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的自然是教育的基础,但现代教育逐渐忽略了人性之于教育的价值,以抽象的人性假设遮蔽了人的自然的差异性.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教育系统内,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而不是人的发展成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伴随着学校在现代社会中的不断繁荣和普及,人的教育却出乎意料地衰落了.现代社会要走出教育的危机必须要从古典教育中汲取营养,对于教育与人性的关系重新加以思考.人的存在是教育存在的前提,人的自然是教育得以展开的起点,也是终点,教育的发展就是要为人创造可能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在有关人文教育的讨论中,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现当代人文教育的式微是由于过分倚重于科学教育造成的,或者说是由科学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直接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危机。这种委过于科学教育的草率做法并不能解释清楚人文教育衰落的真正原因,也误解了科学教育。本文旨在澄清科...  相似文献   

3.
教育改革中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自主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性格结构在教育、学习中的主动地位与作用,学生处于教育改革的受动者地位。传统教育模式的哲学基础是机械主义世界观。因此改变学生的性格结构,培养、恢复他们的自主精神、创造性和责任意识,使教育、学习成为一种有机的发展过程,这是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比较教育在促进教育开放与教育现代化方面起到了无以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不断面临方法论的挑战。教育研究中常见的比较方法多源于或借鉴国外学者的理论学说,方法论偏重书面资料,方法应用侧重于文本与经验分析。教育比较研究相应地集中在静态制度与具体个案两端,而较少探讨教育制度与教育事实、教育价值之间的关系。在考察比较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三重比较法”这一新的比较研究思路:既移步换景,区分本国、国别与国际三种语境,在往返穿梭中辨明实境中的教育真实;又定点观察,探求“事实呈现—制度比较—价值分析”三个维度的互证性,循序渐进地开展比较工作。这一思路提供了一种根基下沉的开放性比较方法,有助于对比较教育的经典方法与经典理论进行再反思,探索国际比较与中国教育实践结合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5.
把大学教育放入全球范围加以思考,必然涉及大学教育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的问题。在全球化的浪潮或思潮的冲击与影响之下,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眼光,以推动和促进大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基于这一宗旨,本文主要研究了全球化与认识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问题;分析了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对文化、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探讨了大学教育面临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压力之下,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真空消失模铸造铁件铸型坍塌缺陷成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志超  黄乃瑜 《铸造》2000,49(4):202-206
对真空消失模铸造铸铁件铸型坍塌缺陷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铸型坍塌缺陷的形成是由于铁水充型时,其流动前沿气隙内外真空度的急剧下降,同时内外受力失去平衡,造成干砂向气隙内流动而引起的。提出了铸型坍塌缺陷的力沉着 ,通过变速箱体的实验室和现场浇注试验,证明了上述坍塌缺陷形成机理和力学关系式的正确性。 /  相似文献   

