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稀油油藏注蒸汽热采提高开采效果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探讨了3类稀油油藏注蒸汽热采的经济和技术可行性。对于含蜡低渗透油藏,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了注蒸汽提高开采效果的可行性,在大庆油田外围朝阳沟低渗透油藏2口生产井进行的蒸汽吞吐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蒸汽吞吐是有效的增产措施;对于吉林油田扶余水驱稀油油藏,用油藏工程方法研究其转蒸汽驱的可行性,对1个井组的开发指标和经济效益预测结果表明,水驱稀油油藏转蒸汽驱可提高采收率20%以上;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藏转蒸汽驱的可行性进行了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蒸汽驱与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不同机理,初步研究表明,这类油藏转蒸汽驱后可提高采收率10%以上。图1表4参10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水驱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水驱开发过程中原油性质的变化情况以及引起原油性质变化的主要原因。论述了蒸汽驱提高采收率的开采机理、水驱转蒸汽驱时机及注汽参数对开采效果的影响,阐明了稠油油藏水驱后期转蒸汽驱开采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3.
注水开发稠油油藏转蒸汽驱提高采收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远明 《河南石油》2000,14(5):22-24
分析了水驱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水驱开发过程中原油性质的变化情况以及引起原油性质变化的主要原因。论述了蒸汽驱提高采收率的开采机理,水驱转蒸汽驱时机及注汽参数对开采效果的影响,阐明了稠油油藏水驱后期转蒸汽驱开采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4.
水驱油藏转蒸汽驱提高采收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外水驱油藏开发有关资料的广泛、深入调研,总结了水驱油藏的开发特点、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和原油性质变化的特征;阐述了“水驱+蒸汽驱”的采油机理。根据典型数模结果,水驱油藏应尽早转入蒸汽驱,并提出了适于蒸汽驱的油藏条件及选择的注汽方式。转蒸汽驱的水驱油藏,油井含水率最好低于90%,油层厚度应大于6.1m,孔隙度大于30%,渗透率在0.2μm2以上,剩余油饱和度大于40%。在注入热量和注汽时间相同情况下,先注高干度蒸汽可提高开发速度和经济效益。所得结论对我国油田开发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欣  贾娜  周百鸣 《特种油气藏》2011,18(6):76-79,127
针对大庆朝阳沟低渗透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采能力差等问题,应用室内实验、油藏工程分析及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低渗透油藏蒸汽驱提高采收率机理、不同注入介质的注采能力、裂缝系统对蒸汽驱波及效果的影响,以及适合该低渗透裂缝性油藏蒸汽驱的最优井网、井距及蒸汽驱注采参数.研究表明,与稠油蒸汽驱不同,低渗透油藏蒸汽驱过程中,注入蒸汽是一种近临界状态的高温、高压、高热焓、低比容、低干度的蒸汽,注入蒸汽显著降低了原油黏度、改变了岩石的润湿性、提高了原油蒸馏率、降低了启动压力梯度,大幅度提高了开发效果.目前该油田已开展了3个井组的注蒸汽矿场试验,开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对蒸汽驱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方法利用数值模拟法,研究了影响蒸汽驱的主要油藏参数和操作参数,并阐明了蒸汽吞吐与蒸汽驱及蒸汽驱与水驱、聚合物驱的相互关系。目的为了选择合理的开发方式,保证蒸汽驱有效的运作,提高原油采收率。结果影响蒸汽驱开发效果的油藏参数是油层净厚度、原油粘度、含油饱和度、油层非均质性、净总厚度比及油藏埋深;对于适合蒸汽驱的油藏而言,只有在注汽速度床注比、蒸汽干度均高于其临界值时,才能取得好的开发效果;地层原油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油藏的开发方式,只有当地层原油粘度大于30mPa·s时,蒸汽驱才能比水驱更经济有效。结论在注蒸汽前,应对油藏条件做出充分评估,同时满足蒸汽驱操作参数,通过不同的开发方式评价选取最佳的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7.
