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I——企业的美容师早在50年代,精明的美国人发现: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成功的企业无不强化自身形象。由此,美国IBM公司创立了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简称CIS或CI。它就是今天的企业形象设计系统。起初,CI还只是视觉形象识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CI传到日本并得以充实和丰富,便形成了今天CI必备的三大要素:企业理念识别(MI)、企业行为识别(BI)和企业视觉识别(VI)。  相似文献   

2.
曹戈 《包装世界》1995,(1):22-23
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整个社会的繁荣。近几年,我国设计界、企业界把CI作为热门话题,围绕着中国企业如何确立企业理念、企业目标、产品规划、经营方针、信息传播、品牌形象,以及企业整体生产营销活动和建立新的销售观念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大造舆论,这对刚刚建立起来还不尽完善的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世界最早导入CI的企业是德国ABG电器公司。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CI无论从内容到形式,还达不到现代CI这样完整,只能说是CI的雏形。到了50年代,意大利奥利维蒂公司创造出既完善  相似文献   

3.
张娴 《湖南包装》2003,(4):23-24
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缩写。中文意为“企业形象识别”。CI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方法论,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现代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宣传的系统工程。因此。导入CI或开展CI设计不仅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战略.同时也是企业的形象战略。并且这种战略越来越成为企业的一种长期拓展市场的有力武器。20世纪90年代,CI在中国的导入  相似文献   

4.
唐湖 《包装世界》1994,(1):17-18
在中国大陆,现在提起“CI”,人们已不再感到陌生。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缩写,意为“企业形象系统”,在国外又被视为“企业身份”,主要是指公众对企业的总看法,即企业给公众的整体印象,是现代设计理念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一种整体策划运作。从CI的内容来看,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企业界、设计界流行着一个洋名词:“CI”。有关CI的论述文章、专著也越来越多。然而,许多洋CI专家却对我国的CI观念十分不解。如:国际平面设计协会(AGI)执委会委员、英国著名资深设计师David Hillman说:“我很难理解中国把CI分成Mind Identity.Behavior Iden-tity和Visual Identity(简称MI.BI.VI)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企业识别系统设计(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Design)简称CI设计,它于本世纪50年代发祥于美国,并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传播到欧洲和日本,80年代初进入我国。据笔者调查所知,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相继进行了CI设计,导入CI系统;  相似文献   

7.
所谓CI效益,是指导入CI将给相关群体或机构组织带来的效用和利益。探讨CI效益理论,分析CI效益现状,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导入CI的效益。一、当前CI效益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CI效益理论研究是CI理论研究一个薄弱环节。从已取得的成果来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1)研究成果零散,没有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CI效益理论体系。(2)在研究中有两个倾向:一是重CI的“显形”效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在我国企业界掀起了一股CI热,纷纷导入CI战略,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然而就整体而言,除少数企业如广州太阳神、健力宝,郑州亚细亚商厦外,绝大部分企业导入CI战略效果不明显或欠佳。导致我国企业导入CI战略效益欠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CI专业设计或顾问公司的作业能力差,导致CI方案设计质量不高。CI传入我国较晚,不到10年。尽管目前全国各地专业CI设计公司以及从事与CI设计业务相关的广告公司有数千家,但绝大部设计公司不具备CI作业能力或作业能力差。其表现有3个方面。1.创意力差。CI战略,是一种差  相似文献   

9.
艺流 《包装世界》1994,(3):13-14
CI设计系统,亦称CI体系,它几乎涵盖了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如企业形象、产品生产、员工管理、信息传达、市场营销、广告宣传、革新开发等。由此组成了一个完整的CI设计系统。  相似文献   

10.
博凌 《包装世界》1995,40(4):38-39
标志是CI的中心,它是最简洁的图形语言,传达了严密而丰富的信息内涵。由于标志具有超过语言和文字的强烈而独特的功能性,因而,在CI设计系统中,标志设计常常是最重要、最核心的设计要素,也是最见设计师功力的设计作品之一。一、CI标志的特性企业标志是商业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企业标志是CI设计的基本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因而企业CI标志常成为企业和社会公众关心的焦点。现代企业的CI设计应具有如下一些特性: 1.识别性:企业标志因为设计的题材丰富、造型  相似文献   