7.
论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时差效应袁乐平*王丽群**教育发展对远期经济增长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对近期经济形成重大制约,从制约作用的产生到推动作用的形成,存在着一个较长的时差。如何合理地确定教育的规模和结构,实现社会经济近期增长与远期增长的对接,使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8.
智能教育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对美国五所世界一流大学智能教育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发现其以先进教育理念作为引领,将教育创新文化建设与高校组织结构变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方主体合力推动智能技术在高校教育中迭代应用。由此可归纳出世界一流大学智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教育理念引领、多方主体参与、组织结构支持、智能教育技术进化和教育创新文化建设五个基本因素共同作用,须处理好三种重要关系和把握多样性、交互性、系统性及动态性四个关键特征。中国应加强多方协同参与高校智能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以系统性组织变革支撑高校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探索利用智能技术全方位赋能高校核心业务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诞生于21世纪的教育神经科学是整合教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新型交叉学科。英国是世界上首批致力于教育神经科学建设的国家之一,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开展的神经科学研究项目,全面发起国内神经科学与教育的合作活动,为英国教育神经科学的诞生奠定重要基础。英国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教育神经科学的持续发展,例如:政府提供支持,指明发展方向;依托多类机构,建设发展载体;确立培养制度,保障人才供给;创新活动形式,扩大发展范围。前瞻未来,英国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也面临课堂应用的有效性、跨学科合作的可持续性、研究伦理的合规性等挑战。有鉴于此,中国可以采取如下应对措施:推动教育神经科学专业学术机构建设,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依托多元化平台与形式,促进跨学科合作研究;深度联合教师教育,促进中国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育无目的"的概念自传入中国伊始就引起广泛争议。国内学界的持续争论导致的结果是"教育无目的"成为一个伪命题,即杜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回到杜威论述"教育无目的"的文本是澄清这一争论的重要方法。国内学界已经有相关研究在回到杜威英文原文的方向上取得具有启发性的成果,把"教育无目的"的争论归结为个别单词的翻译不确切。但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无目的"的概念澄清工作并没有完成。杜威教育哲学的内在复杂性是"教育无目的"争论的更深层次原因。"教育无目的"和"教育的目的是民主社会"的论述看似矛盾,但这在杜威的教育哲学体系内自洽。在他看来,民主社会与教育相通,具有不断发展的属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美国和我国摄影高等教育体系的构成及其各自的特征,指出了当前我国高校摄影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以及提出了今后我国摄影专业在布局、结构和教学内容设置上应该如何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发展是教育研究的永恒主题。本文分别从视角、对象和基点三个方面反思教育发展研究,提出要在社会维度审视的同时强调国家维度,在深化教育发展之多元化发展功能研究的基础上反思教育发展,从教育发展与社会国家目标的互动中寻找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同。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政策分析和研究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视点,对高等教育政策本质与功能的理解决定了高等教育政策分析与研究的不同性质、模式和结果。高等教育政策本质,从其表面形态来看是高等教育政策的文本及其总和,从其实质内容来看是高等教育利益的分配与博弈,从其动态性质来看是高等教育政策制定、实施、评价的循环过程。其功能在于引导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促进高等教育内外关系的协调,体现高等教育管理的转型,等等。  相似文献   

14.
学历社会,是社会需求与教育扩张互动的产物。政府、社会、媒体、教育机构和个体行动者,都是文凭社会的建构者和参与者。学历社会的产生既与社会经济增长的需求和教育大发展有关,也与人们争夺身份地位、权力和财富有关。前者是诱发“文凭热”的背景性因素,后者是深藏起来的社会欲望根源,也是文凭社会产生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肖亚航 《铸造技术》2007,28(6):867-869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高等院校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企校联合技术创新是现代高科技及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校双方可以通过合作开发、资源共享、共同融资等诸多途径结成合作共同体,以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6.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基础改为公共管理学已近十年,但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二元范式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学科疆界狭窄、研究视角单一、理论基石薄弱等已经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如火如荼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运动”不但带动了国外教育制度的变革,也推动了我国近几年对教育管理公共性的探索。理解教育管理的公共性,反思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公共品性缺失的现实,注重教育管理研究的公共意识,提升学科的公共品性,强化研究者的公共责任是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标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家实现其管理能力的实施机构体系 ,国家教育权力系统宏观地调控大学校长的办学行为 ;作为肩负着提升人类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质量双重使命的大学领导者 ,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是大学校长必须坚守的价值取向。树立系统观念 ,明确教育理念 ,把握合理的紧张尺度 ,培养良好的素质修养 ,保持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是当今我国大学校长应对自身矛盾处境的良策。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教育成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教育成本,即高校培养大学生所耗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是当前实践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试从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出发,分析了高校教育成本的特性,并规范其构成,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走向科学化、实证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教育理想是一定的主体依据其价值观,在对教育现实否定性评价的基础上,以教育的客观事实和教育发展的必然性为根据,对教育活动的希望、追求和向往。它与理想的教育、教育目的及教育价值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超前性、批判性、导向性,昭示着人们对教育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0.
刍论清末大学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大学教育理念是高级专门教育,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通才教育。当时大学本科阶段的课程是专门和精深的。这种高级专门教育理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高等学堂的奠基、自救图强对专门人才的亟需和发达国家大学教育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