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传统求取二维,三维测线交点桩号和井位桩号是依靠手工方法实现,手工方法精度低,费工,费时,本文通过直线方程求解可得各种情况下的交点桩号,所编制的程序经实际资料检验,证明此种方法正确,可靠,它不仅计算数据精度高,工效高,并能提供数据库,方便使用,还为解释人员提供更多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同步扫描技术、节点设备在地震采集中的应用,地震采集对物探测量的方法和质量控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外某项目采用无桩号施工方法,使地震采集的各个环节得以数字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物探测量施工方法。新的施工方法对于工区的各种信息要求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因此测量的工作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要求也更高。本文从无桩号地震采集施工的震源导航、节点放样导航、GSR节点定位、车辆导航设备以及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阐述了无桩号双点检波器尾椎孔布设技术的组成和作用,重点叙述了模块的设计机理与功能实现,并通过理论测试和现场试验的方式,验证了双点检波器布孔精度、硬件及软件的自动控制和整体性能实现过程,实现了较高的检波器尾椎孔布设精度,在小面元高密度、高精度石油勘探项目和宽频单点检波器地震项目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可控震源无桩号作业模式下,可控震源激发时记录的组合中心坐标将作为勘探最终成果进行提交,可控震源的导航定位精度至关重要。通过对海外项目多种可控震源激发定位精度控制方法进行调研分析,从原理上介绍了GPS数据流对可控震源激发的约束、数据流的拾取过程、不同坐标转换,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陆上无桩号地震数据采集项目的可控震源激发位置坐标提取方法和定位精度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前,地震勘探项目越来越多的采用高效采集模式,使施工效率较以往有很大提高。无桩号施工是可控震源高效采集的主要作业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体的地震勘探效率。无桩号施工改进了操作程序,通过震源自主导航,免去地面设置激发点标记的工序,在震源激发同时记录高精度的定位信息,不仅提升施工效率,且保证了记录数据的准确性。如何在复杂地表、障碍物密集区域实施无桩号施工仍是高效采集项目的一个难点。本文通过对中东某高效采集项目的介绍,提出了一套在复杂地区实现无桩号施工的具体方案,包括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精细踏勘、炮点偏移设计、定位数据质量控制等多方面,为未来在复杂地区的无桩号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翀 《石油物探》2023,(S1):45-51
近年来,内置GNSS的节点地震仪器使物探施工摆脱了电缆的束缚,提高了野外施工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但是,在复杂的野外施工环境中,节点仪器无法保证其定位精度,因此未能完全实现桩号的自匹配功能,需要人工部署桩号,这制约着节点仪器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节点仪器的桩号自动匹配功能,基于DBSCAN聚类算法和地理中心点算法,设计了一种节点仪器桩号自匹配方法:(1)根据节点仪器的定位数据集,利用DBSCAN算法得到离群点集和核心点集;(2)将离群点集从节点地震仪器定位数据集中剔除,得到新的定位集合;(3)计算节点仪器的地理中心点坐标;(4)利用Python语言和Pycharm开发平台,依据中心点坐标和SPS的接收点实测坐标,进行坐标拟合、自动匹配节点仪器对应桩号。南方山区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较好地排除了离群点,使坐标中心点的精度有明显改善,自匹配精度达到了100%。在物探施工中应用该方法,能大幅减少人工成本,降低安全风险,增加地震勘探项目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I/O IMAGE^TM System仪器在使用米桩号观测系统施工时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一探讨分析,并结合工作经验和体会,介绍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常规的地震勘探测量放样施工,震源无桩号施工对地震仪器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列举了使用VE464箱体实现震源无桩号施工中,428XL地震仪器操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例如:COG数据是否返回关系到数据后期是否能够顺利处理;不同的QC状态码代表着不同的DPG/DSD状态;震源箱体联机信号关系着COG数据能否成功回收等。  相似文献   

9.
邢养荣 《物探装备》2002,12(1):71-73
SN388是法国Sercel公司继SN368之后,推出的采用△-∑技术的集中供电有线遥测数字地震仪,它是目前国内外陆地勘探使用最多的仪器,主要优势有:稳定性强、故障率低、道一致性好等,在野外地震勘勘探中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还开发了这种仪器的许多特殊功能,这些功能的开发,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采集质量,也给操作带来极大的方便,本文详细介绍了其中的几项功能。  相似文献   

10.
《石油沥青》2012,(3):33-33
为了完成今年建成1000km高速公路任务,4月28日,王城高速在桩号为K25+800-K26+900的路基上,成功进行了首次路基交验。  相似文献   

11.
黄土塬山地历来是地震勘探最困难的地区之一,以沟中弯曲测线和塬区直测线二维地震勘探为主要工业化油气勘探方式。山地三维地震勘探在黄土塬山地的设计思想和成功实施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又一新的途径。该文描述了中国首例黄土塬山地网状三维地震勘探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海洋油气可控源电磁探测仪器研发和勘探方案设计中影响测量结果的主要参数,如收发距、发射天线长度、发射天线高度、发射电流、发射频率、接收天线长度和接收天线高度等进行了理论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深海环境还是在浅海环境,探测系统参数对测量结果均有相似的影响特点,只是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发射电流和接收天线长度仅决定信号幅度,两者呈正比关系,收发距和发射频率对测量结果影响最为显著,过大过小都不能得到明显的油气异常,需取中等值。发射天线长度、发射天线高度和接收天线高度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小,油气引起的电场异常幅度随这3个参数值的增大而逐渐降低,通常这3个参数取值不大,可忽略其影响。在浅海环境下,发射和接收天线可贴近海面布置,此时天线高度仍然较小,这种方式不适用于深海环境。图7参21  相似文献   

