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讨论采用感应加热的方式对30CrMnSiNi2A钢制螺栓试验件进行局部短时回火处理,分别在700、600和550℃温度下对试样进行保温,保温时间为10 s至50 s,研究了温度和保温时间对试样不同区域硬度的影响,并确定了感应加热的最佳工艺。采用最佳工艺处理了30CrMnSiNi2A钢力学性能试样,测试了其偏斜拉伸和低周疲劳性能,并与铅浴回火工艺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感应加热600℃保温10 s的工艺稳定性最佳,三区硬度分别为:回火区域67~68 HRA;过渡区70~72 HRA;非回火区74~75 HRA,可满足典型制件的技术要求,其处理的偏斜拉伸性能和低周疲劳性能与铅浴工艺处理相当。感应工艺可取代传统有毒的铅浴工艺,用于30CrMnSiNi2A钢制螺栓的生产。  相似文献   

2.
邵红霞 《大型铸锻件》2011,(2):23-24,38
用铅浴淬火试验模拟感应加热,对MC5冷轧工作辊的感应加热淬火工艺进行了试验.预备热处理宜采用910℃淬火,660~680℃回火.感应加热淬火温度在930~950℃之间,轧辊的下降速度为0.5mm/s.  相似文献   

3.
对30CrMnSiNi2A钢螺纹试验件进行了局部感应回火工艺研究,对比研究了不同预处理(等温淬火+低温回火和真空油淬+低温回火)和不同感应回火工艺(单段式加热、两段式加热、两段式加热+移动补温)对工件回火后硬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温淬火+低温回火和真空油淬+低温回火后试验件的硬度和显微组织差别不大。由于集肤效应和端部效应,单段式感应加热会使试验件内部产生较大的径向和轴向硬度梯度,而两段式加热法可通过增设一段均温时间以消除集肤效应所造成的径向硬度梯度,通过感应器移动补温可消除端部效应所导致的轴向硬度梯度。两段式加热+移动补温的感应回火工艺可使试验件螺纹端头的硬度达到要求,并获得均匀的硬度分布。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自主研发设计的由感应加热模具、测温系统、控温系统等组成的离合器膜片弹簧感应回火生产线.通过感应加热模具对膜片弹簧进行回火,经过数次生产试验,确定了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离合器膜片弹簧经双温热模一次性感应加热回火后,中温区回火后的硬度为45~50 HRC,显微组织为回火索氏体;低温区回火后的硬度为55~60 HRC,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满足了产品用户要求.  相似文献   

5.
采用感应加热方法对刀圈进行局部高温回火处理,研究了回火温度以及感应回火时间对H13E钢刀圈微观组织、硬度、冲击吸收能量以及抗拉强度和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80~680℃范围内回火,刀圈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且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析出的粒状碳化物数量增加,刀圈硬度逐渐降低,冲击吸收能量则逐渐升高。随着感应回火时间的增加,刀圈微观组织、硬度和冲击吸收能量初始阶段变化显著,在回火时间大于30 min后,组织和性能趋于稳定。采用640℃保温30 min的工艺对刀圈进行了感应回火处理,测试了刀圈截面硬度分布和不同位置的组织状态,证明了感应回火制备梯度性能刀圈方法和工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陈胜  黄凡 《表面技术》2005,34(5):91-92
为了改进多功能刺刀生产工艺,提高军品质量,分析了盐浴炉对刺刀体局部软化时产生腐蚀的机理,研究了感应加热回火工艺对刺刀体局部软化效果的影响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感应加热回火能很好地实现多功能刺刀体的局部软化,且工艺和产品质量稳定.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技术革新,为解决同类产品类似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综合感应加热淬火和压淬工艺的优点,推出了一种新的模压式感应淬火回火技术。该技术的工艺路线是零件感应加热后直接采用模具压力淬火,然后进行原位感应加热回火,这样使得模具的退出很容易而且几乎没有磨损。该技术的主要装备是拥有模压式淬火装置以及感应加热系统的新型淬火机床。它适用于任何高精度圆环形零件的批量生产,如汽车滑套、齿圈、同步圈、伞齿轮、耦件等。  相似文献   

8.
以Q550D钢中厚钢板为研究对象,将910 ℃×1 h水淬后的试样分别进行感应回火和传统回火,将回火后的试样进行应力松弛效果测试;利用蔡司显微镜进行金相组织观察。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感应加热回火处理后的试样较传统回火工艺处理的试样晶粒细小,组织均匀,析出物弥散程度高,且应力松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42CrMo钢高频感应淬火及回火对组织及硬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频感应加热对42CrMo活塞杆进行表面淬火,然后对其进行200℃×2 h回火。采用VHX-600K金相显微镜和HXD-1000硬度仪对其进行组织观察和硬度分析。结果表明,42CrMo经高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以及淬火+回火工艺处理后,淬硬层为马氏体组织,过渡区为马氏体与回火索氏体的混合组织,基体为回火索氏体。两种处理条件下淬硬层的深度分别为1.9、1.8 mm,平均硬度分别为435、415 HV0.1,可满足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电磁场与温度场耦合计算仿真模型,研究感应加热工艺参数对异形截面汽车轮毂轴承内圈回火温度场的影响规律,并采用响应曲面法分析感应回火工艺参数的交互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随着感应线圈的频率和电流密度降低,轴承内圈心部与表层温度差缩小,整体升温速率降低;依据对温度差和升温速率的影响显著性程度从大到小对感应加热工艺参数排序依次是:电流密度、频率与空气间隙;基于响应曲面法得到的温度均匀性较优的感应回火工艺参数:频率10 kHz,电流密度19.6×106 A/m2,外侧感应线圈与零件之间的空气间隙8.5 mm,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温度场数值模拟的有效性;基于回火参数相当的等温回火与感应回火试验,发现两种工艺获得的硬度相近。  相似文献   

