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反渗透技术处理模拟核电站放射性废水中的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聚酰胺反渗透膜处理模拟核电站中低放射性废水。考察了核电站中低放射性废水中主要存在的金属离子Na+、Ca2+在不同pH值及不同操作压力下对废水中钴离子的截留率及膜通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核电站放射性废水中含有的Na+、Ca2+会降低反渗透对钴的截留率,且Ca2+对钴截留率的影响要大于Na+对钴截留率的影响。得到较优的实验条件为:在pH=10、压力大于1 MPa时,对模拟废水中钴的截留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反渗透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核电站放射性废水中的钴元素,并且可以获得稳定的膜通量。  相似文献   

2.
针对核设施运行和退役产生的低放废液源项情况和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处理工艺,在反渗透技术处理放射性废液的研究和应用基础上,提出采用由叠片式过滤器加上超滤或微滤组成的预处理系统取代传统的反渗透预处理系统,设计了废液组合膜分离工艺系统。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废水膜处理工艺中试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处理量为200L/h的膜处理中试实验装置研究了硅藻土过滤器+两级反渗透膜+离子交换系统在放射性废水处理中的应用,重点考察了各级出水电导率和放射性活度的去除效率,并比较了不同进水水质时出水的电导率和放射性活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级和第二级反渗透膜对放射性核素的去除效率为95%~98%,两级反渗透膜的总去除效率大于99.9%。实验结果同时表明,对于放射性活度浓度为32290Bq/L的原水经上述系统处理后其放射性活度浓度低于1.1Bq/L。  相似文献   

4.
安全评价作为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和核设施设计、建造和运行中安全性保证的重要步骤在核技术应用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用核技术与军用核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很大不同是安全性直接决定着民用核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所以保证民用核技术的安全性是...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反渗透对放射性废水中核素的截留性能,配制含镍的模拟废水在小型装置上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反渗透对于镍的截留率受操作压力和回收率的影响甚小,且与反渗透脱盐率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在实验条件下反渗透对废水中镍的截留率在95%以上,能够满足压水堆放射性废水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核安全》2020,(4)
实时数据通信系统作为核应急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撑,为核应急现场和指挥中心提供了重要监测数据以及指挥决策信息等实时通信和交互的渠道。考虑到核应急中数据信息的重要性,本文提出基于对称加密算法AES和非对称加密算法RSA的核应急安全数据通信系统。该系统通过高效安全的AES对称加密技术对通信数据进行加密,以彻底保证核应急数据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性。RSA的公钥加密机制可以实现高效、安全的密钥共享。本文通过分析,证明了该系统能在不降低核应急通信系统效能的基础上,提供安全、高效的核应急数据信息交互安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采用小型反渗透装置,对反渗透处理模拟含硼放射性废水的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废水的pH值、增大操作压力和降低回收率都可以改善反渗透对硼酸、放射性核素和盐分的截留效果,尤其以提高pH最为显著。当调节模拟废水的pH至9.0以上时,反渗透处理能够将出水中的硼浓度降低到5 mg/L以下,同时对模拟放射性核素铯和钴有很好的截留效果。  相似文献   

8.
核电厂应急指挥系统能为应急人员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如机组数据、气象数据、环境辐射数据等。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指挥人员提供快速辅助决策支持,有效控制和减轻核事故造成的后果,避免和减少工作人员、公众所接受的剂量,保护环境、保护公众。系统对安全性及数据传输安全性能要求较高。基于以往的项目经验及福岛事件后应急的新需求,本文对核电厂应急系统的安全技术设计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引入信息安全技术可有效保证应急系统的安全,增强核电厂应对核事故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反渗透在水处理当中得到广泛运用,由于反渗透成本造价高,延长反渗透运行寿命至关重要。反渗透脱盐率下降是反渗透运行寿命降低的重要因素,该文以海南核电反渗透运行为例,介绍反渗透脱盐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和脱盐率下降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核电站通风系统碘吸附器效率试验的两种方法:氟利昂法和放射性甲基碘法,并分析了每种方法实现方式及应用过程中的优缺点。对碘吸附器现场效率试验安全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不安全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具体包括试验过程相关的安全性、系统运行条件相关的安全性以及防止除碘回路失效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根据核电厂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的设计防御准则,对核电史上三次重大事件进行分析,挖掘出核电事故主要因素:人因因素和超过设计值的自然灾害。同时结合国内核电厂的设计参数和运行参数,对发生类似事故进行研究比较,提出必要的预防方案。国内现役核电厂在运行安全技术上,已经可以充分预防人因事故的发生,对于超过设计值的自然灾害及外在因素引起的事故,还应重新考虑安全标准。核电厂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在极端环境下,如何将核辐射和泄漏的危害程度降低至政府以及公众能够接受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孔劲松  田沿杰 《核动力工程》2012,33(1):101-103,142
为了研究反渗透对放射性废水中核素的截留性能,在小型装置上对配制的含钴模拟废水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反渗透对钴的截留率受操作压力和回收率的影响甚小,与反渗透脱盐率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在实验条件下,反渗透对废水中钴的截留率达95%以上,能够满足处理核动力装置放射性废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一体化核供热堆Ⅱ型的开发及应用前景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NHR-200的基础上,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开发了一体化核供热堆Ⅱ型(NHR/Ⅱ-200).本文主要阐述NHR/Ⅱ-200的一体化技术、自稳压原理、全功率自然循环冷却、非能动安全系统等一体化核供热堆的主要技术特征及核供热堆的安全特性.NHR/Ⅱ-200通过适度提高一体化核供热堆的参数,在三回路提供1.5 MPa蒸汽.NHR/Ⅱ-200不仅可应用于区域供热、热法海水淡化,还可提供工业蒸汽,并与膜法海水淡化相耦合进行海水淡化.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某研究堆寿期后控制棒的源项及取样过程中存在的辐射危害,制定了操作过程中的辐射监测和防护方案。监测结果表明,整个取样过程中,操作人员个人累积剂量最大为61 μSv,集体剂量为229 人·μSv,采取的辐射防护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取样过程中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  相似文献   

