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运营模式、制度保障及公众参与 等不够完善是内地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面 临的挑战。历史建筑保护在香港越来越受 到重视,在多方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积极 成果。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结合实际项目典 例分析,从政府管理体系、公众参与方式以 及活化与保育方法方面来介绍香港对历史 建筑“保育与活化”的经验。可借鉴其成功 经验,通过设立专门机构与较为完善的管 理体系、构建政府-社会机构-公众“伙伴 关系”、丰富活化利用多样性来推动内地历 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相似文献   

2.
戎俊强 《山西建筑》2002,28(6):110-111
在“城市更新”的历史背景下,城市更新应以“历史保护”观念为出发点,分析探讨了“工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保护性改造再利用”的发展特点,并从认识观念、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以及公众参与等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城市得到更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研究以香港历史建筑遗产—永利街从"拆除区"转变为"保育区"的坎坷过程为例,以普通历史街区的保育历程为切入点,探究香港独特机制下的文物建筑保育体系及其运行过程,以及社会各界在此过程中的参与力与调控度。通过类比与实例分析的方法,将社会监督群体分为政府、媒体和民众三方,探求历史建筑保育体系中各方的职能作用,并对此进行梳理,以期为大陆地区历史建筑保育完善相关机制与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巢"字与"巢居"建筑所蕴涵的建筑历史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雷  邢燕 《四川建筑》2007,27(5):46-48
从中国建筑历史、建筑文化角度,通过对"巢"字与"巢居"建筑的再发现、再认识、再分析和再思考,并结合实例解读了"巢"字与"巢居"建筑所蕴涵的中国建筑历史文化,以便使"正在消失的巢居"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原真性"是历史建筑保护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以胡雪岩故居内的核心建筑"延碧堂"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修复细节和依据,以此反映故居的整体修复思路及修复过程中所运用到的工法、理念,进而对胡雪岩故居这一历史保护建筑的"原真性"进行探讨,说明胡雪岩故居的保护与修复仍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为例,分析了历史建筑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历史建筑保护应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树立城市建设与历史建筑保护相协调的理念,注重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发展过快,历史建筑遭到建设性破坏的阶段,"大单位"稳定而凝滞的发展性质却形成了城区历史建筑保护的平衡斑块.以南京为例,说明"大单位"为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做出的重要贡献,从而,进一步分析"大单位"对历史建筑本身的保护策略,以期为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通过美国建筑历史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事件与项目的梳理,归纳美国建筑历史遗产保护运动充满矛盾冲突与多样性的发展轨迹,分析公众参与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探讨目前美国社会广泛认同的建筑历史遗产保护观念.指出历史建筑可以为民众提高生活内在品质,这些建筑与其建造工艺不仅代表了历史的工艺水平,蕴含了历史遗产宝贵的品质,也是对今天技术品质的见证.  相似文献   

9.
倪锋 《南方建筑》2003,42(2):52-55
建筑评论是一个需要大多数人参与的活动,而广泛的参与需要有平等和真实的对话环境作保证。本通过对建筑和社会、公众、行业、过程等关系的分析,探讨了建筑评论如何在交流中丰富建筑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范银典 《华中建筑》2015,(2):127-131
针对在历史建筑的更新活化中,现代技术及功能要求与历史建筑保护之间的权衡问题,以香港茂萝街/巴路士街"活化与保育"计划为例,基于信息传递的活化策略视角,从技术信息、艺术形式信息、社会信息三种信息传递角度浅析香港在历史建筑活化中的历史解释与呈现方法,认为既尊重历史信息的保护与传递,又融入现代技术要求与功能的方法可以实现在恢复历史建筑生命力的同时保持历史建筑价值与精神的动态传承。  相似文献   

11.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战略思想及理论探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阮仪三  刘浩 《规划师》1999,15(1):47-53
作者阐述了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战略思想: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公众参与, 并在该思想指导下运用城市形态学、类型学的理论探索历史街区的持续整治和保护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谷英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晟 《规划师》2003,19(5):31-34
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岳阳楼外楼”的张谷英历史街区,是岳阳市内惟一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民居街区,也是山地传统聚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在今天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其传统山地民居环境特色正面临着逐渐丧失的危险。张谷英历史街区保护规划遵循整体性、可持续性、渐进式原则,建立“点(古建筑群内重要的文物景点)”、“线(由当大门、王家、上新屋组成的古建筑群)”、“面(古屋周边的自然山水环境)”的保护框架体系,鼓励公众参与,多方引进社会资金,使其在忠实地反映历史的同时,保持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历史文化名村胡家大庄村存在的历史建筑被拆除或废弃、村落传统格局受到破坏、传统风貌受到侵蚀、传统民俗文化失传、村庄的历史记忆消逝、村庄人口流失等问题,同时实现村庄的发展,在“社区营造”的视角下,从“人、文、地、景、产”5个方面对村庄的保护和发展进行研究,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传统格局和古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公共空间改善和景观再造、特色产业的创新经营。结果表明:采用“社区营造”理论制定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和发展策略起到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弘扬地方特色的作用,解决了胡家大庄村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问题,为类似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潇 《山西建筑》2009,35(13):38-39
介绍了国外历史保护中关于公众参与的立法与实践,并以上海提篮桥历史街区为例,采用调查问卷和访问的形式,分析了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历史保护中公众参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历史地段建筑单体的保护问题一直是建筑界广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昆明市"胜利堂—甬道街—文明街"历史地段建筑单体保护问题为例,对建筑单体保护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台湾地区实施城市设计制度南信义计划区创建城市设计管制与审议制度开始,近年除广泛运用于新区开发与历史风貌保护外,还积极引入公共参与,并朝生态优位方向发展,台北经验代表城市设计作为公共策略应用之可能.  相似文献   

17.
张平  陈志龙  黄欧龙  王慧 《规划师》2011,27(10):97-101
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中,地下空间在扩大空间容量、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基础设施和确保文物安全等方面具有地面空间无法比拟的优势.历史街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应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规模适宜性及地上地下一体化等原则,结合文物建筑保护区、文物及文物所在街区、文物遗址保护区和现有地下文物保护区在保护方面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  相似文献   

18.
PrepHub Nepal     
This article documents an action-research and collaborative-design process for building a disaster-prepared public space and water infrastructure in Thecho, Nepal. When the 2015 Gorkha earthquake devastated the country, public open spaces provided safety and resources post-disaster. The project identifies the paati, an existing public space typology, as the genius loci and embeds the paatis with new public infrastructure. Combining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and risk reduction, the intervention provides improved daily water access and a safe space to gather post-disaster. Documenting and reflecting on this process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ethnographic fieldwork and local partnerships in designing for a disaster-prepared public realm.  相似文献   

19.
王益 《住宅科技》2010,30(5):14-17
在绿色建筑设计目标体系的框架下,论述了公众参与的专业分类、部分专业参与的角度和方法。绿色建筑设计目标体系下的公众参与是绿色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要求与途径,遵循体系,有目的、有步骤的组织、引导公众参与,既充实了绿色建筑的理论和方法,也便于指导绿色建筑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