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习军  余永志  彭良余 《人民长江》2008,39(11):119-122
通过对花凉亭水库坝基砂和坝体砂土在抗震设防烈度7度时可能存在的地震液化问题,根据多种方法进行了初判、复判和液化动力分析评价,判定坝基砂不存在地震液化的可能,上游坝体在库水位以下部分的坝坡浅层一定范围内有发生液化的可能,但最深的液化深度不超过10m,下游坝体不存在液化问题,为大坝动力稳定分析提供了充分的地质依据,指导水库大坝除险加固.  相似文献   

2.
回龙河水库全风化花岗岩坝基为厚层少粘性砂土,工程区为Ⅶ度强震区。通过对全风化花岗岩砂土地震液化可能性初判、复判,结合坝体结构分析坝基易液化区域,提出合理可行的处理措施,有效的减少了大坝清基工程量。  相似文献   

3.
潮州供水枢纽工程坝基分布巨厚的第四系淤泥质软土层及易产生液化、渗漏等地质问题的砂土层,存在软土地基承载力不足、砂土层地震液化、渗透破坏、承压水顶裂破坏等地质问题,本文简介了针对这些地质问题采取的合理处理措施,使工程顺利建成,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4.
通过多种方式对某场地内粉土、粉砂土层进行地震液化判定,确定某场地内粉土、粉砂土层为轻微-严重等级的液化土层,提出了运用振冲碎石桩来消除地震液化的施工处理措施,经过施工处理,达到了消除场地粉土、粉砂土层地震液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北省磁县段渠道工程线路长,地质条件复杂,总干渠穿越砂土地震液化地基累计长度约2.351km,地震液化对渠道的安全运行产生严重危害。通过对砂土液化的机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砂土液化地基依据液化层埋深、液化等级以及渠道安全等重要性因素,经过多方案比选,因地制宜,选择开挖的泥砾料作为填料的复合载体夯扩桩的处理方案,节省了工程投资,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基于广州市海珠区石榴岗水闸所处工程地质条件,简要介绍砂土地震液化机理,并利用标准贯入试验法对其进行地震液化判别,提出相应的地震液化处理措施,以减轻与防止砂土地震液化对水闸的破坏,从而为类似的工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圣加旺水电站是秘鲁东南部圣加旺河干流上的低坝长引水电站,工程位于高地震区,首部枢纽调节库基础部位分布有液化性的含砾砂层,强震下砂土液化将危及建筑物安全。采用粒径法初判和标贯法复判对该部分砂土液化性进行了判别,并根据砂土液化指数对液化等级进行了确定;根据调节库的布置情况及运行条件,优化了地基抗液化处理范围;综合考虑调节库地形、地质条件及靠近河岸等因素,经方案比选,采用了强夯加振冲碎石桩的综合处理措施;调节库基础承载力和边坡稳定性分析表明基础处理设计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8.
辜明清  傅兵 《四川水力发电》2005,24(4):24-28,33
从砂土液化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了砂土液化判别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如何正确进行初判和复判的浅见,具有理论指导和实际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沙河是子牙河系滏阳河的重要支流,多年来经常遭遇突发洪水,防洪形势严峻,对其进行综合整治是解决流域内防洪安全的必要措施。工程区地质条件复杂,堤防质量、砂土液化、渗透破坏、沉降稳定、岸坡稳定等地质问题严重,通过对场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及评价,为设计部门提供了相关的物理力学参数,解决了影响工程建设的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册田水库南副坝坝基砂土地震液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剑宝 《山西水利》2003,(4):38-38,40
对册田水库多年来一直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南副坝坝基砂土地震液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客观评价,提出了符合实际结论及建议的处理措施,为大坝除险加固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1.
12.
13.
采用先进的三维超声波多普勒流速仪(ADV)对不同分流比情况下弯道水流紊动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根据试验数据,探讨了不同分流比工况下弯道水流的紊动机理,分析了其紊动特性,同时对紊动强度分布特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为研究复杂边界条件下气液两相界面的流动及混掺现象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结合某大型水电站的溢洪道,利用RNG k-ε模型对其进行三维流场模拟,采用有限体积法离散控制方程,并用GMRES算法进行压力求解,对前置掺气坎式阶梯溢洪道和传统阶梯溢洪道泄流壁面上的高速掺气水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掺气坎坡度的增加,其掺气空腔及掺气浓度均有所增大,随着水流下泄掺气浓度沿程降低,达到一定距离后趋于稳定,掺气浓度值达到了减免空蚀破坏的要求;与传统阶梯溢洪道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可知,增设前置掺气坎后,既可以增加前几级阶梯的掺气浓度使水流提前达到水气平衡,也没有降低阶梯式溢洪道的消能率,为解决传统阶梯溢洪道中出现的工程难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