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云南汉式合院民居受到明清时期汉文化及其建筑技艺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民居木构架的形式和建构技艺上,呈现出明显的地方差异。滇南的通海匠系和滇西的剑川匠系是云南两大木构技艺匠作的主流体系。云南各地的汉式合院民居也基本遵循这两大匠作体系的营造规律不断演化。重点分析了云南汉式合院民居的木构形式、屋顶构造等,探寻两大匠作体系的构架形式、构造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特点,以及建筑文化对构架形式的不同影响,进而获得对这两大匠作体系的建构工艺与应用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构件之间通常采用榫卯连接,通过榫头与卯口的严密卯合,将各个构件组合成一个整体构架,具有极强的抗拉抗剪力,同时体现出“墙倒屋不塌”的优越抗震性能。滇南的通海匠系和滇西的剑川匠系,是云南的两大匠作体系,地理、人文环境等都有所差异。通过对两地汉式合院民居榫卯的形式类别、加工方式及作用位置的对比梳理,总结出两地榫卯在口风和制作方法上的差异、各类榫卯的受力特点以及榫卯加工工具的独特运用。同时发掘两地匠作体系的异同特征,探讨传统建筑不同营造技艺的民间智慧,具有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传统民居是我国非物质营建经验的重要载体,时代的发展伴随着技术的迁徙.随着历代江南民居营造技艺的输入,云南传统民居深受影响,其结构形式和节点构造在江南民居中都有迹可循.木构架是传统民居的内核,榫卯组合是一榀屋架立而不倒的关键,对传统民居的溯源,是发掘和继承古建筑营造智慧的重要视角.通过对两地构架形式和榫卯节点进行对比分析,探索江南与云南传统民居的源流关系,为今后更深入的定点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各地的民居都蕴含着优秀的建造传统,其背后则隐含着不易被发现的“潜在思维”。而正是这种“潜在思维”能够为当代建筑营造提供更多的启示。通过对云南建水合院式民居的研究和解析,揭示了民间建造中潜在的“互渗与关联”、“营造与建构”、“类推与模块”、“手艺与匠意”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孔祥娜  黄绳 《华中建筑》2007,25(1):209-211
该文忆读了济南老城区的特征民居院落.作为最普遍的居住建筑,院落式民居经历了千百年的继承与演变.并对济南老城区的民居院落作了总体概述,并系统地归纳论述了特征形制:泉水合院居、递进合院居、园林合院居、楼阁合院居以及中西合璧合院居.最后,还讨论了民居院落的保护与更新,以探索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江南民居营造技艺作为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现代民居建设中,如何传承传统江南民居建筑文化,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民居,使民居回归传统文化之根,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的课题。本文从文化观念、审美意识和营造技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就如何传承传统江南民居建筑文化方面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7.
卢圆华 《华中建筑》1998,16(2):117-119
从现存的明、清两季民居建筑实体,我们可以发现越是传统的末代,其构造形状的工艺化程度越是明显。这一建筑现象背后的住居文化因素,隐含有特殊的营造理念与生产机制。该建筑物的构形朝向式艺化发展并衍化特定的住屋文化符号,是与“主、匠兴造”的作者观的勃发有着因果关系,该文研究了在民居建筑营造的本体论的兴造的主体性基础上,尝试分析与匠家等身的匠作-技艺、工艺、技术、艺术等价值意识,如何进一步形成社会变迁中匠家的  相似文献   

8.
合院式民居建筑空间虚实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院式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虚与实是合院民居建筑空间的基本构成规律。合院式民居建筑空间通过虚实相生、虚实结合和虚实变化等虚实处理方法,营造出了灵活、自由、含蓄的空间意蕴。  相似文献   

9.
饶红 《新建筑》1999,(2):43-45
分析了我国目前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单调、缺乏生活气息的成因,提出我国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应该继承和发扬汉民族文化传统中合院式民居的“院”空间,重构人居环境的“院”。  相似文献   

