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外》2005,(9):F0003-F0003
据新华网报道,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已自主研制成功首台空间太阳望远镜,并计划于2008年射入太空。这台中国造“哈勃”望远镜近日通过了权威部门的验收。  相似文献   

2.
《卫星与网络》2012,(4):39-39
【新华网华盛顿4月6日电】(记者任海军)美国航天局目前决定,将“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斯皮策”红外探测太空望远镜以及欧航局“普朗克”探测器美国部分的任务期分别延长。  相似文献   

3.
常唯 《光机电信息》2000,17(5):28-30
新一代太空望远镜在结构、光学系统和元件展开中采用了许多前沿技术.将于2007年发射的下一代太空望远镜计划可视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后继,将为天文学家提供探索早期宇宙的极好窗口.对于现在及大爆炸之后不久的宇宙,天文学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现在仍旧无法观察到在中世纪时期——即1百万年和几十亿年之间,正当星球和星系形成的时期——宇宙的状态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4.
自从 40 0年前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空以来 ,为探索宇宙更深处 ,天文学家使用的望远镜越来越大。尽管在反射镜技术、望远镜结构及传感器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还是有一个重要因素制约地面天文望远镜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即大气中的固有湍流结构。无论望远镜的直径如何大 ,大气湍流都会将长曝光时间地基图像的分辨率限制到 1弧秒。部分因为这一明显障碍 ,天文学家已将新观测活动转移到太空中进行。这一方法显然很费钱 ,且孔径变小。如哈勃太空望远镜孔径仅 2 .4m,它发射时正在建造的地面望远镜要比它大 3~ 4倍。不过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角分辨率比大…  相似文献   

5.
N/A 《光机电信息》2009,26(3):53-53
据法新社报道,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3月7日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尔角(Cape Canaveral)发射携载开普勒(Kepler)太空望远镜的DeltaⅡ火箭升空。进行为期3年半、首度在银河系探索类地球行星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今日电子》2008,(6):79-79
荷兰的科学家日前称,他们最近利用欧洲航天局的太空望远镜观测到一颗具有磁性的星体,这颗神秘的磁星体一直在有节奏地发出X射线,非常类似于人们在通讯中使用的“莫尔斯电码”。天文学家哈托格借助INTEGRAL望远镜进行后续观察。他说:“当时我正使用INTEGRAL太空望远镜,在天体图上寻找一些新的高能X射线源。令我惊奇的是,在天体图的边缘可见一颗恒星,  相似文献   

7.
一个宽范围太空运载的测量应用系统需要很轻的反射望远镜,它覆盖的波长范围很宽,能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和温度梯度内运行得到接近衍射极限的图像质量,对于未来的太空硬设备特别是“LIGHTSAT”和“MICROSA”应用,所期望的这些特性变得更加重要。一种碳化硅(SiC)基底的望远镜产生极具吸收力的技术,它提供:(1)具有铍的质轻和刚度特性,(2)玻璃的光学性能,具有衍射极限的可见光分辨率。(3)低温下具有优  相似文献   

8.
《光机电信息》2009,26(9):43-44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对外公布了“哈勃”太空望远镜修复以后拍摄的第一批深空照片,这些也是“哈勃”迄今拍到的最清晰的宇宙照片。  相似文献   

9.
N/A 《光机电信息》2009,26(11):16-16
为了纪念伽利略首次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400周年,美国宇航局近日动用了三大天文望远镜联合对银河系中心区域进行拍摄;并将拍摄的照片整合为一张巨型的合成图。参与拍摄的三大望远镜分别是哈勃太空望远镜、斯必泽空间望远镜和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  相似文献   

10.
当最初制造宽场相机时,人们便认为相机的完整试验将要求一个能够真实体现出哈勃空间望远镜焦面特性的模拟系统。这一工作由加州理工学院承担。但这一模拟系统并没有完全满足实验的要求,因此当哈勃望远镜升空后,便开始了新的模拟系统的设计工作。而且在哈勃升空不久,又发现了望远镜的双曲主镜存在严重的偏心问题,它导致了光学系统较大的球差而损害了所发回的图片的质量。因此新的相机以及相应的模拟系统的重新设计更是十分必要的了。  相似文献   

11.
天文学家、宇航员约翰·格伦斯菲尔德参与了哈勃空间望远镜的最后改造——但无论是对格伦斯菲尔德,还是哈勃望远镜来说,他们的太空探索都远未终结。  相似文献   

12.
7月20日,超期服役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并确认了冥王星的第四颗卫星。第二天,阿特兰蒂斯号返回,航天飞机时代终结,同时哈勃的继任者韦伯太空望远镜的科研预算再次被缩减。  相似文献   

13.
独立专家组提前验收了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James Webb太空望远镜(JWST)所开发的全部10项新技术。在此之前,这些技术中的大部分从未应用于任何卫星或者太空望远镜,诸如轻型低温镜和波前传感与控制系统等。  相似文献   

14.
《电光系统》2009,(2):28-28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苏定强最近在上海表示,我国三大天文望远镜项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和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已分别进人试运行和研制阶段。  相似文献   