桥口油田位于东濮凹陷的中部,属典型的非均质油藏,由于油藏平面及纵向上非均质严重,低渗层水驱动用难度大,油田因高速开发过早进入中高含水期,开发水平变差,水驱采收率偏低。针对油田非均质严重,水驱采收率偏低的开发现状,研究应用了适合油田特点提高采收率技术,平面上利用大位移定向井技术,部署调整井,降低油藏平面非均质性;纵向采取以堵水、储层压裂改造为主的产液结构调整及以分注、增注注水结构调整相结合,降低油藏纵向非均质性,实现层间转移。通过实施,使油藏平面、层间矛盾逐步缓解,油田采收率得到提高,为同类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开发经济技术界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因其原油粘度高,不适合转化学驱,但转热采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以孤岛油田孤六区东3-34井区为例,运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转热采后的效果,论证了转注蒸汽热采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水驱后转热采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研究了转热采时机、油层有效厚度及原油粘度与转热采提高采收率的关系,结合经济评价,建立了水驱转蒸汽吞吐和蒸汽驱的开发经济技术界限公式.研究表明,低效水驱稠油油藏通过转热采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符合条件的油藏应及早转热采,仅转蒸汽吞吐就可提高采收率10%左右,转蒸汽驱后还能提高采收率10%以上,转热采可以作为水驱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接替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高渗复杂断块油田提高水驱采收率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高渗复杂断块油藏在中国陆上已开发油田中占有较大比例,目前开发水平不一,Ⅲ类开发水平油藏的比例较高,提高水驱采收率潜力较大。从开发初期调整完整注采井网、扩边增储、剩余汪研究有配套挖潜技术等方面,对中高渗复杂断块油田不同开发阶段提高水驱采收率做法和效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针对剩余油分布形式及提高采收率潜力的分布,从地震技术、油表细描述技术、水平井钻井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中高渗复杂断块油田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的主导措施。  相似文献   

10.
高含水油藏转注蒸汽三维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吉林扶余油田某水驱区块在注水中后期地层可能存在次生水体和高渗通道的情况,利用三维高压比例模型,进行了水驱后转蒸汽驱物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水驱正韵律油藏的下部存在着因高含水饱和度导致的高水相渗透率通道。在转注蒸汽后,蒸汽首先沿着该通道进入油层。随着累积注汽量增大,蒸汽逐渐向油层中上部波及,最终可以实现油层纵向上的均匀波及。这不仅可以在水驱基础上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还能有效降低综合含水率。同时,为研究单一薄层油藏采用水平井蒸汽驱的可行性进行的不同井网蒸汽驱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薄层蒸汽驱,水平井注汽井的开采效果要优于垂直注汽井,但也存在水平段吸汽不均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疏松砂岩稠油油藏水驱后期转蒸汽吞吐及其防砂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文河  陈辉 《特种油气藏》2000,7(2):34-35,38
方法 利用蒸汽吞吐开采技术及配套的防砂措施,开发水驱后的疏松砂岩稠油油藏。目的 探索疏松砂岩稠油油藏水驱开发后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途径。结果 在采取相应防砂措施基础上,将高温高压蒸汽注入油层后,使原油粘度下降,原油在地层中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油井采出液中含水下降,油量上升,油层动用程度得到改善。结论 蒸汽吞吐开采与相应的防砂措施结合是提高疏松砂岩笛油油藏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克拉玛依油田九区蒸汽吞吐后开采方式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克拉玛依九区稠油油藏具有整装、构造简单、开发时间长、经历蒸汽吞吐、蒸汽驱等多个开发过程。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开发历史进行精细数值模拟,在对储量动用状况、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修正后的预测模型进行多井组、多种开发方式、多注采参数优化调整及预测,确定了研究区在蒸汽驱阶段合理的间歇汽驱周期、注汽速度及调整时机等。研究表明,在蒸汽吞吐之后采用间歇汽驱、变速汽驱、热水驱相组合的开发方式的开发指标优于其它方案。开发方式在现场是可行的,优化研究方法可供同类油田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方法 在实际动、静态资料及效果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计算结果 ,对洼 38块剩余油分布及吞吐最终采收率进行预测 ,提出了下一步调整挖潜的方向。目的 在蒸汽驱开发尚未取得工业化应用之前 ,提高蒸汽吞吐阶段采收率。结果 通过沙三段油层纵向调剖 ,东三段油层完善井网 ,充分动用纵向上与平面上油层 ,周期产油量可提高 70 0~2 6 0 0t。从数模结果看 :实施深化挖潜措施后 ,吞吐阶段最终采收率可达 2 8 8%。结论 通过对洼 38块剩余油分布及后备储量的认识 ,在蒸汽驱开发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 ,充分动用纵向上、平面上和剩余储量丰度高的油层 ,可取得较可观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4.
