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深盆气藏”是由一种“气水倒置”的特殊圈闭形成的非常规天然气聚集,构造平缓、储层致密和具有不间断供气的气源是其形成的主要条件。研究认为,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构造带的依南2气藏为“深盆气藏”。依南2气藏产气层段为致密砂岩,发育于一向南倾的单斜背景之上,处于构造的下倾部位,存在生气量巨大的侏罗系—三叠系大套煤系地层。同时依南2气藏又具有气水倒置、含气饱和度高及异常高压的特点。依南2气藏在形成过程中,气源向致密砂岩充注时,运移的主要方式以扩散作用为主。具备了形成深盆气藏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2.
根缘气具有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甜点”又是根缘气藏内具有工业勘探价值的具体目标,其资源结构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根缘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效益。目前针对根缘气“甜点” 资源结构预测方法的研究很少,文章依据根缘气“甜点” 特征,将其资源结构预测方法归纳为规模序列法、规模概率法和发现过程模型法等3类。应用上述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实际资料状况,选择帕莱托分布模型对吐哈盆地小草湖洼陷的根缘气“甜点” 资源结构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小草湖洼陷根缘气(“甜点” )勘探富有前景,西山窑组及三间房组的“甜点” 数量介于29~42之间,为最佳勘探层位。  相似文献   

3.
再议四川盆地西部坳陷深盆气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军 《石油实验地质》2008,30(2):109-114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简称川西坳陷),在盆地类型、烃源岩性质、源—储组合关系、储层致密等方面具备深盆气成藏条件。但川西坳陷是一个多期构造作用形成的叠合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大量排烃作用发生在储层致密化之前,天然气主要在水动力和浮力作用下运聚成藏,在成藏机理上与深盆气有本质差异。上三叠统同一套储层在区域上不具气水倒置关系,天然气聚集带特征明显,主要受燕山期和印支期古隆起控制,气水分布规律与深盆气大面积饱含气不同,其最高单井日水产量可达1000m3以上。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现今气藏类型主要以复合圈闭为主,含气丰度和地层水分布受圈闭内的裂缝及成岩储渗体控制,没有统一的气水界面。须4气藏可能是动态散失破坏的残余气藏,储量损失部分被地层水占据,含水丰度普遍较高。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常规机理成藏,经过了多期构造运动作用的叠加—调整—改造后,成为具有非常规气水分布特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不属于深盆气范畴。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文章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的分布特征、物性特征以及天然气成藏条件等进行分析,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成藏的新模式,认为其成藏过程是天然气在垂向上向上排驱地层水并就近聚集,而不是长距离侧向运移的结果;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的气水分布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并不属于气水倒置的范畴,而是大量各自独立的致密砂岩天然气藏在平面上投影叠合的表象。根据这些结论,不仅对鄂尔多斯盆地,而且对阿尔伯达盆地的经典深盆气藏的气水倒置分布的观点也应该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前梨园洼陷深盆气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前梨园洼陷受凹陷边界兰聊断裂控制,持续发育,为深盆气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洼陷内下第三系发育良好的烃源岩,演化程度高,气源充足,沙河街组三段三、四亚段发育低孔低渗的致密砂岩储层,为深盆气藏形成创造了条件。前梨园洼陷周缘已发现气藏具有“气水倒置”、异常高压、含气井段长且产量低、气藏不受构造控制等特征。东濮凹陷是陆相断陷盆地中“断洼型”深盆气的典型代表,环洼的斜坡带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6.
深盆气藏与鄂尔多斯盆地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深盆气藏”是由一种“气水倒置”的特殊圈闭形成的气藏,构造平缓、储层致密和具有不断供气的气源是其形成的主要条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岩性致密、构造平缓、又是生气量巨大的煤系地层,具有形成深盆气藏的地质条件;同时又具有区域性的气水倒置、盆地中部普遍含气及地层压力异常等特点。所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的聚集为“深盆气藏”似应无疑。但是,储层连通性很差,多为互不连通的“单个砂体”气藏,与加拿大阿尔  相似文献   

7.
深盆气藏的压力特征及成因机理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深盆气藏是一种特殊机理形成的具有气水倒置和负压异常等特征的致密气藏.储层致密是导致深盆气藏中气水倒置和负压异常的根本原因.在深盆气藏形成后,气藏内部任意一点的地层压力等于气水界面之上的静水柱压力与气藏内该点至气水界面处的气柱压力之和.由于气体的密度远小于水的密度,因此上述气水两段压力之和小于该两段都为静水柱时的压力之和,所以深盆气藏表现为负压异常.依据深盆气负压的特征及大小,可以判别含气层位的连通性、气柱高度和分布范围.在常规天然气成藏后,气藏内部任一点的地层压力等于气水界面之上的静水柱压力与气藏内该点至气水界面处的气柱压力之差.由于气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气层内的压力比对应深度的静水柱压力大,因而常规气藏表现为超压异常.超压异常是常规气藏的一般特征,在一般地质条件下不能作为深盆气藏的判别标志.在几种特殊情况下,深盆气藏范围内也可以表现超压异常.  相似文献   

