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不整合面及其油气运聚特征   总被引:70,自引:8,他引:62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存在的多个不整合面对于油气的长距离大规模运移及油气的富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地震剖面综合解释显示,二叠系不整合面共分4种类型: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规律受不整合类型控制。在测井曲线组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将不整合面上、下分为三段式结构:A底砾岩、风化黏土层、风化淋滤带。这种结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它把不同时代的储集层、断裂等连接起来,组成区域性的运移通道网络。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不整合面不仅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而且是油气聚休的良好场所,在不整合面之下形成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不整合面之上形成地层超覆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不整合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具典型的断-坳叠合性质,中、新生界不整合现象较普遍,地层缺失严重。应用井-震结合方法重新识别和标定了T1、T2、T4、T5和Tg等5个不整合界面,并分析了T5不整合界面主要的不整合类型、平面分布特征、该界面上下主要的岩性配置关系及与该界面相关的油气圈闭类型。研究表明,T5界面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界面上下岩性组合关系主要为砂-砂、砂-泥和泥-泥型;油气圈闭类型主要有4种:地层上超及下伏的不整合遮挡圈闭,被削截的单斜圈闭,地层超覆及古潜山伴生圈闭和断层与不整合面共同控制的削截、上超圈闭;与不整合相关的油气藏勘探应主要集中在坳陷内的洼陷附近。图6表1参12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夏子街地区二叠系至侏罗系发育多期不整合,包括削截及多期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褶曲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有3种典型岩石组合:底砾岩-风化壳-淋滤带型,主要分布在断裂带北部,呈条带状分布,底砾岩滞留原地,风化壳保存较好,淋滤带发育;水进砂体-风化壳(风化黏土)-淋滤带型,因湖侵导致的远物源搬运,砂层分选、磨圆度都很好;砂泥层-风化泥岩型或砂泥岩叠合型,是多次水进水退形成的。构造部位不同、构造变形强度不同、沉积物源不同是造成不整合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整合成因模式。乌尔禾夏子街地区与不整合有关的油藏众多,主要有削截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形成的不整合面遮挡油气藏和超覆不整合形成的地层超覆油气藏。图9表1参23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南部高斜坡距离油源较远且油气主要是阶梯状运移,在馆陶组底部不整合面附近聚集成藏,形成该区的主体油藏。该区馆陶组底部不整合构成样式包括平行—削截型、平行—平行型2种类型,具下部半风化淋滤带和上部不整合面顶积层两层结构,岩性配置关系主要为上砂下泥型、上砾下泥型、上砂下砂型、上泥下泥型多样分布,而平行—削截型、上砂下泥型与上砾下泥型配置关系是油气分布的主体。立足不整合地质特征建模,开展三维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单一不整合油气藏,不整合上砂下泥型、上砾下泥型的岩性配置关系是成藏的关键要素;与断层共同作用的复合油气藏,具有断层关闭时不整合岩性—断层控藏和断层开启时不整合岩性—古地形控藏两大类成藏模式。不整合与断层、古地形的复合控藏作用,使得不整合面既存在聚集油气的作用,也存在运移油气的作用。高斜坡不整合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控于不整合上下岩性配置关系,其次是断层启闭性和古地形构造背景,这一认识将为相似区块不整合油气藏研究与勘探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东营凹陷形成多期不整合面。其中新生界与中古生界不整合广泛分布于凹陷之中,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多为削超样式。不整合结构层中的风化粘土层,经过成岩压实作用,极易固结,形成非渗透层,具有很好的封堵效应。由于风化淋滤作用,不整合面下的风化砂砾岩、碳酸盐岩等的渗透性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成为输导油气甚至储集油气的有利场所。油气在不整合中运移主要通过2种方式:不整合结构层侧向输导和不整合“天窗”式垂向输导。受不整合削超或平超式、砂/泥型或泥/砂型等多种岩性组合的控制,东营凹陷南斜坡多发育地层超覆、不整合削截油藏。  相似文献   

6.
