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乙炔法PVC与乙烯法PVC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钦生  孙芳 《聚氯乙烯》2009,37(9):5-7,12
比较了乙炔法氯乙烯和乙烯法氯乙烯的合成工艺及乙炔法PVC和乙烯法PVC的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分析了两种工艺中产生的"三废",并提出了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环保压力的加大以及油价的走低,国内氯乙烯生产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概述了近年来氯乙烯在电石法、乙烯法及姜钟法方面的技术进展,讨论了不同技术及其所用催化剂的优缺点并解析了其发展趋势;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剖析了氯乙烯全球及国内市场情况,并对未来趋势作出预测;对今后我国氯乙烯发展需要警惕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质量的氯乙烯是生产高质量聚氯乙烯的基础。氯乙烯中的有机及无机杂质对精锚过程、聚合反应和聚氯乙烯产品的热稳定性均有不利影响。目前,电石法氯乙烯通过精憾已可制得乙烘含量极低(普通气相色谱检不出)、高沸物体积分数小于10×106的精氯乙烯,有机杂质含量已低于乙烯法氯乙烯,但水含量高于乙烯法氯乙烯,生产出来的聚氯乙烯质量还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4.
氯乙烯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乙烯(VCM)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电石乙炔法、乙烷法和乙烯氧氯化法,其中乙烯氧氯化法是目前世界上生产VCM最主要的方法,我国的VCM则主要采用电石乙炔法生产工艺路线。介绍了以上3种生产氯乙烯方法的技术进展,指出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吸收法测定氯乙烯单体中水分的方法,该法以无水氯化钙为吸收剂吸收氯乙烯单体中的水分,以无水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为吸收剂吸收氯乙烯单体。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氯乙烯(VCM)3种生产方法,即电石乙炔法、乙烷法和乙烯氧氯化法的技术进展,指出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乙炔法是目前我国生产氯乙烯(VCM)的主要方法,在我国聚氯乙烯(PVC)的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介绍了乙炔法氯乙烯生产技术中氯乙烯单体的脱水技术,反应器技术以及催化剂技术等的研究开发进展,指出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刘瑞 《化工之友》2007,(6):29-29
介绍了电石法生产PVC工艺中电石渣和氯乙烯尾气的处理。电石渣用来代替石灰石生产水泥或直接生产石灰。用膜分离的方法循环利用氯乙烯尾气。  相似文献   

9.
氯乙烯单体(VCM)主要用来合成聚氯乙烯(PVC)。聚氯乙烯是世界五大工程塑料之一,聚氯乙烯在各行各业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由于能源结构形式和潜在的成本优势,目前,我国氯乙烯单体工业合成工艺主要以电石乙炔法为主。但该法催化剂高汞触媒的使用会带来系列问题,是其发展的瓶颈。本文指出了高汞触媒一系列弊端,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电石乙炔法氯乙烯单体合成工艺催化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电石法氯乙烯生产在我国聚氯乙烯行业占据主导地位,而氯乙烯生产中采用的脱水方法优劣,则直接关系着聚氯乙烯的生产质量,基于此,本文就原料气脱水、氯乙烯单体脱水两方面内容开展了深入论述,希望由此能够为相关业内人士带来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1.
以废弃聚氯乙烯(PVC)塑料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不同尺度研究方法(整体尺度、失重阶段尺度和重叠复杂反应反卷积尺度)探究其多步热降解反应动力学特性;采用Fraser?Suzuki函数对微分热失重(DTG)曲线进行反卷积分峰;采用3种无模型方法[微分法:Friedman法;积分法: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法和Ozawa?Flynn?Wall(OFW)法]求解其反应动力学方程;采用Master plots理论获得对应反应机理函数。结果表明,PVC塑料的热解由于其多步骤重叠反应特性,不适宜采用整体法或失重阶段法求解其动力学参数;反卷积法结果表明PVC热解过程包含3个拟反应,其表观活化能(Eα )(KAS法)分别为128.01、182.34、246.49 kJ/mol,指前因子(lnA)分别为19.85、26.99、33.27 s-1,拟反应1、3符合Avrami?Erofeev反应机理模型,拟反应2符合Prout?Trompkins反应机理模型;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混合废弃塑料清洁高效热解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选取适宜的仪器工作条件 ,分析硅酸盐矿样中Al、K、Na、Ca、Mg、Ti、Mn、Fe8个元素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 ,大大简化了操作程序和劳动强度 ,缩短了工作时间。用本法对岩石系列标准物质中 8个元素进行了分析 ,其结果与参值相符。  相似文献   

