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布磨损、材质、热处理和耐磨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文章系统研究分析了针布的衰退,针布磨损与梳理作用、产品质量的关系,详细系统介绍了磨损的种类及其机理,并介绍和分析了针布钢丝材质和热处理工艺的研究及改进,特别论述了采用高碳低合金钢和采用某些合金元素、稀土元素对针布齿(针)尖的金相组织、耐磨性能的作用。目的是提高针布的耐磨度。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高产清梳联针布磨损的特点及采取的磨针方法,指出高产清梳联针布需要根据齿形几何尺寸、齿顶面积的大小及针布的表面处理方式进行磨砺,采用合理的磨砺方法能够有效改善针布的磨损状态,延长针布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E86精梳机的梳理针布配置。分析了E86高效精梳机采用"重定量、短喂给"工艺措施实现低落棉、高质量针布配置的特点,并与传统针布配置规格进行了对比。通过实例介绍了配置高密度渐密锡林和顶梳针布的设计机理和进步特点。认为:精梳锡林和顶梳采用增加梳理扇面、提高梳理齿密、合理齿型设计、强化表面处理提高光洁度等措施,提高了精梳梳理度和穿刺能力,解决了容易嵌花,长纤维流失,短纤维进入精梳条,齿尖不耐磨损等问题,有利于E86精梳机实现高速高产高质高效。  相似文献   

4.
为了设计研制国产高效能新型针布,根据纺织部和省厅的要求,我们集中精力抓住近期从国外引进的瑞士graft—2525针布,日本金井,cc80F—LH针布和国产SC_3等三种金属针布的分梳工艺特性进行了综合性实验测试和分析研究,我们采用新近自己设计研制的具有高灵度的电测仪器—梳理力测定仪,对三种引进针布在梳理区中实际的梳理作用强度及其在梳理医中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实验测定。用示踪方法对三种针布梳解纤维束的效能以及均匀混和性能进行了实验。用特试方法对三种针布在梳理区中盖板的残留纤维量、自由纤维量和转移率等梳理特性进行了实验。用常规方法对不用针布纺制的生条棉结、杂质、短绒、条干、棉结等项常规质量指标进行了系统的对比试验。通过多种测试手段的实验,揭示了引进针布在锡林盖板梳理区中的梳理强度及其变化规律,摸清了引进针布梳理负荷的变化特征以及纤维的转移特性,查明了引进针布的梳理、除杂、均匀及混和作用的基本特征。通过系统的实验测定和综合分析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二方面深化了对引进针布梳理性能的认识。在此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新型高效能金属针布LCxLDx,该方案已经有专业会议通过,并已正式投产试制。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当前新型的锡林针布、道夫针布、刺辊锯条和盖板针布的发展特点,重点介绍了锡林针布的发展,认为锡林针布的发展,起到了带动针布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在TC5-3梳棉机采用大白鲨针布来取代Graf针布生产转杯纱问题。用AFIS单纤维测试系统和条干仪对生条和成纱质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产量提高10%基础上,使用大白鲨针布配套所生产的纱线质量完全能满足织造要求。大白鲨针布性价比要优于Graf针布,大白鲨锡林针布采用锥齿化的设计是在产量提高10%以上条件下能进一步提高成纱质量的关键。文章对针布维护与使用也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7.
金属针布工艺特性的研究先后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研制梳理力测定仪,解决先进的测试手段。经过一年多时间,先后进行了三十四次试验改进之后,研制成灵敏度高符合实验要求的非电量测仪器——梳理力测定仪。第二阶段是运用梳理力测定仪对各种不同规格型号的金属针布,对各种不同性能的原料,对各项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先后共进行90个单项专题试验,获得各项实验数据3600个。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1)揭示了金属针布在梳理各种不同的原料时锡林盖板梳理区中梳理力的变化及其规律性。(2)查明了金属针布在梳理不同品种纤维时单纤维平均梳理力的绝对数值及其变化规律。(3)发现了不同型号规格的金属针布梳理中长化纤的工艺特性。(4)摸清了金属针布在配置不同的工艺参数条件下梳理工艺性能的变化及其规律性。(5)对直齿及浅齿负角弧背齿的工艺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第三阶段:在系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综合分析、理论研究等一系列理论工作,于最近完成本文。通过系统的实验分析和综合理论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深化了对梳理过程和金属针布工艺特性的认识,为当前研制高效能新型针布,为设计高效能新型梳棉机,为金属针布梳理机配置最佳工艺参数,获得最佳梳理效果提供一些实验和理论依据。本文从梳理力测定仪的研制,上机反复试验、理论分析研究,先后经历将近二年时间。  相似文献   