油气运移输导系统及其对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90,自引:4,他引:86  
通过油气在地下岩石中运移输导系统类型的分析,指出孔隙、裂缝和孔隙-裂缝组合是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的三种主要构成要素。据此提出连通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在地下运移的简单输导系统,砂体-不整合面、砂体-断层、不整合面-断层、砂体-不整合面-断层为油气在地下运移的复合输导系统,它们为油气运移提供了立体网络通道。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类型控制着油气的成藏模式。连通砂体输导系统可控制底层超覆、岩性尖灭、断层遮挡油气藏的形成;不整合面、砂体-不整合面、不整合面-断层组成的输导系统可控制基岩风化壳油气藏的形成;断层、砂体-断层、砂体-不整合面-断层组成的输导系统可控制断块、背斜、构造-岩性和断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地层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国内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已引起普遍关注。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不整合面为切入点,依据圈闭机制的不同,给出了地层圈闭新的划分方案,把地层圈闭划分为不整合面之上超覆型地层圈闭、不整合面之下遮挡型地层圈闭以及不整合面之间削截型地层圈闭。地层油气藏的形成与不整合强度、不整合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从以上2 个方面对地层油气藏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此外,文章还对不同类型地层油气藏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对其勘探提出了建议,并且指出了一些亟须发展的理论和技术。  相似文献   

8.
王庄地区地层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近年来。王庄地区地层油气藏勘探获得重大突破,相继发现了太古界、古生界、沙三段、沙一段和馆陶组等多套含油层系。油藏类型有原生砂岩体(岩性上倾尖灭和透镜体)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超覆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和生物礁块油气藏等。成藏条件分析表明。处于盆地边缘的王庄地区发育多种地层圈闭和两种输导体系。对于它源型油气藏来说。输导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油层多沿输导层分布。形成上下叠置的复式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根据渤海湾盆地构造运动和层序地层学特征,阐述了与不整合面相关的地层圈闭发育和成藏特征.认为新近系与古近系之间和古近系与前新生界之间为两个一级不整合面,前者在凹陷陡坡带主要发育超覆圈闭油气藏,在缓坡带既发育超覆圈闭油气藏,又发育不整合面遮挡油气藏;后者在主要凸起或低突起部位发育潜山油气藏.古近系内部发育3个二级不整合、10个三级不整合,二级不整合面上下均发育地层油气藏;与三级不整合面相关的地层油气藏规模较小,但数量很多,是目前精细勘探的主要目标.通过在济阳坳陷的多年实践,发现了数量可观的上述地层油气藏,为"东部稳产"的能源战略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地层油气藏类型与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油气藏分为地层不整合体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和生物礁油气藏等4种类型。不整合发育的层状结构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不整合构造体内部,不整合面的上、下都发现有油气藏的存在。这种新的类型被定义为地层不整合体油气藏,它以不整合结构体体系内成藏为特点。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主要以削截不整合和褶曲不整合类型为主,超覆带易于形成复合型地层油气藏。地层油气藏与不整合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成藏规律。不整合展布具有区带性;与传统上把不整合理解为遮挡性面状体的认识不同,不整合还能提供优质的储集空间;不整合油气成藏受多因素影响,并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含油气盆地深层与中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和特征差异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庞雄奇  汪文洋  汪英勋  武鲁亚 《石油学报》2015,36(10):1167-1187
含油气盆地埋深超过4 500 m的地层领域称之为深层。全球范围内,已在深层和超深层(>6 000 m)发现油气藏1 477个,油气储量分别占总储量的40% 和49%,目前中国塔里木盆地深层每年发现的油气储量约占总发现储量的90% 以上。随着世界对油气资源需求量增大,深层油气勘探的速度正在加快,挑战也在不断增多,研究深层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藏地质特征和分布特征与中浅层油气藏的差异对于揭示和阐明深层油气成藏机制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表明,深层油气成藏条件在生、储、盖、运、圈、保6个方面均与中浅层有较大差异,不能基于中浅层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建立的标准和方法判别和评价深层油气地质条件和油气勘探前景;深层油气藏在圈闭类型、储层特征、流体相态、温压环境等方面也与中浅层油气藏存在较大差异,不能套用中浅层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经验指导深层油气藏预测与勘探;深层油气藏在不同类型盆地、不同年代地层和不同埋深条件下的分布发育具有自身特点,确定勘探方向和钻探目标不能完全套用中浅层已有的认识,需要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具体考虑。