10.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边疆大省,其独有民族之一的白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滋养影响下,云南的白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合院式民居建筑.本论文通过实地考察以云南白族的合院式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民居的建筑单元和建筑群两部分的研究,旨在总结和归纳出云南山地白族合院式民居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追溯了早期营造学社同仁梁思成等第一代学者在中国建筑及民居研究领域的成果,指出他们和后继者第二代学者在民居分类上的考虑及其优缺点。作者介绍第三代学者的目标和标准,推荐一种新的民居类型学,即多维空间坐标分类法,阐述其理由并指出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3.
在建筑学,风格(style)概指建筑意韵的外部显现。它是“建筑物或建筑设计的一种格调,以某种可以认识的方法与别的格调相区别”。(哈姆林著、邹德侬译:《建筑形式美的原则》)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精微的差异,都能引起风格灵敏的反应。徽州民居与浙南永嘉、泰顺等地民居,同属古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地形都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山明水秀,四季分明,自然条件相近;同为儒家纲常名教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孕育发展的结果,都文风昌盛,重视科举教育和学术研究。但一些细微分别,就使文化面貌各具特征,民居风格大异其趣。所以,风格是建筑极敏感的品格。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徽州民居村落以其明清风格的犹存不废吸引了众多的游访者,而其中丰富多彩的建筑雕饰,更是因雕作手法的高超和文化内涵的深厚而备受人们关注,成为徽州民居蜚声中外的一大特色。 汤显祖一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已可见其自古而来的魅力。徽州地处黄山脚下、新安江畔,自然环境优美,又有着悠久深厚的文化积淀,有“程朱故里,东南邹鲁”之称,  相似文献   

15.
传统民居研究一般被认为主要探究已经逝去或将要逝去的建筑文明,但作为人类栖息之所的民居不仅过去存在,直至遥远的未来仍将一直延续,所以本文将从传统民居研究视角的演变、传统民居研究外延的拓展以及传统民居研究本体的深化三方面来对我们的传统民居研究进行思考。认为传统民居研究的目的并不应仅仅着眼于民居建筑的本身,而需要在真正理解传统民居结构、造型等基础上以更高的视角来了解这些民居建筑形成并延续的根源。唯有如此,方能理解这些建筑保存的价值,也能在新的民居建设中将传统予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从铺天盖地的各种媒体报道中,人们很难发现“农村住宅”这样的字眼,但是,农村的住宅建设却一天都没有停止过,且发展迅速。据统计,“九五”期间城镇平均每年建设住宅4.6亿平方米。而全国农村住宅建设年均达到6.5亿平方米。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广大农村的住房建设是一个一直被人们忽视但却又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古代经典民居老北京四合院、云南一颗印和福建土楼的特点及设计思想,并以福建土楼和万科土楼之间的对比为切入点,阐明了建筑并不仅是仿造古建筑的外形,而是传承和发展古建筑的思想理念,并结合现代材料和科技手段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现代化建筑。  相似文献   

18.
住宅是供人们生活、居住的建筑物。住宅设计内容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建筑设备设计等,室内环境设计包含在建筑设计之内。住宅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还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搞好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提高环境质量非常重要。室内环境设计应按如下原则进行: 一、住宅座落位置、朝向的确定必须考虑日照的时间,太阳辐射强度,常年主导风向,地形气候等因素。科  相似文献   

19.
岭南民居的自然通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浩 《小城镇建设》2007,(12):58-62
在简要介绍广东地区气候特点及自然通风原理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广东民居的自然通风设计手法,包括规划布局、天井及楼井、冷巷及廊道、门窗及室内隔断等几个方面,最后列举一些实例作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20.
《Energy and Buildings》2004,36(3):301-307
The main purpose of formulating methodologies for building systems’ evaluation in low-cost housing is to find an effective solution for the huge Brazilian housing deficit of approximately five million housing units, mainly due to an accelerated population growth in urban centers. Low-cost housing programs are usually implemented in a broad sense, with no regard to local specific conditions. Thus, building systems of quit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are employed in places with different climatic conditions, which leads to low-quality houses that do not respond to the users’ needs.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formulas to predict daily indoor temperatures in three monitored low-cost houses in Curitiba, Brazil, are presented. The houses were occupied by families having neither cooling nor heating devices and are built of different building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thermal properties. The monitoring of the houses took place both in winter and in summer. Measured data were also compared with simulated data. In this case, the French software COMFIE was used. Finally, the results of the thermal simulation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predictive formulas developed by Givon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