11.
从可口可乐公司更换包装引出CI,重点论述了包装设计权拉企业形象的4个重要途径.通过IBM公司及广东太阳神集团CI工程的导入,论证了包装设计在CI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燕 《包装世界》2004,(6):80-81
从可口可乐公司更换包装引出CI,重点论述了包装设计权拉企业形象的4个重要途径.通过IBM公司及广东太阳神集团CI工程的导入,论证了包装设计在CI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刊今年第一期发表了《CI战略研讨会纪要》之后,引起了设计界、舆论界、企业界的热烈反响和普遍关注。《中国包装报》、《公共关系报》等报刊都作了报道。不少读者对此发生了兴趣。为此,本刊这一期就CI战略的理解和实施,进一步展开了讨论。这一期,我们刊发了虞海良同志的《创意——CI策划的生命力》一文,这篇文章的本身就很有创意,很有看头。中国美术学院赵燕同志的《试论CI与促销策略》一文,也很有其独到之见解。申友和姚双华两位同志的两篇文章,着重就CI在包装界的运用进行了探讨。我们这一期还专门拿出彩页版面,发表了一套CI策划图片,这是CI的实施,比理论探讨又进了一步。这一期的包装作品选和广告,也基本上围绕CI策划这个主题。张若行记者还针对CI的若干报道进行了综述,以求扩大视野。本刊总编,也推荐了一个标志,以期引起讨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章,能够使“CI”战略大讨论,更加深入一步。因此,我们希望广大读者、设计界、企业界、舆论界的专家、学者、朋友多多来稿,积极参加这一大讨论,本刊下一期仍将重点刊载大家有关这方面的讨论文章。  相似文献   

14.
《包装与设计》2001,(2):4-11
Kouroudis Design是希腊雅典一家出色的设计公司,从1988年成立至今,已为希腊几大银行、公司以及雅典地铁和欧盟提供过包括标识、字体、插图、包装、CI、出版印刷、多媒体及网站设计等在内的服务。他们专业而至诚的精神,赢得了客户的赞许。他们设计的包装高贵而典雅,充分展示了产品的特性。公司创建人KouroudlS生于雅典,并在雅典学习平面设计和摄影。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设计双年展,并发表于意大利“Portf0110111ustratorl”,日本的“IDEA”杂志及希腊的多家报纸和杂志上。  相似文献   

15.
何谓CI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CI的概念: 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企业识别)的缩写。CI设计,即企业识别设计,也称企业整体形象设计。是指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文化,通过统一的视觉传达设计加以整合和传达,使公众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与价值观,从而创造最佳经营环境的一种经营战略。  相似文献   

16.
唐湖 《包装世界》1994,(3):12-12,14
CI策划的实质,是为塑造企业形象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规范化实施方案。在内容上,它包括三部分:即VI(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MI(企业的精神系统)、BI(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成功的CI策划,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并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常被企业作为现代商业竞争战略即“CI战略”来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17.
日本柯尼卡公司推出了一种新型的、以有小孩的母亲为对象的彩色胶卷,叫作“MamaTotte”(妈妈,给我拍照)。这种新型的 ISO100胶卷的影像,较传统的彩色胶卷更清晰更稳定。柯尼卡以此作为与国外廉价胶卷竞争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企业在导入CI战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遇到的重重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自己的CI理论和运作导入模式。我们使用的理论和导入模式,均是日本型CI或台湾型CI的翻版,在CI传入我国的初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CI在我国的深入发展,其局限性日益显彰,构建中国型CI迫在眉睫。所谓中国型CI,是指在吸收国外先进的CI理论和成功经验基础上,构筑符合我国国情的CI理论和导入模式。因此,中国型CI由两大块构成,一是中国型CI理论模式;二是中国型CI运作导入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刘宝成  张兰芝 《包装工程》2005,26(1):152-154
在阐明CI设计的基础上,通过介绍CI的发展情况,结合我国企业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在目前国际大环境下我国企业导入CI所需解决的问题.并对企业在导入CI的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商业飞速发展,在中国企业界运用CI而取得商业成功的企业比比皆是,但也存在部分企业对CI运用不适当,甚至彻底忽略CI运用。同时关于CI也提出了诸多疑问。一是不知道什么是CI。二是即使知道CI,但对CI的认识不够深入,不相信CI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力。有鉴如此,企业更应加强对cI的认识学习及普及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