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高架桥的建设给人们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其自身对于区域网络割裂的副作用和制约城市发展的弊端也日益明显。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轨道交通逐步转为地下,废弃的高架桥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隐患;包括城市死角、都市犯罪问题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以美国纽约市高架桥改造为例,从空间组织、横向交通网络联系,以及立体交通激活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景观空间对城市改造的重要作用。高架桥改造合理利用其城市载体功能,倡导以高架桥改造城市社区,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从而对于旧城区改造,减少城市死角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3.
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破坏行为时有发生,给城市环境、文明形象带来了不利影响和经济损失。对于破坏产生的原因,往往单方面归结于破坏者道德水平低下,而忽略设计是否考虑到人的使用行为心理以及管理是否完善到位等方面的因素。破坏行为是否可以通过某些途径得到控制,甚至于消除?论述景观破坏行为概念、根据破坏行为主客体归纳破坏类型、人群年龄和空间分布特征,从心理、环境、设计和管理角度分析其成因,同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来规避破坏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2014年以来,浙江实施小城市培育试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行动,力求改善城镇面貌,提升居民幸福感。通过\"美丽古山小城\"景观改造提升项目的实践,主要针对小城镇趋同化建设的问题,研究浙中小城镇山水资源的特征,基于山水特质提出开放空间的更新应该建立在合适自身的路径与模式之上,倡导集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德阳市一个城市开放空间、滨河景观工程\"奥运精神文化长廊\"的设计背景和规划理念进行总结,从景点布局到交通组织、从景观的延续性到场所的行为支持——以人为本、以及多样性的景观空间分析,探讨以人为本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城市中的绿色开放空间,尤其是公园,是城市居民健康的重要支撑之一。为了解城市居民如何利用绿色开放空间满足自己的健康需求,选取了4个上海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全市性、区域性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调查了公园使用者的健康状况、景观体验需求和游憩行为,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公园使用者主要存在3方面健康问题;2)使用者对绿色开放空间的景观体验需求主要体现为自然和社会2方面;3)调查的绿色开放空间主要涉及四大类游憩活动。通过交叉分析进一步发现有健康问题的居民对于景观体验自然度的需求更高;而且会更倾向于远离社交的低强度、自然游憩活动。在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从公众健康的景观体验和游憩角度对公园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8.
作为上海浦东三林片区景观功能提升的重要工程,长青公园的整体改造项目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尊重三林传统文化、建设和谐邻里社区、提升公共绿地品质的大前提下,提炼传统民俗文化元素,向公众展示一个现代的、人文的、和谐的社区公园新形象,是公园改造设计的初衷。作为对原有长青公园的改造与升级,设计方案探索实践了“邻里中心”设计理念,在原有公园格局的基础上,从多种功能视角出发,运用多种设计手法,创建了一个充满人文文化底蕴、宜居的社区生活配套公园。 相似文献
9.
漕运作为古代中国大运河最重要的国家职能,历经千年形成了独特的漕运制度和运输体系,并深刻影响了沿运城镇的商贸发展与景观营建。以具有鲜明漕运特色的淮扬运河区段为例,从漕运交通为主导的视角切入,通过“类型-特征”的双层面研究框架,首先梳理淮扬运河漕运交通的历史发展脉络,分层解析漕运交通系统的运作机制和类型结构,进而探究漕运交通影响下淮扬沿运城镇景观生成过程与风貌特征,总结出“署宇秩立的漕运管理景观”和“商旅繁盛的港埠交通景观”2类典型的漕运交通景观模式。旨在从新的视角系统挖掘阐释漕运交通对沿运城镇景观营建的影响规律,为大运河可持续保护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利用注入鲜明的漕运底色。 相似文献
10.
11.
对历史文化村镇的景观环境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历史文化村镇的宏观景观环境满足的是人们“安居乐业”的生存需要,表现为村镇整体的山水环境景观和农业景观;中观环境着重营造的是人们“安身立命”的空间场所感,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承载了历史文化村镇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微观景观环境则包含私家庭院和房前屋后的景观,其营造要符合自然规律和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及礼制秩序,体现的是一种“心安理得”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景观绿地体系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城市景观绿地体系的形成机理,指出城市形象主题与城市绿地影响三因素对景观绿地的形式与内涵起到了明显的导向作用.分析了广州块状景观绿地与线形景观绿廊的特点,块状绿地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和合理的分布格局,并与其他要素协调结合,其节点绿地对区域景观具有控制作用;线形绿廊具有丰题性、序列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对绿廊周边景物要进行视觉控制.最后提炼出广州市景观绿地体系的点、线、网、区、体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3.
高层建筑群的兴起为人类景观感知带来了新问题——高层景观,主要是指城市高空的聚居者由建筑或场所之内向外部周围观看引发的景观空间感知。高层景观为人类身心健康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聚居者“一览众山晓”的积极作用与远离绿化、缺乏户外活动场地的负面影响并存。然而,迄今关于这种高层景观的人类身心影响研究尚未开展。作为起步性研究,尝试从揭示基本规律着手,选取上海地区相对120m高度上的高层景观,研究面对城市空间、绿地和水景的景观时,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影响:基于阶段性视觉刺激,借助脑电图、心率变异性和皮肤电导测量了20名被试者的压力水平,并使用改进的语义差异问卷评估了其心理反应。结果显示,面对绿色空间和水景的高层景观,会引起α相对波活动增加,使副交感神经活动显著增加,相比面对城市建筑的高层景观,被试者的放松程度更高。此外,相比于面对城市建筑景观,被试者在高层观看绿色景观和水景图像时表现出了更大的舒适感和放松感。这些发现初步揭示了居聚于城市高层建筑中的人类个体关于高层景观感受的基本规律,凸显了为高层聚居个体提供自然景观视觉刺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和公共安全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中防卫性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由于恐怖主义袭击、城市交通意外以及实践中的若干问题,防卫性景观设计研究迫在眉睫。结合国际先进经验,讨论了防卫性景观设计的原则、对象和策略,并从区域分析、风险识别与评估、安全半径估算、设计手段等方面论述了防卫性景观的设计要点。希望能启发风景园林行业对公共安全的思考,更好地承担风景园林行业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5.
16.
17.
文章从城市经济学的成本与收益角度,对市场经济下城市住区的景观绿地建设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8.
19.
介绍了在编制国家标准《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中的有关给排水专业的一些条文的设置原则,提出了在城市绿地中各种用水的水源种类和选用要求以及计算方法和依据;对用水的水质要求和标准作了详细的说明;并根据多年的工程设计经验,总结了一些在具体工程实施过程中可采用的措施和可操作的办法,这些措施和办法可以帮助大家进一步地理解规范中相关条文的要求,并使得条文在执行过程中更具操作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