15.
放射性同位素是辐射成像中常用的射线源,具有输出射线强度稳定、空间分布均匀恒定、操作维护简便、射线能量较单一、节能等优点,但是也存在防护和安全方面的问题,因此设计和开发功能完善、防护适当、安全可靠的放射源工作及储存容器十分重要。在60Co高精度工业CT系统中,依据相关国家标准,采用特殊的结构、屏蔽及安全设计,制作了60Co射线源的工作及储存容器。经实际测量,距容器表面5 cm和1 m处空气吸收剂量率分别为170 μGy/h和5 μGy/h。该容器功能完善、操作便利、结构坚固,具有多重安全设计,很好地满足了系统的检测要求,保障了人员的辐照安全。  相似文献   

16.
王丽平 《辐射防护》2020,40(6):691-695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放射性废物库的安全管理,确保辐射环境安全,对2013—2018年山西省放射性废物库库区环境γ辐射剂量率的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库区环境γ辐射水平满足《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库选址、设计与建造技术要求(试行)》中有关库房内源坑盖板上方0.5 m处γ辐射剂量率不超过20 μGy/h、源库墙外表面0.2 m处γ辐射剂量率不超过2.5 μGy/h的规定要求,各年度间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未对周围环境产生辐射影响,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此外,健全的库区安全防范也为促进我省核技术利用和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17.
针对自主设计的贮存24组燃耗深度为45 GWD/MTU的乏燃料组件的CHN-24型专用容器临界及辐射屏蔽问题,采用蒙特卡罗程序MCNP,建立CHN-24容器临界及辐射屏蔽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正常贮存条件下容器内乏燃料的有效增殖因数(k_(eff))为0.283,发生浸水事故时,k_(eff)随着容器内水位升高逐渐增大,注满水时keff达到最大值0.706;容器表面剂量当量率随浸水量增大而减小;正常贮存条件下,即无水浸入时,容器表面及距表面1 m处的最大剂量当量率值分别为0.42 m Sv·h~(-1)、0.08 m Sv·h~(-1)。以上均符合国际原子能机构规定的临界及剂量安全标准,同时表明蒙特卡罗方法可应用于乏燃料容器的临界及辐射屏蔽安全验证。该研究为我国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乏燃料贮存专用容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简要回顾了奥运会期间的辐射安全保障工作,总结了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结合国家相关法规,对进一步做好北京辐射安全监管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Fusion Engineering and Design》2014,89(9-10):1995-2000
One of the strong motivations for pursuing the development of fusion energy is its potentially low 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very good safety performance. But thi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otential can only be fully realized by careful design choices. For DEMO and other fusion facilities that will require nuclear licensing, S&E objectives and criteria should be set at an early stage and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choosing basic design options and throughout the design process.Studies in recent decades of the safety of fusion power plant concepts give a useful basis on which to build the S&E approach and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design choices. The experience of licensing ITER is of particular value, even though there are some important differences between ITER and DEMO. The ITER project has developed a safety case, produced a preliminary safety report and had it examined by the French nuclear safety authorities, leading to the licence to construct the facility. The key technical issues that arose during this process are recalled, particularly those that may also have an impact on DEMO safety. These include issues related to postulated accident scenarios, environmental releases during operation, occupational radiation exposure, and radioactive waste.  相似文献   

20.
核电站控制系统的数字化和联网化,在提高控制性能、方便操作维护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安全漏洞。特别是通用的协议、软件和设备正逐步取代原有的专用系统,这导致系统安全漏洞更容易被利用。而控制系统与现实世界直接相互作用,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将威胁人身健康和环境安全,破坏关键基础设施,甚至危及国家安全。通过详细评述近年来数起与核电相关的控制系统安全事件,总结归纳控制系统安全的重要意义和难点问题。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展望了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