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三门峡建库以来潼关高程变化与渭河下游泥沙淤积的关系表明:2002年汛后原型试验以来潼关高程有所下降,2015年汛后为327.63 m,仍然偏高;潼关高程升降变化与渭河下游泥沙冲淤关系密切,由潼关高程抬升引起滩槽纵剖面调整造成的淤积约占渭河下游1971-2003年淤积的78.3%,是渭河下游严重淤积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和根源;2003-2015年潼关高程与渭河下游累计淤积体相关性减弱明显,但渭河下游泥沙淤积量随着潼关高程的抬升或降低而增大或减少的规律仍然明显存在;渭河下游大量淤积逐步抬升演变成为地上"悬河",从根本上改变了渭河下游的防洪排涝形势,灾害损失巨大,严重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建议采取综合措施将潼关高程控制在325.60~325.69 m以下,以减少渭河下游泥沙淤积,改善河道行洪条件,降低沿岸区域洪水灾害风险,为区域发展提供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2.
近期渭河下游河道冲淤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对水沙条件、潼关高程影响渭河下游淤积的程度有更明确的认识,对相关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认为:①近期渭河下游河道冲淤主要受来水来沙、潼关高程及河床边界等因素的影响,水沙条件是影响渭河下游冲淤的主导因素且水量的影响程度更大;②渭河洪水对潼关高程影响较大,渭河高含沙洪水期间,当洪峰流量较大时,潼关河床往往发生强烈冲刷,造成潼关高程大幅度下降;③潼关高程持续抬升时渭河下游淤积增加,但造成的淤积不可能完全由潼关高程降低所产生的冲刷来使之平衡,也就是说潼关高程的升降给该河段造成的冲淤变化是不可逆的。  相似文献   

3.
渭河下游淤积上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河道累积淤积量对洪水位的影响及河道断面间的冲淤变化情况两方面论证了渭河下游的淤积上延范围;并进一步根据溯源淤积和沿程淤积的淤积机理,通过对渭河下游淤积特性进行分析得出,在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以前,渭河下游泥沙淤积上延乃是潼关高程抬升所致;在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以后,渭河下游泥沙淤积上延乃是溯源淤积和沿程淤积所为。  相似文献   

4.
潼关高程下降对渭河下游防洪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潼关高程抬升引起渭河下游大量泥沙淤积,给防洪带来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渭河下游河道40多年的大断面地形资料进行分析和计算,探讨了潼关高程与渭河下游泥沙冲淤的关系,并分析了典型断面的水位变化。结果表明,潼关高程与渭河下游泥沙冲淤密切相关,潼关高程下降后,渭河会产生溯源冲刷。在大水少沙情况下,近槽滩地也会受到冲刷,但是洪水漫滩后滩地会发生淤积,由于主槽面积增加,过洪能力增强,中小洪水防洪压力减小;但如果发生高含沙漫滩洪水,滩地淤积,漫滩洪水水位反而有所抬高,大洪水威胁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渭河下游泥沙淤积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门峡水库的设计,由于对泥沙问题认识不足,使潼关高程从建库前的323.40m迅速抬升到328.00m,造成库区严重淤积,二期改建时期,潼关高程有所下降,全年控制运用以来,潼关高程有升有降,但以抬升为主要趋势,特别是90年代以来,潼关高程居高不下,造成渭河下游河床普遍抬高、河势恶化、过洪能力锐减、防洪标准大大降低等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通过建库以来水泥沙资料统计,对渭河下游泥沙淤积的原因及其  相似文献   