11.
热处理生产过程中,判断回火后工件的性能合格与否,通常是以硬度检测为依据的。由于淬火钢的回火硬度与回火工艺参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若能获得描述这种相关关系的特性函数,就能准确给出淬火钢回火过程的硬度变化规律。利用高控温精度试验电炉和等温回火试验方法,采集50CrVA钢在不同回火条件下的硬度数据,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该钢种的回火特性函数。利用该函数关系可以对50CrVA钢回火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即通过采用适当提高回火温度、减少回火时间的工艺方法,实现回火生产过程的节能热处理。  相似文献   

12.
钢的回火时间-温度-硬度动力学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55NiCrMoV7钢在100℃~700℃、90s~665h之间回火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变化。以钢的淬、回火和退火硬度作为基本参数,定义了回火度的概念,提出了具有Johnson-Mehl-Avrami关系式形式的、适用于无二次硬化钢的回火(时效)动力学规律。由该规律出发可以推出Hollomon-Jaffe回火参数与时间、温度和硬度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13.
对钠钙硅玻璃在物理钢化和化学钢化前后的动态弹性模量、剪切模量、泊松比进行了研究.利用脉冲激励法测试玻璃的弹性性能,分析了2种钢化工艺对玻璃弹性性能的影响.讨论了钢化对玻璃力学性能变化的影响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玻璃的弹性模量与其钢化后有较为明显的差别,物理钢化使其弹性模量比原片玻璃略有降低(约4%),而化学钢化玻璃使其弹性模量较原片玻璃有所提高(约6%),这一奇怪的现象是由于物理钢化过程中玻璃冷却后,内部的收缩要大于表面的收缩变形,从而使玻璃表层致密度降低,而化学钢化过程中采用离子交互方式,让较大的离子取代玻璃表层上较小的离子,使其表层致密度增加.  相似文献   

14.
运用OM、SEM和TEM对9NiCrMo钢经调质(QT)、两相区淬火(QLT)后的微观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用X射线衍射测定了两相区淬火(QLT)试样的逆转变奥氏体含量,研究了调质(QT)、两相区淬火(QLT)工艺对9NiCrMo钢强度和韧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两相区淬火处理过程中,二次淬火(L)温度对试验钢中析出稳定逆转变奥氏体的量有影响;本试验中,两相区淬火温度为750 ℃时,试验钢中析出稳定逆奥的量最多,即该温度下试验钢的韧性最好;两相区热处理能很大程度改善9NiCrMo钢的回火稳定性,利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5.
27SiMn钢油缸调质后出现强度、硬度偏低,冲击吸收能量偏高的现象,通过对成分、工艺过程、显微组织分析,找出了性能异常的原因是由于缸筒淬火未淬透。调整装炉量及改进冷却设备,提高了淬透性,改善了油缸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碳钢及合金钢搭接激光淬火回火软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459、Cr2Mo和W18Cr4V钢多道搭接激光淬火实验,结果表明,激光淬火表面都存在搭接区的回火软化现象,45钢软化区宽度最大,W18Cr4V钢软化区宽度最窄。在搭接回火区,45钢组织主要为回火索氏体和和少量回火马氏体,9Cr2Mo钢的主要为回火马氏体、索氏体和少量碳化物,而W18Cr4V的组织由针状马氏体和少量的粒状碳化物构成。根据马氏体回火过程中的碳原子扩散特征,分析和计算了碳扩散激活能和回火时间对马氏体组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冲击、拉伸试验、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钻杆接头用37CrMnMo钢在不同回火温度下的显微组织形貌及强度和冲击性能的影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7CrMnMo钢经水淬后于500~640 ℃回火后得到回火索氏体,随回火温度的上升其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由平缓降低变为陡降趋势。500 ℃的回火组织中碳化物呈现层片状分布,冲击吸收能量为30.94 J;600 ℃回火后碳化物呈均匀弥散分布,冲击吸收能量为117.49 J;经过640 ℃回火后,显微组织中碳化物粗化,直接导致冲击吸收能量下降。故37CrMnMo钢试样在870 ℃淬火后于不同温度回火,碳化物的形貌对其强韧性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e kinetics and the effects of tempering on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AISI 4130 steel were studied. The tempering activation energy was close to that for the diffusion of C in α-iron. This implies that the tempering kinetics in this steel is controlled by carbon diffusion. By increasing the time and temperature of tempering, the corrosion current density (icorr) in the polarization curves decreased whereas the diameter of the semicircular arc in the Nyquist plots increased, which implies higher corrosion resistance. The icorr was successfully related to hardness, which actually indicates the effect of microstructure.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e quench and tempering treatment was used to adjust both the hardness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the AISI 4130 steel.  相似文献   

19.
某特种车辆油气悬挂系统中的国产传动连杆使用过程中发生多起断裂,而同种国外传动连杆的使用情况良好。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国产连杆的抗拉强度和硬度比国外传动连杆的低,且比国内技术要求值低,导致连杆断裂。显微组织分析表明,国产连杆淬火加热温度较低,存在较多铁素体,形成了非正常回火索氏体,导致其抗拉强度和硬度低于技术要求值;国外传动连杆组织为正常回火索氏体,因而具有较好的强度与韧性性能。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采用电化学方法、开尔文探头测试技术、红外光谱法、工业大气挂片等试验方法对无机平整液A与有机型平整液B两种不同类平整液对冷轧钢板表面耐蚀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无机平整液在冷轧钢板表面的成膜速度及其耐蚀性能优于有机平整液;然而无机平整液与后道工序所用防锈油的兼容性能不如有机平整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