8.
������˹��ص�������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深盆气”是由一种“气水倒置”的特殊圈闭形成的非常规天然气聚集、构造平缓、储层致密和具有不间断供气的气源是其形成的主要条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岩性致密、构造平缓、又存在生气量巨大的煤系地层,具有形成深盆气的地质条件;同时又具有区域性的气水倒置、盆地中部普遍含气及地层压力异常等特点。所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的聚集为“深盆气”似应无疑,但是,其“广布型”的生烃层纱及储层连通性很差,与加拿大阿尔伯达地区的“深盆气”有一定的差异。“深盆气”的确定意味着巨大的资源力,目前勘探需寻找现有工艺技术条件可开采的相对的“高渗区”;开采时要采用大型压裂为主的增产措施,同时注意防止对储层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小草湖地区西三窑组致密砂岩气藏类型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吐哈盆地小草湖地区具有丰富的致密砂岩气藏,但其成藏机理及分类尚不甚清楚。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动态地研究致密砂岩气藏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与储层致密演化史二者之间的关系,将该地区致密砂岩气藏划分为2种类型:储层先期致密深盆气藏型(“先成型”深盆气藏)与储层后期致密气藏型(“后成型”致密气藏)。对小草湖地区西三窑组储层致密演化史进行了恢复,并应用生烃潜力法对西山窑组源岩进行了排烃模拟,二者对比研究后发现,在源岩大量排烃时期(深度为2500~3200 m),储层已经变得致密(2200 m),西三窑组致密砂岩气藏的类型应该属于“先成型”深盆气藏。深盆气藏主要分布在埋藏深度相对较大的洼陷中心(斜坡带)区,建议加强这一地区深盆气藏的勘探与开发。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下二叠统深盆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深盆气藏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传统气藏,常具有饱和气体、异常压力、下倾部位无气水界面和低渗透储层等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下二叠统气藏就是一个典型的直接型深盆气藏的实例。指出:该深盆气的主要赋存层位为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储层岩石为河流三角洲相砂砾岩和砂岩,砂体厚度大、分布广泛,岩性致密,储层渗透率普遍小于1×10-3μm2(但对于深盆气的储集,仍是十分有效的储层);上古生界煤系气源岩表现为广覆型分布、较高有机质丰度、倾气腐殖型有机质为主的特点,属于全天候式生气,目前虽然可能基本上不再继续供气,但其生成的巨大资源量在极为缓慢的散失速率下仍能形成特大型深盆气藏;深盆气藏主体分布区以常压和低压为主,天然气分布充分表现出深盆气藏特有的气水倒置特征;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深盆气甜点属于地层性质,多出现在深盆气上倾边界附近的储层中。  相似文献   

11.
碎屑岩盆地天然气成藏及分布序列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和非常规天然气研究的深入,多种聚集机理类型的天然气及其相互关系逐渐成为了研究焦点,即当煤、泥页岩等不同类型和成熟度的烃源岩与物性复杂变化的储层夹、互层存在时,煤层气、页岩气、根缘气、常规储层气等不同类型气藏将同时发育而形成基于气源岩的天然气机理及分布序列。通常情况下,常规储层气藏形成时的优先顺序晚于煤层气、页岩气、根缘气等非常规类型,处于天然气成藏与分布序列的顶端,加之非常规类型天然气聚集的成藏下限条件较之常规储层气藏要低。因此常规气藏的发现预示着非常规类型气藏的发育。由于盆地类型及其地质条件差异较大,不同类型天然气的分布及其资源量规模配比也表现出较大的不同。结合盆地勘探实践及理论研究认为,不同机理类型天然气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和连续过渡,并由此建立了碎屑岩盆地不同类型天然气发育的地质模式。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会  王毅  徐波 《石油实验地质》2009,31(6):551-556
多类型天然气共生现象在越来越多的盆地中被发现,并已引起广大学者的注意。但是我国对于多类型天然气共生研究重视不够,更多地集中于单一类型天然气研究。以鄂北杭锦旗探区为例,展开多类型天然气研究。研究表明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具备发育多类型天然气藏的地质条件,煤层气、根缘气(深盆气)、常规气共同发育。3种不同类型天然气在成藏机理上具有递变关系,从吸附机理过渡至活塞式、置换式运聚机理,在空间上依次形成了煤层气藏、根缘气藏(深盆气藏)及常规气藏,构成了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机理序列。从实际勘探角度而言,仅根缘气藏(深盆气藏)和常规气藏具有工业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13.
页岩气和根缘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机理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页岩气和根缘气是非常规天然气藏的重要类型。对比分析表明,这2类气藏在成藏条件、成藏特征、成藏方式上具有相似性,表现为储层低孔低渗、气藏邻近源岩、气藏面积大、丰度低、不依赖常规圈闭存在等。同时,这2类气藏在储集层岩性、保存条件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区别;分析认为,这2类气藏在成藏机理和成藏过程上既有明显的区别,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结合具体地区分析,指出页岩气和根缘气藏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序列性。  相似文献   