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相层系具有时代老、时空跨度大、烃源类型多等特点,绝大多数烃源处于高-过成熟演化阶段,存在多种烃源复合成烃转化过程,给油气成藏和油气源对比研究带来诸多困难。根据中国海相烃源的特点,按照烃源的可溶性将其划分为不溶、可溶和酸溶有机质3大类型。同时按照烃源的形成过程,将其分为原始烃源(岩)、再生烃源和化学烃源,海相原始烃源有机质有其独特的显微生物组合和赋存形式。通过仿真生烃模拟,揭示不同类型烃源的产烃率变化特征,特别是不同类型可溶有机质(古油藏、分散可溶有机质和沥青等)产率与原始状态密切相关。鉴于不同烃源的复杂性和演化的特殊性,从不同烃源的生物标记化合物特征、同位素组成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入手,有效揭示出次生烃源与烃源岩中干酪根的亲缘关系。利用元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稳定同位素以及稀有气体同位素有效组合从物质来源、关键时间和成藏过程进行示踪指标技术集成,发展了中国海相层系的油气形成与成藏的有机-无机示踪体系。  相似文献   

13.
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区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区古近-新近系地层水具有微咸水的特征,阳离子含量Na++K+>Ca2+>Mg2+,阴离子含量Cl->HCO3->SO42->CO32-,Cl-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总离子量。地层水矿化度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性,水型以高矿化度的NaHCO3型为主,在研究区广泛分布。根据地层水矿化度与化学成分的纵向变化,可以划分为正向型、反向型及多向型水化学剖面;反向型和多向型剖面反映地层纵向连通性好,利于油气运移。根据矿化度、离子含量、钠氯系数、脱硫系数等参数的纵向分布,将水化学动力带分为地层水交替流畅带、交替阻滞带和交替迟缓带3类。交替迟缓带一般位于流体封存箱之下,地层水矿化度相对较高,是油气富集的区域。据此,预测张东、张东东地区的古近系沙河街组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14.
不整合类型及其控油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地层学和现代油气成藏理论,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剖面形态以及界面两侧地震反射终端组合关系,提出了一种较为统一的不整合类型划分方案。 该方案将不整合划分为平行-褶皱型、平行-削截型、平行-平行型、超覆-褶皱型、超覆-削截型及超覆-平行型等 6 种类型。 其中,平行-褶皱型和平行-削截型不整合面之上有利于油气的运移,不整合面之下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平行-平行型不整合面上、下对油气运移有利,只有在断层与褶皱的配合下,才有利于油气的聚集;超覆褶皱型和超覆-削截型不整合面上、下对油气聚集最有利;超覆-平行型不整合面之上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不整合面之下有利于油气的运移。 该划分方案将不整合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较好地解决了不整合与油气运聚评价之间的有机联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于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有效烃源岩的重要性及其研究   总被引:53,自引:6,他引:47  
既有油气生成又有油气排出的岩层称为有效烃源岩,有机质特别富集的岩石称为优质烃源岩。过去对烃源岩仅强调生烃量,而忽略了排烃作用。但是现代成藏理论要求定量评价烃源岩的排烃作用和有机质富集层的分布规律,所以有效和优质烃源岩的研究正蓬勃开展起来。文章根据按期研究并结合文献调研,认为有效烃源岩形成于生物勃发与缺氧环境的叠加区域,它的识别既需要对实际剖面的地球化学测量,又需要对有机质含量和岩性不同的烃源岩进行模拟实验。有效烃源岩和优质烃源岩厚度不大、分布特殊,但是,它们对油气藏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东营凹陷发育了咸水湖相沙河街组四段上部烃源岩和半咸水深湖相的沙河街组三段下部烃源岩两套有效烃源岩。根据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储层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将油气藏的形成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期为早第三纪东营期末,凹陷中心的沙河街组四段上部烃源岩已进入生油门限并开始排烃,后由于喜山运动使全区遭受抬升和剥蚀,油气生成过程中断,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表明,此阶段的原油成熟度较低,油气生成数量有限;第二期为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沉积时期,伴随着凹陷的持续全面沉降和深埋,沙河街组三段下部和沙河街组四段上部烃源岩进一步成熟,生烃作用增强,原油的成熟度较高。两次成藏的原油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凹陷边缘油藏的原油主要来自沙河街组四段上部烃源岩,原油成熟度较低,是早期充注成藏的;生油凹陷中心油藏的原油主要来自沙河街组三段下部烃源岩,原油成熟度较高,为第二期充注成藏的;而过渡带(斜坡带)油藏的油气来源及成藏期比较复杂,总体特征是混源聚集、多期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17.