13.
在过德阳城区的地震勘探施工中,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变观设计方法,在城区加密接收线和使用固定排列,城区周边根据“束内调整”和“束间调整”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炮点布设,并对观测系统进行反复调整和属性分析,设计出适用的变观方案,弥补炮点不足造成的小炮检距缺失。同时采用新设备,压制城区内的部分环境噪声,取得较好的地震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区多线地震采集技术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鄂尔多斯南部的黄土高原,黄土巨厚,干燥疏松,厚度横向变化剧烈,对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且相干干扰、次生干扰、黄土谐振干扰极其严重,加之地形复杂,黄土塬区一直被视为地震勘探的“禁区”。黄土塬区多线地震采集技术,即采用二维测线三维观测方法采集,利用相邻道面元叠加处理,增加了优选炮点的条件,保证了全线均匀的高覆盖次数,有效地压制了干扰,剖面质量大幅度提高。该项技术已可在黄土复杂区做正规测网,与黄土塬区高分辨率沟中弯线、黄土塬山地网状三维共同组成黄土塬区地震勘探技术系列,服务于黄土塬不同的勘探目标。黄土塬区多线地震采集方法,是压制干扰,提高剖面信噪比的有效方法,可在地表复杂区、低信噪比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Ȼ���ڹܵ�ϵͳ�в��ȶ������ķ���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天然气在管网中不稳定流动问题可以采用各种数值解法并借助计算机来进行有效的分析。目前最广泛采用数值法有特征线法、显示法和隐式有隐差分法等。与隐式法相比,特征线法和其它显示法的主要优点在于用它们能对各种边界条件进行显示处理,并只需较小的计算机存贮容量,但其时间步长和管段步长的比值要受到一定稳定条件的限制,这使得时间步长只能取得很小,如果分析过程较长,就需消耗很长的计算时间。而隐式法优点在于用它能采用较长的时间步长,并能保证计算结果的精度和稳定性,这就相应地减少了计算次数,但不足于当分析的管网较大时,由于每一步要求解大型的非线性方程组,因此需要较多的计算机容量和花费较长的计算时间。为了克服这些方法的缺点,文章通过揉合特征线法隐式法,提出了一种综合法,由此研制出的软件包克服了上述不足,并对四川几条管网系统进行了模拟,其计算结果与测量数据符合。  相似文献   

16.
李新祥 《石油物探》2007,46(6):545-549,610
共炮检距道集中覆盖次数以及方位角的不规则变化是造成偏移噪声的主要原因之一,构造共炮检距向量(COV)道集是解决偏移噪声问题的有效方法。COV道集是传统二维共炮检距道集概念在三维地震数据中的延伸,在一个规则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中,每个COV道集是一个单次覆盖整个数据观测范围的数据子集。COV道集也可以通过连接三维地震交叉排列的特定子集而构成。一个简便实用的构造COV道集的方法是:在给定检波线的走向后,计算出每一地震道的inline炮检距和crossline炮检距;用观测系统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炮点的检波器排列范围来确定整个数据的inline炮检距范围和crossline炮检距范围(由负到正),用两倍的炮线间距把inline炮检距的范围分成若干份,用两倍的检波线间距将crossline炮检距的范围也分成若干份,一份inline炮检距和一份crossline炮检距就构成一个炮检距向量道集。在炮线与检波线不垂直时,可由实际的炮线方向及间距计算出垂直于检波线方向的有效炮线间距,再使用这个有效炮线间距和原检波线间距构造出合理的COV道集。最后对COV道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炮检距范围较大和观测系统不规则问题给出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用自组织法确定岩石可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钻头是直接破碎岩石的工具,钻头类型通常用岩石可钻性级值的大小来选择,文中选用数据组合处理方法(GMDH)建立央石可钻性与各岩石力学特性参数的函数关系,编制了该方法确定可钻性的计算机软件,文中给出了计算实例,通过试算表明,该方法运算简便,结果可靠,可用于计算岩石可钻性。  相似文献   

18.
It is important to achieve continuous, stable and efficient pumping well operation in actual oilfield operation. Down-hole pumping well working conditions can be monitored in real-time and a reasonable production scheme can be designed when computer diagnosis is used.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supply efficient technical guidance for operation of the pumping well with multiple faults of down-hole conditions, which cannot be effectively dealt with by the common methods. To solve this problem, a method based on designated component analysis (DCA) is used in this paper. Freeman chain code is used to represent the down-hole dynamometer card whos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are extracted to construct a designated mode set. A control chart is used as a basis for fault detection. The upper and lower control lines on the control chart are determined from standard samples in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In an incompletely orthogonal mode, the designated mode set could be divided into some subsets in which the modes are completely orthogonal. The observed data is projected into each designated mode to realize fault detection according to the upper and lower control lines. The example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effectively diagnose multiple faults of down-hol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9.
三维地震勘探的测量工作比起二维勘探来说有较大的差异,其最大优点是将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技术应用到了测量工作之中,实现了计算、平差、检验,直到打印最终成果和编制成图工作的全部自动化。在野外施工中只要取得角度,距离、标高和仪器高程等原始数据,并根据要求设置标志即可,无须作任何现场计算工作。在一个三维勘探面积内,不可能也不必要条条测线都用仪器实测,只需对一部分控制测线用仪器实测,而其余的测线采用内插。三维地震勘探的测量方法有多种,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达到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VSP是一种井中地震观测技术,其独特的观测方式,决定了VSP处理也有别于常规地震,最明显的就是VSP资料必须经过波场分离,才能利用下行波或上行波信息对资料进行解释和反演。除波场分离外,VSP还有许多其它独特的处理环节。基于PC-VSP系统,进行了VSP模拟,在正演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VSP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