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充分开发利用广东近海水域丰富的风能资源、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海上风电场场址和风机基础的勘测。而海上勘测与陆地截然不同,难度相当大。[方法]从广东沿海海上风电规划、勘测设计技术要求、地质概况分析、勘测方法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工程实践表明:应在恰当的专业技术标准指引下,采用综合性的勘探与测试方法,并积累工程经验形成岩土数据库。[结论]分析研究对广东沿海风电工程勘察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迎对海上风电快速发展的趋势,亟需开发新型海上风电基础结构形式以满足大水深和深厚软基的设计需求。  [方法]  结合某海上风电工程基础设计为算例,以PLAXIS 3D大型有限元软件为平台,对一种新型大直径钢圆筒组合导管架风机基础结构进行空间三维弹塑性数值模型分析研究,采用合理可行的本构类型以及简化形式模拟风机基础的整体稳定性,考虑钢圆筒与土体之间的共同作用,分析风机基础的内力与位移;再用ANSYS软件建实体模型计算极限荷载工况下各构件的应力。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组合式风机基础内力和位移均可控,在理论上可适用于软基和深水区海上风电场建设。  [结论]  分析结果对今后新型海上风电基础结构的开发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双碳”目标及“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和以海洋牧场为代表的海洋资源融合发展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向、新形势、新机遇。文章针对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模式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综述分析,以向国内相关研究和工程项目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我国海洋资源融合开发需求为导向,分析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全球发展趋势,明确我国风渔融合发展的现状与短板;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了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的融合模式、装备设计、工程案例及关键技术问题,最后对我国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进行了未来展望。[结果]通过对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模式及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梳理分析,阐明了瓶颈问题及技术挑战,指出了未来突破方向,为我国海上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参考依据。[结论]文章说明了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我国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4.
大型海上风电场功率输出会受到多种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为了研究海上风电场的功率输出特性,建立了考虑海面粗糙度、大气稳定度、尾流效应等因素的海上风电场风资源模型,并对风电机组中的风力机、齿轮箱、发电机、变流器等部件进行精细建模。然后,结合上述模型和集电线路建立了整个风电场的仿真模型,分析了大气稳定度和海、陆风对风电场功率输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大气稳定度对风电场功率输出影响较大;海、陆风对风电场功率输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机组间的尾流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中国海上风电行业已迈入快速发展期,如何创新项目开发管理模式,有效应对海上风电造价高、界面多、工期长等问题,实现成本降低、效能提升,是推动海上风电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方法]  通过将生态系统理念应用到海上风电场项目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中,探索构建海上风电场生态系统,以搭建风电场神经网络为核心,提高整体关联效能,实现最优开发目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系统影响因子权重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通过海上风电场生态系统的构建,使海上风电场具备信息快速的收集、存储、共享、分析和反馈调节功能,降本增效,提升风电场稳定性。  [结论]  生态系统的引入为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发管理和提供了新的思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发展,海上风电场生态系统也将不断完善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随着全社会环保呼声和意识的不断提升,我国海上风电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如何确保海上风电项目的平稳着陆,是当前投资方关注的重点。[方法]以海上升压站为例,应用风险管理理论,对海上升压站勘察设计、建造、施工、运输、安装等方面存在的重要风险点,进行全面深入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结果]提出了海上升压站钻孔布置、海洋土力学参数确定、疲劳破坏、建造、沉桩、施工窗口期、整体组装式运输以及安装等风险的控制措施。[结论]对海上升压站的风险识别、分析与控制措施,可作为海上风电场项目风险管控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文章旨在推动我国海上风电场设施技术规范的建立健全。  [方法]  指出了我国海上风电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国内外海上风电场设施规范标准,介绍了中国船级社对海上风电场设施技术规范的探索及成效。  [结果]  尽管国内海上风电的发展迅猛,但配套的海上风电场设施技术规范并没有及时跟进,更没有形成从设计、建造、安装、运维直至弃置的全生命周期技术规范体系;尽管欧洲拥有较为成熟的海上风电规范体系,但并不能完全照搬使用,如结构设计的LRFD方法,其分项系数与海域的环境条件和可靠性指标相关,适用于欧洲海域的分项系数并不适用于中国海域。  [结论]  因此,国内海上风电场技术规范体系的建立,需要业界共同努力、多方协作。传统的海洋工程专业应在该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船级社多年在海上风电领域的研究和积累,可为构建国内海上风电场设施技术规范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海上风电灌浆是影响海上风电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由于风机设备的长期动力载荷作用,使得海上风电的灌浆无论是灌浆材料、连接段类型、受力机理等多方面都与常规海洋工程有所不同。海上风电机组基础灌浆具有高终强、高早强、抗疲劳、抗离析等优越性能,本文简述了海上风电场对灌浆材料的要求,详细介绍了单桩基础与导管架基础这两类典型的灌浆连接段类型及其各自的工程应用和发展,最后简述了灌浆病害的监测与修复,并对海上风电灌浆技术进行展望与总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海底电缆防护是海上风电场建设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海上风电中最大部分的保险理赔主要由于电缆事故造成。由于电缆路由线路较长,会穿过不同区域,每个区域的防护方案都不同。  [方法]  首先简单介绍海底电缆防护作法的基本情况,然后详细阐述了海底电缆登陆段防护方案,紧接着描述了海底电缆交越段防护方案以及电缆管附近的海缆防护方案,最后对海上风电场海底电缆防护方案进行总结。  [结果]  针对海底电缆登陆段,多采用套管保护、电缆沟与水平定向钻方案;针对海底电缆交越段,多在交越点采用垫块的方案;针对基础附近的海缆,主要采用J型管与弯曲限制器的方式。  [结论]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应高度重视海上风电场海底电缆的防护,确保海缆在运行期间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国内外海上风电发展的现状.通过对国外已建海上风电场施工工艺的分析,提出了利用国内现有设备完成海上风电场施工的思路,为我国从事海上能源利用研究开发工作者提供参考.随着我国施工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开发海上风能资源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3月6日,由中国能建广东院EPC总承包建设的广东粤电湛江外罗海上风电项目海上升压站上部组块顺利完成海上吊装作业,标志着广东省首座海上风电海上升压站吊装成功。外罗海上升压站是海上风电场的电能汇集中心,相当于整个风电场的"心脏"。海上升压站采用整体式布置,总重约2700吨,内部安装电气、消防、暖通及内装等100余项专业设备。将风力发电机发出的电能汇集到外罗海上升压站升压,而后通过220kV送出海底电缆接入外罗陆上集控中心,再转架空线接入电网,输送至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12.
<正>日前,大连市海上风电规划报告方案获国家能源局复函(国能新能[2013]262号)批准,同意大连市按规划方案开展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目前,我国上海、山东、河北、广东、江苏等省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获得国家批复;浙江、海南海上风电规划目前已经完成评审,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中;福建规划已经编制完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双碳”背景下,我国沿海省市逐步加大向海洋开发清洁能源的力度。海上风电场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已逐步实现平价上网,海上漂浮式光伏(Floating Photovoltaic,FPV)试点项目正在不断涌现。探索多种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在能源领域集约用海,打造海上综合能源系统,对于沿海省份高质量地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海上FPV技术发展及工程试点情况,分析了各种海上FPV技术的优势及挑战,预测了在中国近海发展FPV的市场规模,提出并探讨了海上FPV与海上其他基础设施的融合发展方式,并结合案例给出了融合建设场景及经济性分析。[结果]海上FPV技术目前总体处于试验和试点阶段,未来在国内外市场应用空间广阔,其主要技术难点是浮体在严苛海洋环境条件下的生存能力,现有试点工程单位造价相对较高,但与其他海洋设施结合发展潜力巨大。[结论]海上漂浮式光伏与海上风电等其他海上设施融合建设可以有效提高能源设施的利用效率,降低建设和运行的成本。海上风光互补还较好地解决了单一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太阳能》2020,(9)
风电机组基础施工时的施工设备配备是海上风电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海上风电场风电机组基础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根据风电机组基础的形式、尺寸、重量等多方面因素,配置合理的施工设备,以保证风电机组基础的顺利施工。以广东省某海上风电场项目为例,分析了该项目中单桩基础施工及导管架基础施工所需配置的施工设备,可为后续海上风电场风电机组基础的施工设备配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风能》2014,(6)
正我国可供开发的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场址靠近负荷中心,海上风电的开发利用不仅是风电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一环,也是带动我国相关海洋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日,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关于海上风电电价政策文件,对我国海上风电项目上网电价进行了规定。其中有几点值得关注:首先是时限。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海上风电电价政策的文件》规定,该文件中所涉及的电价适用于2017年以前投运的海上风  相似文献   

