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湘西祠堂戏楼古老的木构架形式,既规矩,又灵活,不拘泥于形制。围护结构和承重结构既独立,又相互依托,给建筑的外形处理带来很大的可塑性,人们可以灵活地处理可变的外形和固定的结构之间的关系。这种灵活性,既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内部空间的占用,又可以因地制宜地美化建筑外观,使建筑自然、美观。湘西洞口宗祠建筑群为明清时期南方传统建筑,共11组祠堂,每个祠堂都有戏楼,每个戏楼各具特色。本文归纳总结了戏楼主体木结构的组合形式、屋面形式与木结构位置的关系、翼角发戗的特点、底部承重结构的布置的作用、檐口挑出和装修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湘西祠堂戏楼古老的木构架形式,既规矩,又灵活,不拘泥于形制。围护结构和承重结构既独立,又相互依托,给建筑的外形处理带来很大的可塑性,人们可以灵活地处理可变的外形和固定的结构之间的关系。这种灵活性,既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内部空间的占用,又可以因地制宜地美化建筑外观,使建筑自然、美观。湘西洞口宗祠建筑群为明清时期南方传统建筑,共 11 组祠堂,每个祠堂都有戏楼,每个戏楼各具特色。本文归纳总结了戏楼主体木结构的组合形式、屋面形式与木结构位置的关系、翼角发戗的特点、底部承重结构的布置的作用、檐口挑出和装修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王力 《室内设计》2010,(4):41-48
本文在对南粤地区多处祠堂建筑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以广东省中山市南镇陈氏宗祠和南区功建铁城梁公祠为例,从建筑空间与装饰两方面分析了南粤地区祠堂建筑的普遍特征,进而探讨了祠堂建筑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赖瑛 《古建园林技术》2008,(1):30-32,33,34,I0004
“新基莫氏祠堂”,为珠江三角洲极为少见的直接以“祠堂”二字命名祠堂的实例,座落于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新基村八宅街。其建筑布局为五开间四塾台三进深二天井一牌楼,朝向为座西向东,是一座典型的广府宗祠建筑。该祠占地面积约2250m^,主体建筑总长约46.5m,总宽约19m,建筑面积约900m^2。  相似文献   

5.
贡坚  郭珩 《山西建筑》2008,34(12):75-77
通过介绍历朝历代祭祀制度的修改和变更,以龙川胡氏宗祠建筑为例,讲述中国祠堂建筑"殿、寝、门、堂"之制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祠堂建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祠堂作为徽州建筑“三绝”之一,具有维系徽州宗族社会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黄山区程氏宗祠的测绘,分析其总体布局、平面构成及形态特征,以求对大中型祠堂作深入研究的补充,作为古祠堂异地重建保护的重要资料。同时,也为区域文化变迁的文化线路研究,以及同一文化圈内建筑形式的差异性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证。  相似文献   

7.
正祠堂是南社村最重要的一类古建筑。自明清以来,南社村先后修建了谢氏宗祠、谢氏大宗祠、百岁坊等数十座祠堂,至今尚存32座。其明清祠堂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在国内实属罕见。南社谢氏家训曾规定“:族中大事有四,建宗庙以序昭穆,置尝田以祀祖先,筑书院以兴人文,修族谱以明世系。”其中,“建宗庙”被排在首位,可见祠堂在南社村人心中之重。在他们看来,祠堂记录着他们家族  相似文献   

