合理的反光板优化设置方案,以创造更好的窑洞居住环境,为陕北窑洞室内环境改善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丁微  芦岩 《建筑科学》2011,27(Z1):202-204
绿色建筑并不是昂贵的建筑,它是通过科学的规划及合理的建筑设计,集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充分利用现有材料,从而实现最低成本的节能.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的建筑天然采光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华  曾坚  马剑 《新建筑》2006,(5):115-119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天然采光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介绍了当前天然采光新的模拟预测、实时监控技术以及扩大天然采光的途径,探讨了采光中技术与艺术的协调一致性。以实例说明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天然采光,能够获得多方面的效益,呼吁建立可持续的天然采光理念。  相似文献   

4.
秦鑫  孙明  马晔 《建筑节能》2007,35(8):28-30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民用机场在我国众多城市分布越来越广泛,航空航站楼作为民用机场的主体部分,它们在建筑方面不仅要注重功能要求,流量及流程设计,更应体现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新趋势.主要探讨了民航航站楼光节能措施以及相应的保温隔热措施,光节能中包括充分利用天然光以及采用合理的照明系统两种形式.其中,光节能利用天然光部分是从天窗采光系统、侧窗采光系统、中庭采光系统以及新型采光系统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热节能主要从民用航空航站楼应该选用的玻璃上进行研究.通过对航站楼光节能和热节能研究,为大型民用建筑在当今能源紧张的情况下,降低能耗,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提供了可行的措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指导性.  相似文献   

5.
天然采光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等观念的提出,天然采光重新引起建筑师的广泛重视。本文介绍了对天然采光的一些新认识,分析了导光管、光导纤维、采光搁板、导光棱镜窗等先进的采光系统,为充分利用天然采光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正> 除了建筑空间艺术设计的要求以外,窗户更主要的功能就是采光了,太阳可见光部分通过窗户进入室内,人们赖以生活和生产。我国采光标准已于1979年颁布试行,该标准的总则中提出:“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充分利用天然光,节约用电”。大家知道,同样的开窗面积,由于窗户的采光方式不同,长宽比例不同,窗洞高低不同,方位不同,构造不同,材料不同等等,都能使  相似文献   

7.
太阳光是安全、洁净的能源,充分利用日光和天空漫射光进行建筑天然采光是节能设计的有效方式。不同的地域气候和外部环境中对建筑采光节能设计的要求差异很大,甚至出现采光节能和热工节能设计的矛盾,如果用同一种节能标准和方法进行建筑采光设计必然会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因此,建筑节能设计应当综合考虑建筑光、热环境的影响因素,以整体设计的思维,从环境规划布局、建筑体型及采光控制到建筑反光遮阳设施设计等各方面,研究适宜不同地域气候环境的建筑采光节能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铁路客站照明节能设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宇 《建筑电气》2009,28(7):39-41
铁路客站照明设计应将节能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合理确定照度标准和LPD值,选择节能光源和灯具,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运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达到照明设计的节能与功能性、美观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刘丛红  李翔  尹洁  李堑 《新建筑》2009,(1):85-88
充分利用自然光替代电能以降低建筑运行中的能耗,已经成为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天津大学建筑馆中庭改造后的第五层办公室为研究对象,利用Ecotect软件模拟、实地检测等方法,分析其采光现状。在此基础上,寻求简单可行的方法提高室内自然光照度,减少照明能耗,改善自然采光效果。改善措施包括:增加反射板、降低室内隔断高度。利用软件分析,能够定量地确定反射板的位置和隔断的合理高度。本项目的研究方法具有普及价值,可以为各类建筑的更新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某酒店建筑自然采光效果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沉庭院、内庭院等不同类型庭院的合理设置可以有效改善相邻室内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是被动式采光的一种形式。以某酒店建筑为例,通过模拟软件Ecotect计算该建筑室内各主要功能空间的采光系数,然后根据计算结果定量分析该建筑采用下沉式庭院、私密内院、水院及中心景观庭院等被动式采光设计后室内的自然采光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庭院的合理设计极大地改善了该建筑的室内自然采光状况,使各功能空间自然采光系数均能达到《建筑采光设计标准》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1.
设计"健康"的地下空间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的趋势。能够获得充足、新鲜、温湿度适宜的自然通风和充足日照,提高其空间环境质量,对于"非典"乃至"禽流感"等公共空间卫生危机后的地下空间发展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采用自然通风空调系统和自然采光设计的"健康的"同时也是"绿色的"地下空间必然是未来地下空间开发的一个重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宿晨鹏  陈剑飞 《华中建筑》2007,25(9):122-123
在地下建筑中,自然采光可增加空间的开敞感,改善通风效果,并在视觉心理上大大减少地下空间所带来的封闭单调、方向不明、与世隔绝等负面影响.该文从被动式采光法和主动式采光法两方面,阐述了地下空间利用自然光线的技术手段,希望尽可能多地将自然光线引入地下,从而充分满足工作、生活在地下空间的人们对自然的渴望.  相似文献   