6.
渭河下游近期淤积发展情况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门峡水库于1960年9月建成并投入运用已38年。本文分析了渭河下游在近期的淤积发展情况,潼关高程一直居高不下,渭河下游泥沙淤积急剧增加,主槽过洪能力锐减,同流量洪水位迅速抬升,洪水灾害日趋频繁,防洪形势十分严峻,本文并对泥沙淤积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渭河下游的防洪和工程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1974—2010年实测资料,在分析渭河高含沙洪水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渭河高含沙洪水对潼关高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974—2010年渭河华县站高含沙洪水主要来自泾河,场次高含沙洪水泥沙的中值粒径一般为0.01~0.03 mm,极细沙含量占全沙的比例都在20%以上;潼关站发生高含沙洪水时,若来水以渭河为主,则小流量时潼关断面淤积,且主要淤积在主槽,潼关高程以抬升为主,大流量时潼关断面展宽冲深,潼关高程以下降为主;潼关高程还受到华县站流量、含沙量、水量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渭河高含沙洪水影响潼关高程变化的综合影响条件。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泾河水沙特性、潼关断面和渭河下游河道冲淤与泾河水沙关系,以及东庄水库对泾、渭河下游水沙过程的主要影响的基础上,得出了按规划运行方式,东庄水库按日平均流量大于1000m^3/s调水调沙泄放,一次可使渭河临潼~华县河段最大冲刷0.5亿t泥沙,使潼关高程降低0.25~0.75m的结论。分析指出,若水库按日平均1500m’/s流量泄放,渭河下游冲刷及潼关高程降低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潼关高程对渭河河床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兆印  李昌志  王费新 《水利学报》2004,35(9):0001-0008
本文根据渭河下游河段自三门峡水库建库42年以来的大断面地形变化以及泥沙淤积资料,运用河床演变分析法,分析了潼关高程对渭河淤积演变的影响。分析发现,潼关高程的大幅度抬升和下降引起溯源发展的淤积和冲刷的行波,行波传播速度大约每年10km,传播过程中幅度逐步减弱。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潼关高程抬升是引起渭河下游特别是临潼以下河段淤积的主要原因,咸阳及其以上河段的淤积与潼关高程基本无关,渭河上游来水量对冲刷减淤起了很大作用,来沙系数影响略小。本文进一步建立了一种淤积平衡模型,用以模拟渭河下游淤积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模型能正确地模拟淤积过程,潼关高程抬升引起的渭河下游淤积有一个平衡淤积量。如果潼关高程维持在一定水平不变,渭河下游的淤积就会逐渐趋近于这个平衡淤积量,大约30年左右就会接近这个平衡。目前渭河下游累积淤积量已经接近潼关高程328.5m的平衡淤积量。如果潼关高程保持不变,渭河下游将随着来水量的波动而发生小幅度的冲刷和淤积,不会发生累积性的大幅度淤积。  相似文献   

10.
渭河下游河道淤积发展及其萎缩的原因浅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引入河道萎缩的量化指标.通过建立渭河下游泥沙累积淤积量、河道萎缩量化指标与潼关高程和渭河来水来沙条件的关系发现,潼关高程的抬升是渭河下游淤积发展及河道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渭河来水来沙条件变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对渭河下游是否已经达到冲淤平衡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兆印  吴保生  李昌志 《人民黄河》2004,26(4):16-18,23
根据潼关高程抬升引起的渭河下游河道淤积的物理图形,提出了能够反映下游侵蚀基准面抬升影响的淤积平衡模型。通过对水文泥沙和河床冲淤资料的分析及平衡模型的分析计算,探讨了在河道淤积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河段的不同淤积趋向,以及渭河下游在维持潼关高程不变的条件下河道的淤积发展趋向。结论认为,在潼关高程大致保持不变,且来水来沙没有大幅度改变的条件下,目前渭河下游累积淤积量已经接近或正在趋于淤积平衡。但是,如果发生高含沙大洪水,滩地将会产生较大的淤积。  相似文献   

12.
对渭河下游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近年来渭河水沙条件恶化、潼关高程居高不下、黄渭洛不利洪水遭遇等因素,导致渭河下游河道淤积严重、河床逐渐抬高,进而使下游河槽过洪能力降低、洪灾频次增加、灾害损失加重.提出应采取减少渭河下游河道淤积、加强河防工程建设等措施,以减轻渭河下游的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13.
曾庆华 《泥沙研究》2001,5(3):10-15
本文回顾了三门峡水库兴建和运用中的经验教训,回顾了周总理的翔和决策,研究和分析了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给潼关以上库区带来的严重影响,文中指出:三门峡水利枢纽虽经两次改建,潼关以上黄渭洛河汇流区的淤积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潼关河床高程1996年达328.6m,比建库前抬高5.2m,潼关河床的过水断面现在只有建库前的1/3左右。由于潼关的“卡口”和侵蚀基面的抬升,使渭河、北洛河、小北干流发生严重淤积,并且淤积还在向上游延伸,渭河下游建库以来至1995年共淤积泥沙12.7亿m^3,渭河下游已由地下河变成了地上悬河。本文建议进一步改建三门峡水枢纽,增大泄洪能力,降低潼关高程,解决潼关以上库区继续淤积和洪涝灾害问题,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  相似文献   

