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舟山普陀区沈家门港海底隧道北岸明挖段基坑的南侧为浅海海域,海域内初步施工采用模袋砂围堰隔断海水。为了分析施工过程中围堰变形情况,对施工过程中围堰的沉降和水平位移进行监测,并与理论计算相对比。监测数据表明,在海底淤泥质土层上进行模袋砂围堰施工易受海水涨落潮时的水流冲刷、水位变化影响,围堰产生较大变形,最大沉降和水平位移量分别达74.1,216.6 cm;用简化Bishop法计算的围堰稳定性也不满足要求。根据现场监测和理论计算将海域内部分围护更改为钢管桩加既有模袋砂的隔断形式,围护形式调整后,沉降和水平位移得到有效控制。分析结果可为沿海淤泥质土地质条件下深基坑采用模袋砂围堰施工和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模袋砂围堰变形特性,进行了模袋砂室内单轴压缩试验和水平加载试验, 得到了模袋砂竖向、横向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分析了模袋砂竖向、横向力学性状。采用有限元法,结合工程实例,建立了模袋砂围堰计算模型,分析了坑内降水过程中模袋砂围堰的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当模袋内形成稳定水位时,围堰变形趋于稳定,随着下游水位的降低,模袋砂围堰变形逐渐增大。此后,当上游水位增高时,围堰变形继续增大。将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对比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文中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近日武汉东湖隧道施工进入实质性阶段。隧道怎么建设呢?据了解,东湖隧道全线将采取明挖施工。其中,隧道横穿东湖段将采用围堰开挖施工,施工时要破坏一部分东湖岸堤,待隧道湖中段施工结束后,将恢复原有岸堤。湖中段隧道施工方法采用放坡开挖和基坑围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施工。  相似文献   

4.
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明挖段总长2 455m,分海域明挖段和陆域明挖段,海域明挖段采用先填筑人工岛后隧道开挖,陆域采用明挖顺作。分别从围护结构、开挖、地基加固、主体结构施工等方面对拱北隧道深基坑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从基坑开挖、桥台模板加工及安装、混凝土浇筑三方面介绍了桥隧近接混合工程下桥台施工技术,在分析明挖隧道基坑支护设计和开挖方案的基础上,提出洞口段明挖隧道施工中对下穿轨道隧道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采用明挖法进行隧道开挖可加速地下工程建设进度,提高地下工程的综合效益。然而,在目前的隧道深基坑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具体项目施工为例,分析了明挖隧道深基坑开挖中存在的问题,并最终提出了在隧道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这些措施对于现场施工具有参考价值,可以提高明挖隧道深基坑开挖的安全性,确保顺利完成整体施工任务,避免发生任何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侃 《中国建材科技》2022,31(5):114-115
从深基坑开挖对隧道的影响出发,以苏泾路下穿隧道为例,通过对明挖隧道基坑围护施工难点进行分析,研究下穿隧道明挖时基坑支护的桩基施工、钢支撑施工及冠梁支撑施工等质量控制要点,并探讨明挖隧道监测过程中的降水量测、混凝土支撑和钢支撑变形监控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对围海造陆的需求日益增大。其中,如何在沿海软基上快速修建围堰,存在很多关键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模袋砂围堰具有施工效率高、造价较低、整体性能良好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本文详细介绍了某围海造陆工程中模袋砂围堰的结构设计及其施工技术,并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为该技术在类似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新建轨道交通隧道与既有高铁隧道平行,水平间距较小,隧道采用明挖施工,基坑支护采取灌注桩围护加钢支撑,以施工方法及现场监测数据为依据,通过MIDAS NX有限元软件,分析在轨道交通区间隧道采用明挖施工的情况下,基坑开挖过程中既有高铁隧道结构和基坑支护变形的发展规律。得到结论:基坑开挖过程对高铁隧道结构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靠近基坑一侧边墙,且变形符合要求,基坑支护结构变形主要集中在基坑底部及其两侧;对于临近既有高铁隧道的明挖轨道交通隧道施工,采用灌注桩围护加钢支撑支护有效控制对临近既有高铁隧道结构的影响,保证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0.
泥水平衡盾构因具有掘进效率高、适用地质范围广等优点成为了修建穿越河流隧道的主要方法,但在富水砂卵石地层中,泥水盾构施工仍面临着种种挑战,如开挖面稳定性差、易超挖和易上浮等问题。结合沈阳地铁10号线在砂卵石地层穿越浑河段盾构施工区间,对泥水平衡盾构施工过程中切口水压、泥浆指标、干砂量、掘进速度、刀盘扭矩等施工参数进行理论计算与实测分析。针对施工中的难点,总结了富水砂卵石地层过河段的泥水盾构在正面稳定、土体损失率和隧道上浮等方面的关键控制技术,为今后类似情况的泥水盾构穿河施工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