8.
文章就梳棉机针布、吸尘吸落棉系统、清梳联自调匀整器、梳棉机锡林与盖板的分流过程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探讨。指出了针布发展的特点,阐述了梳棉机吸尘系统和清梳联自调匀整器的作用。对锡林与盖板间梳理的实质和作用力及其影响的因素作了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国产针布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锡林针布、道夫针布、盖板针布、刺辊齿条、固定盖板和分梳板6个方面分析了现代梳棉针布的特点,通过对国产针布技术进步和行业现状的分析,重点阐述了国内外针布的差距及国产针布的发展方向,指出:国产针布虽然进步很大,但在先进性、可靠性,尤其是使用寿命方面,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15系列锡林针布已接近极限尺寸;目前我国针布应将提高锡林针布的耐磨性、创新道夫针布齿型设计、加强盖板针布底布对钢针的握持力和钢针耐磨性作为发展重点,并积极开发后整理针布品种。  相似文献   

10.
梳棉针布的技术进步与选配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国内外梳棉机锡林.道夫盖板、刺辊针布和固定分梳件的技术进步与发展趋势和针布配置一般原则进行了剖析,重点讨论了纺化纤的针布配置和难纺纤维工艺和针布调整问题对相关企业正确选择与使用针布有一定的参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梳棉机锡林道夫的针齿容量直接影响纤维的均匀、混合和转移能力。由于针布针齿的齿形不统一 ,容量小 ,所以计算针齿容量非常困难。本文用几何计算的方法计算了锡林道夫针布针齿的容量及针齿容量比 ,证明了锡林道夫针布配套时 ,锡林针布采用矮齿、浅齿为好。同时也为研究锡林道夫间的纤维转移、均匀、混合能力和锡林道夫间针布配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梳棉机锡林道夫的针齿容量直接影响纤维的均匀、混合和转移能力,由于针布针齿的齿形不统一,容量小,所以计算针齿容量非常困难。本文用几何计算的方法计算了锡林道夫针布针齿的容量及针齿容量比,证明了锡林道夫针布配套时,锡林针布采用矮齿、浅齿为好。同时了也为研究锡林道夫间的纤维转移、均匀、混合能力和锡林道夫间针布配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介绍弹性盖板针布的梳针排列形式及尺寸参数.经过对现有梳棉机弹性盖板针布设计的分析,提出通过调整盖板针尖分布、前角角度及底布等设计思路,以提高国内弹性盖板针布的质量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梳棉机锡林道夫的针齿容量直接影响纤维的均匀、混合和转移能力。由于针布针齿的齿形不统一 ,容量小 ,所以计算针齿容量非常困难。本文用几何计算的方法计算了锡林道夫针布针齿的容量及针齿容量比 ,证明了锡林道夫针布配套时 ,锡林针布采用矮齿、浅齿为好。同时也为研究锡林道夫间的纤维转移、均匀、混合能力和锡林道夫间针布配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被盖板针布握持的棉束上的作用力,论述了新型益板针布的设计原则,建立了盖板针布设计优劣评价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为盖板针布设计正确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首先对国内外梳棉机针布研究应用计算机的发展状况做了概述,之后评述针布配套研究现 状,认为:国内在以往针布配套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不足:(1)在针布配套中没有考虑到针布使 用寿命这个参数;(2)由于选择样本数和搜集资料有限,因而建立的针布配套模型并不能代表当今世界 针布配套实际,与生产实际有一定的差距;(3)建立针布专家系统所应用软件滞后于当今软件的发展。 最后提出了开发针布配套专家系统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细分析和介绍了新型金属针布的特点、规格、型号及优良的纺纱效果。通过与老型号针布的对比试验,得出以下结论:新型金属针布在减少棉结,改善条干均匀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探讨新型盖板针布参数、速度等对成纱质量影响及盖板针布的使用维护问题。分析新型盖板针布参数对梳理效能的影响,探讨其在梳理过程中提高梳理作用的机理,并对如何正确使用及维护盖板针布进行讨论。通过相关试验比较了不同类型盖板针布对成纱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白鲨TNT-50型盖板针布更有利于成纱质量的改善。盖板速度以238 mm/min有利于成纱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棉纺梳理锡林针布9种新型针布齿形创新的原理,从针布几何尺寸和针布设计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比对,证明新型锡林针布齿形创新优势是角度小、纵向齿距大、齿浅、齿顶齿形多变、圆弧工作面增大,能够有效控制纤维、转移纤维、梳理纤维、释放纤维、保护纤维、排除杂质,提高纤维的伸直度、平行度、分离度,实现梳理质量的高质、高产和高效。  相似文献   

20.
以数控机床刀具故障诊断系统构建与测试方法研究为目标,进行了刀具磨损实验。采用振动传感器、声发射传感器对切削过程中不同磨损程度刀具的信号进行检测、分析和故障诊断。以LabVIEW8.6为开发平台,开发了一套包括数据采集模块、信号分析模块、故障诊断模块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实验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