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目前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色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成人教育的艺术教学中,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发扬学生的个性,并将色彩教学与设计专业结合起来,便成教设计专业的常任能够学以致用,为今后的成人艺术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思考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刘露  朱建 《包装世界》2016,(1):50-51
艺术设计专业因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征,通过举办、参与设计竞赛,以赛促学来锻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团队精神与综合素质,对提高民办高职院校设计专业输出人才的竞争力有着重大意义。本文结合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实际,探讨了设计竞赛对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作用及对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包装设计课程所涉及的形态美学和包装设计原理,不仅是现代设计理念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艺术规律的体现,而且也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特性,这种特性对受教育者在设计艺术诸多形态的探索和美学规律的把握及创造思维的培养上起着重要作用.包装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以往传统的包装设计教学中,专业和专业覆盖面太窄、知识老化、教法陈旧、目标不切实际等直接影响到包装设计课程的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本课题结合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具体现状,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链接关系以及教学创新模式进行探索,进一步阐述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最终目标是使专业基础课程能更好地为专业设计课程服务,更好体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学科,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特点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高职教学要求,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正迎合了现代高职教育的需求,也满足了高职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笔者在一线的教学体验中不断探索和改革,将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更好的应用在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中,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我创作意识和设计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卢晓燕 《湖南包装》2020,(2):137-140
分析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探索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路径及措施,并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设计构成"课程为例,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在线数字教学平台,通过典型的案例融入课堂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在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开展了人文素质教育,实现了课堂思政教学改革的最初目标。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规模艺术设计专业的扩招,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出现大量缺少艺术基本鉴赏力及具备艺术素养的学生,导致在其高年级阶段仍不能带动实际设计水平和设计作品质量的提高.本文针对当前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设计作品的互动式评论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提出应针对不同专业的方向特点安排授课内容,灵活运用教学形式,把艺术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紧密结合是十分必要的,以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以求探索出一条适合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新路子,为今后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探讨缄默知识在高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的认知和推广,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本文以具体的校企合作的案例来体现缄默知识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所带来的成效,以此证明缄默知识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推广的必要性,通过跟师学徒制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全面的知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金坚 《包装世界》2011,(1):34-35
为适应新形式下教学体系的需要,对商品包装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中引入实际项目,注重以项目驱动,创立以工作室制为核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以"工学结合"和项目化教学作为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与切入点加以研究,加强实践环节,形成完整的实训机制和手段,对开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薛媛 《包装世界》2021,(3):88-89
随着我国教育技术的不断优化与革新,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事业备受人们的关注.高校视觉传达专业设计色彩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能够推动艺术领域的发展与完善,当前,我国设计色彩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许多学生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艺术追求并保证艺术领域的创新发展,高校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推动设计色彩课程不断改革与完善.本篇文章主要叙述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应用型高校视觉传达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王宇 《包装工程》2019,40(14):300-303
目的 探究中国传统纹样在纤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与应用途径,推动传统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方法 从中国传统纹样的类型与艺术特点入手,结合纤维艺术分析中国传统纹样在拓宽艺术设计内涵方面的作用,并根据相关案例阐述纤维艺术在设计思维、符号元素、装饰技巧、创新设计等方面对中国传统纹样的借鉴,总结中国传统纹样在纤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经验。结论 纤维艺术设计自传入伊始,在我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鲜明的地域色彩与民族特征,而传统纹样则是凸显地域色彩与民族特征最为关键的要素,在现代纤维艺术设计中传统纹样依然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设计师应善于从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3.
阐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在专业基础课中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方法,使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贴近专业培养目标,贴近学生的实际。  相似文献   

14.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建立在帮助学生成才这一目标之上。文章从对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学习习惯进行分析出发,探讨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了系统化设计、难易适中、制作精良、及时发现与修改四项微课资源开发原则,阐述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微课资源的开发步骤和在课程教学应用中课前、课中、课后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高等院校的色彩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教学逐步摆脱西方古典主义和前苏联写实主义的纯绘画写实教学模式。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针对性的色彩教学,强调色彩的结构、对色彩进行设计为内涵的“设计色彩”这一课程几乎是约定俗成、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6.
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意表现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对各设计院校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模块选修课、毕业实习等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以实现艺术与技术统一,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具体论述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的合理搭配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有利于为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色彩合理搭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视觉传达设计和版画艺术是两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但它们在图形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文章通过探讨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要点、版画艺术的形式和价值,分析了视觉传达设计与版画艺术教学融合的可行性,提出了将二者进行交叉融合的教学改革策略,以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两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纪瑞祥 《包装工程》2018,39(12):258-261
目的探究戏曲脸谱元素与艺术设计融合的可行性及其方式。方法从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出发,分析戏曲脸谱中图形与色彩两大方面的艺术表现特征,结合标志设计、陶瓷装饰设计、包装设计3个方面,总结其中的经典实例,对戏曲脸谱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应用进行深入探究。基于艺术设计多元化走势,针对目前戏曲脸谱在艺术设计中应用的不足与缺陷,研究两者融合的方法与路径,从而促成其创新性融合,实现更大意义上的价值表达。结论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灵活借鉴与使用戏曲脸谱艺术中的色彩寓意、图案造型、形色搭配,能够有效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提高作品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同时,增强作品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20.
立体化浸入式艺术设计教材开发建设不仅是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也是提升高职艺术设计教材质量和推进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融媒技术整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扩大了教学资源,满足了师生教学、学习的需要,强化了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基于此,本文详细介绍了融媒时代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立体化浸入式教材开发体系的构建理念,阐述了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立体化浸入式教材开发的必要性与体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媒时代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立体化浸入式教材的开发策略,以期为艺术设计专业从业者、学习者以及研究者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