根据乐安油田草南评价Ⅰ区蒸汽驱注采连通慢、汽驱未见效期长、蒸汽驱受效较为缓和、井组问汽驱效果差异大及蒸汽驱驱替方式以热水驱为主等开采特征,提出了改善蒸汽驱开发效果的措施:汽驱初期加大整个评价Ⅰ区的提液力度,使采注比趋于合理;在优先保证汽驱注汽量的情况下,强化汽驱井组的吞吐引效;调整采油井工作参数。暂关高含水井,提高热能利用率;加强动态监测工作,为综合调整提供依据。采取这些措施后.整个区块的注采关系趋于合理,改善了注采井间的矛盾,使评价I区汽驱的日产油水平由低谷期的79t/d上升到217t/d,汽驱效果得到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5.
超稠油油藏蒸汽驱动态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蒸汽驱是超稠油开发中最为有效且成熟的方法之一,目前对于蒸汽驱的驱替机理以及技术工艺等研究已相对完善。但对数学模型的研究还不够,对于蒸汽驱动态预测模型的研究还相对滞后。在蒸汽腔演化理论和地层热损率计算研究的基础上,将汽驱过程中的整个油藏分为蒸汽区、过渡区和原油区,运用能量转换和守恒原理,推导蒸汽驱过程中各区域内物理参数表达式,建立汽驱注采模型。同时,针对井网形式和转驱前蒸汽吞吐的影响,推导得到五点井网汽驱动态预测模型。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编程求解,并应用新疆重32井区实际数据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应用该模型可以对蒸汽腔前缘和油水过渡前缘位置进行准确预测,同时可以对产油产水情况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6.
蒸汽驱开发存在窜流现象,严重影响开发效果,而热力泡沫复合驱可有效改善蒸汽驱开发效果,渤海部分稠油油藏经过多轮吞吐后已具备转驱条件。以M油田为例,通过二维可视化实验,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热力泡沫改善蒸汽驱开发效果的机理,并进行泡沫封堵性能影响因素分析,确定热力泡沫复合驱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地质油藏条件下,热力泡沫具有一定的封堵能力,而在高温注入条件下,增加泡沫的耐温性能对热力泡沫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意义重大。与单一蒸汽驱相比,热力泡沫复合驱可提高驱油效率约30.0%。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辽河油区转驱最早的曙1-7-5块5a多的开发实践,对块状边底水油藏蒸汽驱阶段的动态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蒸汽驱开发的生产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压力和温度的变化特征,并提出了测算蒸汽驱油藏原油采收率的注采特征曲线法和水驱特征曲线法,同时提出了确定蒸汽驱油藏最大油汽比和最佳注汽速度的统计方法。这些方法和动态变化规律,对今后我国稠油的大规模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齐40块稠油油藏聚合物驱可行性室内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别用人造岩心和人造均质平面模型,在实际油层条件下研究了辽河油田齐40稠油油藏实施水驱及聚合物驱的室内驱油效率及驱替特征。在驱油实验中用核磁共振成象技术研究了稠油油藏水驱和聚合物驱的驱油机理。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稠油油藏在蒸汽吞吐后实施聚合物驱是可行的;聚合物驱主要通过扩大波及范围和增加坟差来提高驱油效率,聚合物驱后仍有大量的残余油滞留在孔隙介质中。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辽河油田齐40块蒸汽驱开发面临的含水率高、热利用率有待提高等问题,运用油藏工程分析与数值模拟,提出了蒸汽驱全生命周期的评价方法,并得到了蒸汽驱各阶段注采参数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稠油黏度与温度的关系特征,将目前的蒸汽驱“三场”修正为“四场”,可以更加直观地评价蒸汽驱的开发效果;基于蒸汽驱过程中的不同机理,将目前蒸汽驱的“3个阶段”划分为“4个阶段”,能够更准确地评价蒸汽驱的全过程。结合黏度场特征及热利用情况,对蒸汽驱各阶段的注采参数进行设计:热连通建立温度场阶段和蒸汽驱替阶段的最优注汽强度分别为200 m3/(d·m·km2)和150 m3/(d·m·km2);蒸汽较明显突破调整注采参数阶段的最优注汽强度为120 m3/(d·m·km2),干度控制在0.2左右,有利于阶段的开发效果。蒸汽驱全面汽窜后,通过分析蒸汽-热水交替注入和间歇汽驱的开发机理,对比二者与继续蒸汽驱开发效果,认为蒸汽-热水交替注入和间歇汽驱是全面汽窜后较好的接替方式。研究成果对辽河油田齐40块的蒸汽驱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类似的稠油油田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