隐伏砂岩透镜体成藏动力学机制与基本模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隐伏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主要动力包括砂、泥岩接触面上的毛细管压力差、生烃泥岩与砂体之间的烃浓度差引起的扩散力和泥岩内干酪根生成油气产生的体积膨胀力等;聚集油气的阻力主要包括油气进入砂岩体后遇到的毛细管力和油气将水挤出砂岩体外遇到的阻力.聚集油气的动力大于阻力是形成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基本条件.砂岩透镜体成藏受砂体孔渗及围岩含油气饱和度等因素的制约.围岩生成的油气进入到砂岩透镜体内的临界地质条件是围岩中的含油气饱和度超过5%~10%;砂岩体聚集油气的临界地质条件是孔隙度超过10%或渗透率超过1×10-3~2×10-3μm2.地史过程中砂岩透镜体成藏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成藏条件准备阶段,此阶段油气没有大量生成,围岩微孔隙中强大的毛细管力是分散油滴运聚的阻力;第二阶段为油气运聚成藏阶段,此阶段油气已大量生成,围岩与砂体之间的毛细管力差是油气通过有机网络不断聚集成藏的主要动力;第三阶段为油气聚集后的保存阶段,此阶段油气已不再大量生成,围岩与砂体之间的毛细管力差不能克服油气聚集过程中的阻力.根据成藏动力学机制与控油气作用特点可以预测砂体的含油气性大小与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全球油气勘探热点趋向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全球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仍呈现储、产量稳定增长的上升发展态势,在海域深水区、深部层系、非常规等领域快速拓展,且取得很大进展,展现了世界油气资源发展的巨大潜力。中国未来十年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需更加重视和推进海相、深层、深水海域、非常规油气等领域的探索,加强理论和技术创新,为中国油气能源安全供给和准备更多中长期接替领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额济纳旗土壤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额济纳旗土壤油气化探试验剖面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表明,酸解烃化探指标具有高的烃类背景值和强的烃类异常显示,并具有甲烷碳同位素偏重、干燥系数大的特点。烃类指标在剖面上的丰度变化受石炭-二叠系分布及其构造的控制,在石炭-二叠系深埋区,酸解烃甲烷和重烃均具有较高的背景值,并且强异常段与石炭-二叠系局部构造高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表明土壤酸解烃异常应为与古生界烃源岩有关的油气赋存信息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在综合调研和收集了世界深部油气藏大量资料及对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勘探面临着三方面的重大挑战:①油气组成复杂,多期混合、来源不清,致使深部油气勘探方向难以确定;②富集油气的有效储层裂缝和溶蚀孔洞混杂,成因机制不清,导致勘探区带预测困难;③油气相态变异大,油气分布特征受深部高温压环境、低孔渗介质条件和多种运聚动力的影响,使得现有的成藏理论难以有效指导勘探目标的预测。因此认为,加速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勘探必须解决三个关键科学问题:①多期构造过程叠加与深部油气生成演化;②深部有效储层形成机制与发育模式;③深部油气复合成藏机制与油气富集规律。为此,建议采用油气成藏过程正演模拟和油气成藏过程反演剖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深部成藏条件-深部成藏机制-深部成藏规律”的技术主线,重点选择深部资源潜力最大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开展研究,期待形成和发展中国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复合成藏理论,研发深部油气分布预测配套技术,促进中国西部深部油气勘探和储量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