13.
基于Mori?Tanaka均匀化方法,对短纤维复合材料开孔板力学性能进行研究。首先,使用Mori?Tanaka方法预测单向和二维2种分布形式的短纤维复合材料应力?应变曲线曲线。其次,通过试验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纤维取向对开孔板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后,使用多尺度方法研究不同注塑位置和不同开孔方式对开孔板力学性能的影响,该部分在宏观有限元分析中耦合了注塑模拟的纤维方向分布以及Mori?Tanaka均匀化方法得到的复合材料参数。结果表明,短边注塑开孔板综合力学性能更好;孔周围纤维分布是影响应力集中的主要因素;整体的纤维取向分布影响开孔板的刚度;单向纤维材料的角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不是单调的。  相似文献   

14.
陈何  王红  吴继平  阳炳检  廖小珍  何雨石  马紫峰 《化工进展》2012,31(11):2526-2530,2541
采用喷雾干燥法、共沉淀法、固相法3种方法制备化学计量式为Li1.2Ni0.17Co0.07Mn0.56O2的锂离子电池富锂正极材料。电化学测试表明,喷雾干燥法制备的材料电化学性能最好,0.1 C充放电首圈脱锂和嵌锂容量分别为283.9 mA/(h?g)和231.7 mA/(h?g)。与共沉淀法和固相法相比较,喷雾干燥法制备的材料1 C倍率充放电时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50次循环后容量没有衰减,仍为153.4 mA/(h?g),共沉淀法和固相法制备的材料50次循环放电容量分别为133.5 mA/(h?g)和123.6 mA/(h?g)。ICP分析结果指出,喷雾干燥法制备的电极材料元素比例最符合初始的Li1.2Ni0.17Co0.07Mn0.56O2设计配比。而且喷雾干燥法制备的材料颗粒更为细小均匀,有利于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采用缠绕法制备了芳纶长丝包覆碳纤维束,利用真空辅助树脂转移成型法制备了包覆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通过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了复合材料的轴向压缩性能,研究了长丝缠绕方式、包覆密度和碳纤维束的数量对试样压缩强度及破坏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芳纶包覆能够提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随着芳纶长丝包覆密度的增加,压缩强度逐渐增加;相比...  相似文献   

16.
采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对小叶麦冬果实的钙、钠、镁、锌、锰、铜、钾、铁8种元素进行了含量的测定。选择了最佳电离抑制剂和酸性介质。本实验以氯化铯为电离抑制剂,盐酸浓度控制在2%以内,用氯化锶消除磷酸对钙的干扰,使吸光值稳定,用标准曲线法进行测定,获得了满意的效果。该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结果表明,小叶麦冬果实中钾、钙等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含钾17.09mg/g、钙8.22mg/g。  相似文献   

17.
谭可菲 《农药》2012,51(1):32-34
[目的]为了明确菌液的理化性质与杀线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初步探索了利用物理化学方测定杀线虫活性的可能性.[结果]将菌液紫外光谱图分析结果与该组分的生物测定结果进行初步比较,显示波长在291 nm处的吸光度值与杀线虫活性生物测定的结果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张萍 《中国胶粘剂》2002,11(5):40-41
研究了HF +HCl消解样品 ,试液用ICP -AES法同时测定TAM胶粘剂中铅、镉、汞、铬、砷的新方法。在选定的最佳条件下测铅、镉、汞、铬、砷的检出限分别为 0 .0 0 15、0 .0 0 0 8、0 .0 0 11、0 .0 0 17、0 .0 0 0 9μg·L- 1 ,回收率为 93 .5 %~ 10 8.3 % ,RSD为 0 .62 %~ 5 .65 %。该法准确、快速、简便 ,应用于TAM胶粘剂的测定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钙钛矿因具有可调性结构、低缺陷密度、高载流子迁移率以及带隙可调等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和光电探测器等光电器件领域。二维钙钛矿材料由于维度和厚度尺寸减小,引起量子限域效应,使得电子-空穴相互作用增强,激子结合能增大。因此,二维钙钛矿材料与其块体材料相比表现出了更优异的光电特性,并且稳定性增强,迅速成为二维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了剥离法、液相法和气相法等3种二维钙钛矿材料的制备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二维钙钛矿材料的研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开发一种简单可行的大规模生产大尺寸、高质量、环境友好以及高稳定性的二维钙钛矿材料的制备方法仍然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3种制备方法中气相法是非常有可能实现大规模生产大尺寸、高质量二维钙钛矿材料的有效途径,但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降低设备成本以及通过改进工艺条件来提高二维钙钛矿材料的生长速度;2)二维钙钛矿材料在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器、LED等光电器件领域已经表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光电器件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精确调控材料形貌与发光性能等这些基础研究仍然需要更深入的探讨,也是未来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The surface tension of naphtha reformate cuts (60?170°C) were predicted using a modified UNIFAC group contribution method. The naphtha was distilled into eleven cuts of 10°C intervals to obtain narrow boiling range cuts. The surface tensions were determined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10?50°C and were compared with predicted values. A standard deviation of 5.9% was found using this method, versus 3.7% when the corresponding states method was used over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60?170°C. However, for the higher temperature range of 140?170°C, this method gave a standard deviation of 2.9% versus 7.6% for the other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