16.
柳成  王天宇  曲永印 《太阳能学报》2016,37(11):2835-2842
基于风电场场址选址过程,从宏观选址到微观选址等方面对投建在江苏东海县的风电场场址选择的问题进行研究。以该地实际测量数据为基础,采用柱状图以及气象玫瑰图对该风电场场址风能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该风电场场址、风力发电机的选择以及风力发电机组的布置。采用风资源分析软件进行专业评估,证实场址选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正4月28日21时16分,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大丰海上风电场首回路5台机组顺利并网发电。该项目位于盐城市大丰区毛竹沙海域,配建的海上升压站离岸距离约55 km,是目前国内离岸最远的近海风电场。大丰海上风电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40万kW,分两期建设,场区规划用海面积约127 km~2,项目  相似文献   

18.
正与陆上风电场相比,海上风电场具有风能资源储量大、开发效率高、环境污染小、不占用耕地等优点。然而海上风电运行环境十分复杂:高温、高湿、高盐雾和长日照等众多影响因素对海上风电设备的腐蚀防护提出了严峻挑战。防腐蚀设计已成为海上风电场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海上风电钢制基础的防腐系统,虽可参考海洋石  相似文献   

19.
《工业加热》2021,50(4)
海上风能由于具有清洁、可再生、不占陆地面积、资源储量巨大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关注。开发海上风电对全面提升海洋经济总量和质量,实现能源供给的同时推动特色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上风资源特性直接决定了风电场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以及投入运行的收益效益,也是投资开发者首要关注的焦点问题。对海上风资源特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重点对风资源特性数值计算方法进行综述,对其在海上风电适应性进行分析,对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风电场选址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了充分认识海上风电场运行过程中的尾流效应,对风电场布局设计中的模拟计算结果进行验证,探索海上风电场的风机尾流损失变化规律。  [方法]  以华南地区某海上风电场为测试场址,选用PARK模型进行尾流模拟计算,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优化并进行实际发电量验证。  [结果]  结果表明:PARK模型用于海上风电场尾流模拟可以基本反映风机实际发电情况;在某风向上风机间距为7D情况下,主风向尾流损失在第2排后的分布规律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约为首台风机的30%。  [结论]  PARK尾流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近海风电场尾流损失和进行发电量计算,模型参数选择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敏感性测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