13.
李珺杰  杨路 《华中建筑》2012,30(4):37-41
在现今政府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建筑节能的号角已然吹响。办公建筑的节能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文章以西安的自然气候条件作为影响因素,针对西安地区新建办公建筑,提出了一套从场地、朝向、遮阳、通风、采光、水体、植被和其他几方面基于气候应变性考虑的低碳设计策略。希望为西安的新建办公建筑的低碳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管文辉 《山西建筑》2003,29(1):132-133
通过对地下汽车库有害物的发生特点及其通风量计算方法的分析,提出了排风口位置的合理设置和排烟、排风合用系统的设计方法。为高层建筑地下汽车库创造良好排烟、通风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智能应急照明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纯 《建筑电气》2009,28(7):45-46
结合具体工程设计,阐述了智能应急照明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采用e—bus/10构建应急照明监控系统;蓄电池电源集中设置;应急照明灯按灯设置地址编码:设置中央监控主站、控制器对应急照明灯进行监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我国医疗建筑地下空间功能使用单一,空间利用效率低下的现状特征,提出应当从改善自身物理条件,拓展功能用途,营造休闲空间,并使之与城市交通连接等方面积极主动提升地下空间使用效率。通过横向比对分析相关国内外先进的理念与实例,归纳出与之相对应的设计手法,弥补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的不足,改善自身物理条件;利用地下空间实现流线分离,将更多的功能空间向下延伸;强调休闲空间对其周边的渗透、串联与分隔;与城市交通相连接,承担与城市衔接的任务。为设计从业者更高效,更合理,更人性化地开发医疗建筑地下空间提供一些帮助与启迪。  相似文献   

17.
根据北方地域特点,针对北京市的建外SOHO地下车库、三里屯SOHO地下街、北方工业大学地下停车场等案例,对多种形式地下空间生态设计策略进行调查分析,从绿视率、空气质量、照度水平、采光与通风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地下空间的不同空间形式和使用要求,提出了适合北方城市地下空间的若干生态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防灾广场初探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为人员与活动聚集之所在,一旦发生大规模灾害,常造成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防灾救灾工作实为地下公共空间规划重要的一环。文章从增强地下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及逃生避难者的角度,通过合理设置地下防灾广场,有效增加人气及应付地下公共空间的紧急灾害,如火灾、毒气、暴乱等,方便人们迅速逃离。研究结果表明,防灾广场的合理设置能保证地下公共空间中灾时人员的有效疏散。  相似文献   

19.
王监  石清水 《建筑电气》2008,27(1):22-24
以《建筑电气》2006年第3期《再谈地下车库的配电设计》一文中的工程为例,介绍人防地下室三大类负荷(照明、风机类、泵类)平时和战时电源的设置,照明负荷(平时的正常照明、应急照明、值班照明,战时的正常照明和应急照明)的供电,以及内部电源的设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七十年代初我国首次利用天然洞建造地下医院的设计情况。经过近二十年的使用证明效果良好。洞内设计充分利用空问,1号洞内设计了5层临床科大楼,2号洞为非临床科用房,3号洞为服务用性房。洞内设计对防排水、防潮、通风、光照、消音、洞口防护等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基本上满足了地下医院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