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王应华 《中氮肥》2007,(6):31-32
云南解化集团有限公司在对煤制氨系统的改造中引进了德国鲁奇公司的低温甲醇洗工艺,为低温甲醇洗提供冷量的是氨吸收混合制冷装置。该制冷装置自1998年试车投入运行以来,一直较为稳定,但随着甲醇洗装置生产负荷的不断提高,混合制冷装置已不能满足生产要求,无法为甲醇洗提供充足的冷量,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以提高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
根据某煤化工企业氨吸收制冷技术在煤气低温甲醇洗装置中的应用及工艺庶理,总结了氨吸收制冷装置安全、节能、环保的优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我公司一期大氮肥装置由两台制冷机组,一台是氨冷冻机,为低温甲醇洗净化装置和空分装置提供冷量,另一台为氨压缩机,为30万t合成氨提供冷量,两台机组均有高、低压缸组成,氨冷冻机低压缸进口压力为-0.023MPa,-38℃,高压缸出口压力1.6MPa,氨压缩机进口压力为OMPa,其他参数和氨冷冻机相同。两台机组轴端密封全部采用干气密封,下文结合实际操作,介绍以下干气密封的选用和操作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节能降耗的氨吸收制冷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春玉 《大氮肥》2008,31(4):262-263
粗煤气净化采用氨吸收制冷工艺为低温甲醇洗提供冷量,两级精馏,三级吸收。粗煤气的余热代替蒸汽为精馏系统提供热源。粗煤气热量转移给氨蒸发过程所需的热量,既节省氨蒸发加热用蒸汽量,又节省冷却介质。降低了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  相似文献   

5.
我厂合成氨制冷工艺一直采用传统的氨压缩制冷。1998年,在煤制氨总体技术改造中首次采用国内设计的氨吸收制冷工艺,为低温甲醇洗提供冷量。该装置投运已近一年的时间,工艺操作稳定,与氨压缩制冷工艺对比,该工艺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实用性。1 工艺流程该系统工艺流程见图1。氨吸收制冷工艺流程主要由吸收、精馏、冷图1 氨吸收制冷工艺流程图1-吸收器;2-浓溶液贮槽;3-氨水泵;4-溶液热交换器;5-发生器;6-精馏塔;7-冷凝器;8-液氨贮槽;9-回流泵;10-排出氨换热器;11-过冷器;12-氨冷器;13-…  相似文献   

6.
《小氮肥》2017,(1)
<正>2套MCL526+3MCL527氨冷冻压缩机组用于新能凤凰(滕州)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能凤凰公司)的700kt/a甲醇装置,汽轮机带动压缩机处理由低温甲醇洗装置来的气氨,为低温甲醇洗装置提供冷量,满足低温甲醇洗装置的生产需求。在实际运行中,机组一直存在回流,运行成本较高,且没有实现入口压力自动控制功能。1工艺反应原理1.1工艺流程氨压缩制冷装置的工艺气系统由一期和二期  相似文献   

7.
随着煤化工装置向大型化、智能化、自动化发展,粗煤气净化工艺多采用低温甲醇洗技术脱除粗煤气中硫、二氧化碳等组分,脱除后的净化气可以作为生产甲醇、醋酸、乙二醇、烯烃、制氢气等多种基础工业原料气。由于氨压缩制冷工艺成熟,操作稳定,液氨作为冷媒介质,能为低温甲醇吸收液提供充足的低温冷量,在大型煤制气装置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朱国祥 《中氮肥》2013,(5):38-40
1工艺流程简述云南解化清洁能源有限公司解化化工分公司二甲醚厂冷冻站装置采用吸收制冷和压缩制冷相结合的混合制冷流程,其作用是为低温甲醇洗装置提供冷量。其流程为:由低温甲醇洗氨蒸发器来的气氨经氨压机压缩冷却后,进入吸收器C17401A/B/C被稀氨水吸收,吸收过程产生的热量由循环冷却水带走;浓氨水由氨水泵送往溶液热交换器C17403A/B,被高温稀氨水加热到  相似文献   