14.
天然气成藏的二元机理模式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游离相天然气在从运移到聚集和保存的过程中,通常存在着深盆气藏和常规圈闭气藏两种机理模式.运用渗流力学基本原理和比较学研究方法,对两类典型天然气的成藏机理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天然气运移、成藏和保存过程中的两种基本方式.典型深盆气藏具有活塞式气水排驱模式、向上逐渐推进的生长方式和动态活跃式保存特点;常规圈闭气藏具有置换式气水排驱模式、悬浮式聚集的成藏方式和静态稳定式的保存特点.成藏机理分析表明,两种典型天然气藏之间存在着大量的递变过渡模式.在致密砂岩储层中,天然气成藏的两种机理模式同时发生,从而形成具有机理过渡特点的致密砂岩气藏.  相似文献   

15.
笔将四川盆地西部坳陷区的致密砂岩含气区与北美洲深盆气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川西砂岩太过致密了,孔隙度绝大多数在7%以下,但川西超致密砂岩有很多高产气井和水井,显然与裂缝有关,故笔认为“深盆气”理论不适用于川西坳陷。经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含气区三次评价预测,认为该盆地与北美洲多数深盆气发展模式类似。之所以北部斜坡还未被水占据,在没有完整的局部圈闭条件下,常规级别的储层出现日产百万立方米高产气井,其原因有二:一是深盆气烃源补给能力还很强,认为C—P烃源岩从J到现在都在生气,故属于深盆气第IV阶段前期;二是晚期水回侵受到一定制约,盆内大部分地区,水的问题不严重,而砂岩的发育情况要复杂些。总之,鄂尔多斯深盆气有望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天然气领域。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准南坳陷侏罗系含气潜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准噶尔盆地准南坳陷多层烃源岩叠合,生烃丰度之高为国内罕见。二叠-三叠系由于埋藏过深,除通过断层向浅层输送外,原层已无勘探意义。侏罗系是评价很高的供烃层系,在坳陷中心埋深可达10000m;并已致密化或超致密化,晚期难以形成常规油气聚集。侏罗系经历了早期形成深盆气阶段和晚期深盆气破坏、改造、调整阶段。主要含气领域包括:(1)北大坡可保留部分深盆气;(2)山前挤扭形成的三排构造,通过烃源断层在浅层构造中形成次生气藏;(3)虽已超深,但侏罗系晚期裂缝可能重新组成高储、高产气藏,仍具很大的勘探潜力;(4)在深盆气区,有利相带厚层大砂体和古圈闭等"甜点",其含气资源潜力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7.
深盆气基本概念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深盆气的最本质特征是盆地中心饱含气。凡煤系发育、构造稳定、埋藏适中、经历过高地温演化阶段的盆地都能形成深盆气。深盆气上倾方向多因致密岩石含水而封闭,孔隙性地层的水封只是个例,它因深盆中仍不断大量供气而存在。深盆气形成于高温高压的环境中,早期地层水因汽化而与甲烷气混溶,一部分随岩性变致密加厚水膜而成为束缚水,导致深盆气盆地内无水层。但在深盆气萎缩阶段,降温降压过程可使蒸汽水“冷凝”形成深盆气中的“酸点”。“酸点”水规模小呈散点状分布,矿化度低于正常地层水矿化度。深盆气因所处演化阶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压力特征,既可以是低压的,也可以是高压的。松辽盆地、沁水盆地和西北侏罗系含煤盆地都具有深盆气形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是石油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者在油气类型、地质特征及聚集机理等方面明显不同。常规油气研究的灵魂是成藏,目标是回答圈闭是否有油气;非常规油气研究的灵魂是储层,目标是回答储集有多少油气。非常规油气主要表现在连续分布、无自然工业产量。目前,常规油气面临非常规的问题,非常规需要发展成新的"常规"。伴随技术的进步,非常规可向常规转化。常规油气聚集包括构造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油气以孤立的单体式或较大范围的集群式展布,圈闭界限明显,储集体发育毫米级—微米级孔喉系统,浮力成藏。非常规油气聚集包括致密砂岩油和气、致密碳酸盐岩油和气、页岩油和气等,一般源储共生,大面积连续或准连续分布于盆地斜坡或中心,圈闭界限不明显,页岩系统储集体广泛发育纳米级孔喉,浮力作用受限,油气以原位滞留或短距离运移为主。以中国重点盆地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系统分析了其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非常规油气储集空间主体为纳米级孔喉系统,局部发育微米—毫米级孔隙,其中页岩气储层孔径为5~200nm,致密灰岩油储层孔径为40~500nm,致密砂岩油储层孔径为50~900nm,致密砂岩气储层孔径为40~700nm。针对全球石油工业和纳米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出了"纳米油气"的概念,指出"纳米油气"是未来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需要发展纳米油气透视观测镜、纳米油气驱替剂、纳米油气开采机器人等换代技术,油气智能化时代将随之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