14.
水库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和水库运用方式是影响潼关高程抬升的独立影响因素;潼关上游来沙条件是造成潼关高程上升的唯一源泉,是介于水库运用方式和水量之间对潼关高程冲淤变化起调节平衡作用的淤积体供应源,而水库运用方式和来水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决定了泥沙淤积的数量和部位。库区冲淤变化、潼古段冲淤变化及潼古河段疏浚清淤等是影响潼关高程抬升的间接因素。通过分析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对潼关高程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进一步阐释了潼关高程上升与渭河下游淤积发展的关系,为有关决策部门解决潼关高程缓慢上升和渭河下游淤积发展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1960年以来,渭河下游共淤积泥沙13.28亿m^3,其中1990—2003年下游河槽淤积加重,淤积量为3.073亿m^3。渭河下游各水文站同流量水位抬高,华阴、吊桥、华县二三站水位分别上升3.14、2.91、2.93m;华县平滩流量逐渐减小,2003年汛前减为历史最小的1000m^3/s,比1958年小4000m^3/s;渭河下游洪水特征发生了变化,洪水过程线由尖瘦型变成矮胖型,峰现时刻明显推后,峰量关系发生变化,洪水历时显著增加,小洪水、高水位、大灾害的现象极易出现。建议采用跨流域引水的方式治理渭河,从秦岭歼凿隧洞引汉江或其他支流补充渭河水源,尤其应该尽快制定渭河综合治理规划,协调渭河水沙关系,维持渭河的健康生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三门峡水利枢纽运用以来潼关高程的变化及其对渭河下游泥沙淤积的影响;阐述了潼关高程居高难下的原因;提出了遏止渭河下游淤积的对策首要的是要降低潼关高程,当务之急是:改变三门峡枢纽运用方式潼关至古夺河段机械挖泥,汛期有条件低水位发电、非汛期限制水位316m;进一步扩大三门峡枢纽的泄流规模以及进行渭河流域的治理。  相似文献   

17.
泾河与渭河高含沙洪水是黄河泥沙的重要来源,通过实测资料统计与挟沙力影响因子分析,对泾河与渭河下游的三个主要控制站高含沙洪水的物质组成、运动特性和挟沙力公式进行了探索,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成果对其运动模式和挟沙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建立了同时适用于高、低含沙水流且量纲和谐的挟沙力公式,并提出了减轻漫滩淤积或高含沙小洪水河槽贴边淤积造成渭河下游滩面抬升和河槽萎缩的减淤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渭河水沙条件变化对河床冲淤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渭河下游河道历史及现代的演变规律,分析水沙条件,水库运用变地渭河下游、潼关高程的影响,1986年以来,渭河下游淤积加剧主要是由于不同利的水水沙组合所造成,因此应用加大渭河主要产沙区及河道的治理力度,以缓解渭河下游淤积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19.
三门峡水库建成投运后,导致黄河汇流区河床展宽坦化,水流散乱,流速减慢,输沙能力降低,库区泥沙淤积,河床抬升。渭河入黄口处潼关高程抬升 5m后,使渭河在潼关、华阴、华县等下游段成为悬河。渭河下游段的北洛、石川、赤水、罗夫等支流在入渭口处亦形成悬河。因此,一旦出现较大洪水,便会发生黄河洪水倒灌渭河的严峻态势。特别当黄、渭河同时出现洪水时,黄河洪水顶托渭河洪水。这期间若北洛河或南山支流的赤水河、罗夫河等支流来水,便易出现下泄不畅,发生决口,形成小水大灾,使大片农田被淹,部分村庄进水,房屋倒塌,给库区人民…  相似文献   

20.
闫星  刘浩 《陕西水利》2004,(1):30-31
2003年8月24日到9月20日,我省接连出现强降雨过程,渭河流域遭受了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洪水灾害。现就渭河下游今年5次洪水作以分析。一、“03”洪灾发生的主要原因1.潼关高程居高不下是造成本次洪灾的根本原因。自1960年三门峡水库投运以来,渭河下游淤积日益严重,至1998年已淤积泥沙16.9亿t(合13.5亿m3),渭河入黄河口的潼关高程淤高约5m,下游比降由建库前的15000减缓至近110000,导致下游河槽萎缩,洪水下泄不畅。渭河下游主槽行洪能力由建库前5500m3s流量下降到现在1200m3s左右,造成小流量、高水位的现象经常发生。2003年渭河华县站1~4号洪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