8.
焦颖慧 《四川建筑》2011,31(2):48-50
宗族祠堂是中国乡土社会里宗法制度下重要的建筑类型,它的基本功能是供奉各宗族的祖先牌位,为定时祭祀提供场所。作为汉族聚居地,四川地区宗祠林立,并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点。文章以自贡屈家山李氏宗祠为例,对四川地区宗祠建筑与文化作了尝试性的浅探。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湖北黄石阳新古村落损毁的原因,并以祠堂为例,通过对比分析方法,探讨了古村落的保护现状,找出了各个村落宗祠建筑特色及保护措施,解决了在传统建筑保护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潘熙  陈颖 《南方建筑》2012,(6):18-21
祠堂,是宗法制度的产物,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合族处理家族事务的地方。祠堂的功能使其具有独特的形制,在一片住宅群中,显得尤为突出。本文所分析的姚氏宗祠,为清初移民所修建,建筑形制保留较为完好。通过调研和测绘,有助于我们了解四川宗族祠堂建筑的特点,以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1.
湘南桂阳县自古以来古戏台遍布、素有“戏窝子”之称。通过对桂阳县“候氏宗祠古戏台”的勘查测绘,建筑形制、材料做法的研究和梳理,结合文献资料,发掘古戏台蕴含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文物价值。并基于科学的价值评估为古戏台的保护修缮、活化利用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镇中历史建筑的改造已逐渐成为一个设计的主题。而祠堂建筑又体现出不同于其他历史建筑的特点——功能的时间性,即除了特定时间用于祭祀外,大量时间段处于功能空白状态。在此基础上,文章以平江县县城祠堂为例,提出功能更替的改造思路,一方面置入新功能以利用平时大量时间段的空白空间,一方面用可逆性的改造方法保证建筑能于特定时间还原传统文化活动空间。建筑在时间轴上完成两种功能的切换,使城镇祠堂的祭祀文化得以传承的同时,又能填补城镇发展中的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13.
庄昉  姚君娴 《山西建筑》2007,33(27):63-64
介绍了江苏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陈列馆设计项目的背景,从布局和空间构思、建筑造型和细部处理等方面对其方案创作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以表现特定建筑的个性,沟通当代与历史,并满足纪念意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国力比较兴盛的时期,这个时期,大量投资兴建土木工程,形成了明代建筑的独特风格。但明代建筑彩画保留下来的却不太多,文字方面记载更是寥寥。明代建筑彩画经考查分析,基本分为两种图案形式。第一种为“金龙”彩画,此种彩画图案用金量大,在当时建筑彩画中属于高等做法。又称宫殿彩画。“金龙”彩画的次等做法就是“龙草”彩画,这种彩画一般画在皇帝敕建的庙寺建筑上。第二种“旋子彩画”,此种彩画用金量较小,图案简单,但施用范围较广,一般寺庙祠堂等建筑基本普遍应用,本文介绍其题材和做法。  相似文献   

15.
王玫  戴志坚  李华珍 《福建建筑》2010,(4):11-13,17
宁化石壁被称为"客家祖籍地",声名远播。本文诠释"石壁"内涵,分析石壁古镇的结构布局特点,调查了石壁的民居、祠堂、桥亭、寨堡等建筑类型,总结其建筑艺术特色,以期从传统建筑形态角度解读石壁古镇。  相似文献   

16.
在对湖南省洞口县古祠堂群调研的基础上,选取古祠堂正立面即牌坊门为专项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牌坊门的类型、特征等问题,初步总结了该地域宗祠牌坊门的形制特征,对该地区祠堂建筑设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建筑系馆的设计应紧跟建筑教育发展及使用需求,本文以国内外优秀的建筑系馆为例,通过对英美建筑学教育模式的精髓及建筑系馆空间特征及其组织方式的分析,提出了我国相对传统建筑系馆设计类型的发展方向,对建筑系馆室内空间环境特征及其营造的手法进行了探讨,并从专业教室、评图空间、展览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的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扩展,为国内建筑系馆的设计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纯 《新建筑》2012,(5):128-131
湖南省汝城县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的群山之中。由于地理环境特殊,千余年来吸引了许多中原世族来此定居,他们所带来的不同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历经千年融汇成当地特有的民间建筑风格。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风格集中体现在村落的祠堂建筑上。当地祠堂建筑形成了特有的较为稳定统一的平面布局形式和建筑结构模式,在局部造型和雕刻彩绘上体现了一系列地方特点和变化。汝城祠堂建筑群较完整地保留了当地传统建筑的原真特色和时代特征,是非常珍贵的建筑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保国寺大殿是浙江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宋代木结构建筑。保国寺大殿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历史悠久,是国内现存重要的木构古建筑。保国寺大殿建筑结构形制出于实用的目的,未减柱子,采取加大进深尺度的做法。殿中的柱子全部做成瓜楞形,阑额做成两肩卷刹的月梁形式,大殿前槽横置的三个斗八藻井,是保国寺大殿的精华所在,建筑形制与《营造法式》做法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