15.
还在设计的早期阶段,美国航天局的下一代太空望远镜就确定于2009年发射。为它设计的所有三个光学设计概念都基于同一实现方法:一个由坚硬组件组成、象花瓣一样展开的8 m主镜。尽管每个组件自身很轻(有肋条支撑的空心材料制作),但总有效负载将达到3000 kg,这将要求一枚昂贵的大型宇宙飞船(例如Atlas ⅡAS级火箭)运载。可用其他方法制作大型太空望远镜。设想中的8 m太空望远镜应该非常轻,发射费用低廉。这个想法使得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两位退休研究人员,Aden Meinel和Marjorie Meinel重新研究一个老方法充气薄膜镜,并有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这种反射镜由两层蒙在绷紧圆环上的薄膜组成。向这个封闭空间充气增压时,薄膜鼓起呈碗状。如果一层薄膜镀铝,另一层薄膜透明,就可以得到一个可聚焦的光学表面。不幸的是,这种依靠气压支撑的均匀厚度的薄膜形成的镜面形状是椭球形,这将产生几百个波数的椭球畸变,最终使望远镜无法使用。 为尝试解决这个问题,Meinel小组发展了一种理论,用来描述这种在压力下薄膜厚度放射状变化导致的形变。此概念由喷气推进实验室的James Breckinridge提出。他们通过精确的计算,发现如果薄膜厚度按照曲率半径的平方变化而改变,充气薄膜将有抛物面形状。Meinel小组在光学元件的设计上已经合作多年,在来到喷气推进实验室以前,他们都在亚利桑那大学光学科学中心工作,Aden Meinel是中心的首任主任。 薄膜镜可以是两种面型中的一个:平面或不充气时预先将形状做成的抛物面。尽管在这两种情况下,充气都使面型变成抛物型,但是预成型薄膜镜可能难以制作,而平面镜将比较容易制作(见图)。制作预成型抛物面的优点在于,充满流体的容器在重力的影响下制成时,流动的表面将是抛物面状。制作薄膜自身的技术思想与此相同,其本质都是模子。例如,一个1 m直径的模子在2.9770 s/转的旋转速度下铸成。将转速改变到2.9807 s/转,就可以铸造镜子自身。最后可以得到一个f/1.1的抛物面型薄膜;如果它的中心厚度制成0.100 mm,最后产品的边缘厚度为0.143 mm。充气后,薄膜将保持抛物面型。 研究人员已检验一个几乎完全充气的太空望远镜的外形。圆筒状膨胀环在碳纤维结构的帮助下拉紧主镜,并决定辅镜的位置。厚度按放射状分布的薄膜镜可以产生精度误差在10~100波数范围内的波前。利用附加的波前修正器,包括这样一个镜子的光学通带望远镜可以工作在0.5~1.2 μm的区域,最终精度可达0.1波数(均方误差),至少可在部分区域达到这个精度。研究人员指出要达到最后的目标还有许多障碍要克服。薄膜镜第一个表面的光学表面并不接触模具,这将降低表面的光学质量;薄膜镜将不得不折叠成紧密的包以运输到太空中;还没有好的二维扩展技术。在压力作用下,镜子将展开,这可能会破坏包层。膨胀支撑环和镜子支撑点的设计并不太好。但是这种大型太空望远镜低廉的发射成本将促使科学家研究这些问题,即使成果可能来不及用于下一代太空望远镜。 (以上由冷雨欣供稿)  相似文献   

16.
盘点哈勃望远镜12项重大太空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机电信息》2009,26(5):42-44
据国外媒体报道,自美国宇航局哈勃太空望远镜于199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以来.现已迎来它的19周岁生日。在过去19年里.该望远镜完成了88万多次宇宙观测.对2.9万个宇宙天体拍摄了57万多张照片。  相似文献   

17.
《光机电信息》2009,26(4):49-49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苏定强最近在上海表示.我国三大天文望远镜项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和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已分别进入试运行和研制阶段。  相似文献   

18.
《光机电信息》2004,(11):32
太空中的小行星、彗星等小天体“亲吻”地球的可能性的确存在。俄罗斯专家最近根据理论计算指出,高强度激光可将小天体推离与地球相撞的轨道,或者将其摧毁。俄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的专家伊瓦什金发表文章指出,可以将对付危险小天体的激光器安装在绕地球运行的空间站上或未来的月球基地内,同时应为激光器配备用于观察小天体的望远镜和为这些设备供电的电站。  相似文献   

19.
《光机电信息》2006,(10):70-71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投资60亿元用于12项大科学工程的建设,并将在贵州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它将使我国的天文观测能力延伸到宇宙边缘,寻找第1代诞生的天体。  相似文献   

20.
《卫星与网络》2011,(12):29-29
新华网华盛顿5月19日电,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宇航员19日完成了升空以来的首要任务——将名为“阿尔法磁谱仪2”的太空粒子探测器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今后,该磁谱仪将伴随国际空间站的有生之年,持续观测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阿尔法磁谱仪2”重约6.7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