9.
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一期1 800 kt/a甲醇装置、二期1 920 kt/a甲醇装置煤制气部分主要生产工艺均为多元料浆加压气化、绝热耐硫变换、林德低温甲醇洗(一期、二期系统分别采用全贫液、半贫液低温甲醇洗流程)及戴维甲醇合成工艺等。二期低温甲醇洗系统2021年6月满负荷运行后,出现净化气/贫甲醇换热器(02721E02)压差上涨问题,甚至引起了上游气化系统憋压而致变换气放空。分析与探讨工艺气中氨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二期甲醇装置工艺气中氨含量高的原因及低温甲醇洗系统内铵盐结晶原理,并与一期甲醇装置进行对比分析,确认02721E02压差上涨的原因为系统内氨含量偏高所致。为此,制定气化系统工艺气中氨含量的控制措施、低温甲醇洗系统排氨及调控措施,通过近2个月的工艺调整,二期低温甲醇洗系统内氨含量明显下降,02721E02压差下降且基本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低温甲醇洗装置甲醇中氨的来源及氨对装置运行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制定出控制低温甲醇洗甲醇溶液中氨的浓度的方法,降低氨对低温甲醇洗的影响,提高甲醇洗的效率的目的。氨的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可以抑制低温甲醇洗装置管线和设备的腐蚀,但是过高的氨浓度,不但容易导致合成气中的总硫含量超标使合成铜系催化剂中毒,还会生成铵盐,堵塞热再生系统设备和管道,在处理氨的过程中使酸性气出现带甲醇导致硫回收装置不能正常运行。结合实际处理情况,提出控制低温甲醇洗甲醇溶液中氨的浓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低温甲醇洗装置氨冷器出现内漏后对生产的影响,并对不同处置方案进行比较,提出氨冷器出现少量泄漏时延续生产的处置措施,即通过在氨冷器壳侧进出口设置盲板隔离、降低氨冰机入口压力和开启液氮洗冷箱直补液氮等方式为低温甲醇洗装置补充冷量。处置措施实施后,合成氨装置生产负荷达到98%,使生产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2.
王连海 《辽宁化工》2023,(3):370-372+379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低温甲醇洗的应用比较广泛,能够将二氧化碳和氮气分离出来,在生产过程中,氨气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对设备和管线产生严重的腐蚀。氨在甲醇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因此可以通过对甲醇进行稀释来降低氨含量。在低温甲醇洗装置运行过程中,氨含量较高时会影响到装置运行效率,甚至造成催化剂中毒、停车等事故发生。因此,为了降低氨含量,保证装置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加强对低温甲醇洗装置运行过程中氨的控制和管理。  相似文献   

13.
薛笠  潘哲  郝大雪 《山东化工》2013,(4):112-113,116
通过对氨吸收制冷工艺的深入研究,运用Aspen Plus软件模拟氨吸收制冷流程,并研究分析吸收器操作压力对出口氨水浓度和液氨蒸发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低温甲醇洗装置是化工工艺装置中利用低温甲醇对H_2S、CO_2的超强吸收能力,脱除原料气体中酸性气体(CO_2、H_2S、COS等)成份的一种高效的物理吸收工艺方法。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原料气中的氨含量高低对低温甲醇洗的运行存在一定的影响,氨含量高时会造成低温甲醇洗热再生系统生成铵盐堵塞管道,净化气总硫含量超标等情况,本文通过控制净化原料气中氨的方法,对比净化气中总硫情况变化,总结了氨的含量范围与净化气中总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以低温余热为驱动热源的氨吸收,压缩联合制冷循环过程,根据schulz所建立的氨水溶液的热力学性质方程,对此循环过程的热力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考察了蒸发温度、压缩比、放气范围等参量对系统的制冷系数,发生温度和循环倍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单级氨吸收制冷相比,在同样的蒸发温度下,氨吸收/压缩联合制冷循环过程可以显著降低热源温度,为有效利用低温位余热进行制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1 概述铜洗稀氨水是合成氨厂的主要氨氮污染源之一,也是国家环保总局“一控双达标”要求重点削减的污染因子。我厂通过对铜洗氨水的回收利用,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氨氮排放总量,而且也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我厂合成氨生产采用联醇工艺,铜洗再生稀氨水中不仅含有氨,还含有CO2、甲醇等。这股稀氨水长期以来不能回收而直排地沟。1994年11月,我厂的淡甲醇回收装置建成投运,铜洗再生稀氨水中的甲醇含量从1.21%下降到0.18%,为稀氨水的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稀氨水回收制碳铵装置于1996年5月建成,6月下旬转入化工试车。在试车过程中,通过攻关,解决了…  相似文献   

17.
对大型煤化工酸性气体脱除采用的低温甲醇洗与NHD工艺进行了对比,概述了低温甲醇洗装置的工艺流程及特点。介绍了低温甲醇洗装置试车经验,重点阐述开车过程中出现的换热器(E6)管程水堵塞、系统导气时CO2彻底吸收、蝶阀调节精度不足和界区阀不能双向密封等问题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山西阳煤丰喜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低温甲醇洗装置中闪蒸甲醇氨冷器、H2S吸收塔进料氨冷器、富CO2甲醇氨冷器、热再生塔塔顶冷凝器等运行过程中,设备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措施;对富CO2甲醇氨冷器内漏处理前后的工艺参数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氨冷器经处理后换热效果明显转好,低温甲醇洗工段处理变换气量增加了8 000 m3/h,贫甲醇循环量减小了27 m3/h,净化气中CO2含量也降到了0,达到了节能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氨在低温甲醇洗系统中的作用及危害,氨含量控制在0.03~0.06mol/L时,可以有效抑制系统的腐蚀,氨含量过高则会生成铵盐结晶,堵塞热再生系统设备及管道,同时还会造成净化气、CO2产品气中硫含量超标。结合金赤化工低温甲醇洗系统进氨事故的处理过程,提出控制低温甲醇洗系统中氨含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介绍低温甲醇洗装置氨系统及配套氨压缩机工艺流程,针对运行过程中氨冷却器泄漏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在氨冷却器提供冷量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相应措施,确保了装置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