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以“将军坛陵园规划设计”为例,首先分析了陵园规划设计中意境塑造的主要理念,然后借鉴现代景观设计学原理与山水文化思想从“空间形制”、“风水设计”、“景观布局”等角度探讨将军坛陵园规划设计中的意境塑造思想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陈新洋  陈新建  葛蔓 《规划师》2011,27(Z1):84-87
城市陵园是现代城市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凤山艺术陵园概念规划结合现代生态陵园全局性、持续性、应对性及和谐性的特征,对陵园进行调整与划分,既考虑到用地环境营造,又延续了传统墓葬文化,并应用现代规划设计理念,因地制宜,使整个陵园设计生态化、现代化、实用化,以适应现代社会殡葬节俭文明、生态环保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根据陵园的功能和性质,把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建成集纪念、教育、宣传、游览和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文化精品的精神,实现将现代园林建设理论融入陵园建设的英雄广场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陵园是以陵墓为主要纪念对象,兼顾瞻仰、凭吊及游览休息的场所,具有缅怀先人、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文章采用景观图式语言的方法,提取构筑物、地形、水、植物、墓道五个陵园景观中最为重要的要素,借助景观语汇、语法、修辞等分析技术,阐述各类景观要素的特征,揭示要素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归纳出其中蕴含的特定语意,认为广州陵园景观是纪念性精神语言、帝王陵文化语言和岭南文化语言的综合体,是具有深层文化涵意的建成环境。用图式语言解析广州陵园,既能为陵园研究拓展新的视角,又能帮助人们直观、深入地理解陵园文化,是对陵园研究成果的丰富与补充。  相似文献   

5.
纪念性园林是风景园林学中一类特殊的设计类型,贯穿于整个风景园林发展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出人文主义的当代特征。李时珍陵园依托"李时珍传说"与《本草纲目》的文化积淀,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该文基于李时珍陵园景区规划设计实践,探讨纪念性园林地域性与普适性的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6.
张清海  徐鹤挺  丛昕 《园林》2022,(3):123-130
民国作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承受着社会内部的文化演变以及外部的冲击,这对于陵园与丧葬文化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对南京近现代陵园进行广泛实地调研,根据其空间序列、建筑形制等内容进行聚类分析,探究其景观文化特征.依据空间布局结构特征陵园可分为三类:Ⅰ类为"划地为冢,小...  相似文献   

7.
北京万佛园华侨陵园一期工程建筑设计北京市第二房屋修建工程公司古建筑研究咨询部马炳坚相炳哲北京万佛华侨陵园位于京西门头沟区永定镇石厂村和岢砣村交界处。是一座以中华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为主题,兼有旅游功能的高档次现代化陵园。北京万佛华侨陵园是顺应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8.
李辰琦  武威  张蔷蔷 《华中建筑》2011,29(9):131-134
在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内进行景创作,我们选择了一种无为而为的特殊方式。东陵森林公园入口区景观设计一方面要在东陵世界文化遗产面前做到“无为”,尽量避免喧宾夺主.与陵园古建筑群在尺度与风格上发生冲突、另一方面,更要使入口区起到整合公园的作用。形成较强的引导性,并且能进一步烘托东陵陵园的历史感与文化感,这构成了一种“有为”!方案以线性的方式自然展开.以厚重的自然红墙为元素,以充满历史感的门形象为节点、方案与东陵古建筑群融为一体,和谐共生,传承了皇家陵园庄重静谧的历史文化意境。  相似文献   

9.
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对具有安置亡灵、进行祭祀和缅怀等特殊功能的陵园建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现象学分析;从分析陵园建筑的场所特征入手,对陵园建筑的场所空间的构成和体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陵园建筑场所空间的建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营造进行阐释,从陵园建筑的场地、建筑细部和光等因素对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烘托中分析了陵园建筑场所的内涵,诠释出蕴含其中的场所精神,为陵园建筑的设计、真实的构建场所以及营造其场所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陵园是人类生命尽头的最终归属地,堪称人生的最后花园。陵园的发展水平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进步程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的思路与国际化接轨,越来越认识到现代陵园不旦是逝者的安祥之地,同时也是后人缅怀先人的场所。随着社会的进步,景观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应运而生的陵园景观也出现在了陵园的建设中。当代陵园亟待推广的今天,现代陵园的发展应该何去何从呢?是一味的照搬外国还是墨守成规遵循老祖宗的传统?带着这些问题作为切入点,以山西弘德陵园的项且实例进行分析。通过理论和实例上的研究,分析出一些适合于我国现阶段陵园建设的使用原则和方法,在景观环境设计的角度提出一些见解。希望对当代中国陵园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陈倬  高国强 《建筑创作》2011,(10):135-139
本文通过对昆明滇池旅游度假区园林绿化博览园(以下简称园博园)景观设计项目的实践,从中把握和总结出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昆明市各区县园博园的设计思路和实践方法,准确理解和定位政府兴建园林绿化博览园的初衷和目的,达成通过园博园这一平台提升昆明市园林产业发展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2.
王林  郑炘 《新建筑》2005,(6):43-45
介绍了启东市烈士陵园的创作理念:通过轴线上的序列设计表现出建筑的纪念性精神,采用了三种手法;序列的节奏感、序列的向度转换、序列的尺度与比例;通过将传统纪念性概念具体化,达到塑造空间形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陈高明  董雅 《风景园林》2014,(1):132-135
当代有关张大千艺术成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绘画方面,而很少有人关注他的造园艺术。实际上,张大千不仅是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收藏家、鉴赏家,同时还是一位极富灵感的造园家,他一生钟情于造园,而且对造园艺术有着独特的美学见解。受绘画思想的影响和传统园林艺术的熏陶,20世纪50年代以后张大千先后在巴西、美国和台湾建造3处具有中国传统文人园林特色的园宅。文章通过对他亲自设计建造的“八德园”、“环荜庵”和“摩耶精舍”3处园宅的分析,来探究张大干的造园思想及造园艺术。一方面作为对他完整艺术人生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为当代园林设计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金晶 《城市建筑》2014,(32):43-44
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与殡葬文化相关的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寻找哲学理论与墓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契合点。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现代墓园景观规划设计中,探索形成既能满足现代生活,又能体现中国文化传承的现代墓园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5.
防灾公园在平灾两种情况下具有两种不同的作用,灾时对紧急避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徐州淮塔改建为防灾公园的案例,对完善防灾公园的功能规划设计进行分析探讨,从生态景观、应急设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徐州的防灾公园改建进行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6.
贺海芳  郑侃 《建筑与环境》2009,3(4):134-136
本文叙述了在进行南昌“新四军”广场的景观规划时,从“集约”下的城市景观的角度切入,对在老城区的纪念性广场提出了利用墙和柱创造可塑的多重的城市景观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张俊玲  李雪 《山西建筑》2012,(32):227-229
对中国传统殡葬观与墓园景观的关系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传统殡葬观在墓园景观中的应用方法,分别从文化主题、地域特色和象征内涵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而为墓园景观园林化设计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对中国传统殡葬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南王庄纪念馆设计为例,从主题表达、地域文化表达、外部空间与场所建构、建筑功能与空间布局、建筑形态设计等方面探讨了主题性纪念馆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雅静 《规划师》2005,21(9):39-42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设计以坚持革命传统教育与开展红色旅游相结合为原则,以景点群体化、功能多样化、环境园林化、陈列艺术化为理念。在构思上强调中轴线的概念,讲究场所精神,采取“主轴、次环、五馆、六场、八园”的空间环境构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