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液体喷丸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立海  来庆秀 《汽轮机技术》2004,46(2):158-158,160
介绍了液体喷丸技术中参数的选择及在汽轮机零件表面强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提高水力机械抗磨蚀性能的喷丸工艺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流体机械磨蚀特点,对喷丸工艺引起的残余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运用有限单元法对弹丸撞击后钢板材料表面应力分布进行了数值计算。讨论了弹丸直径、喷射速度与残余应力的关系,选择几组典型参数比较,分析不同情况下喷丸对局部变形的影响,进而探讨了水力机械防磨蚀的喷丸强化工艺参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喷丸强化效果和质量的表征指标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表征喷丸强化效果和质量的指标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为喷丸机设计要求和喷丸强化工艺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用硬度法检测奥氏体钢管内壁喷丸效果的试验研究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于透射电子显微镜和选区电子衍射分析了喷丸变形层的组织组成。以ASTM A213MS30432钢管为例探讨了用硬度法检测奥氏体钢管内壁喷丸效果的可行性。利用硬度计、光学显微镜和能谱仪等设备,分析了喷丸层的硬度、磁性相含量和氧化膜中Cr相对含量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对硬度检测参数进行了选择和确定。  相似文献   

5.
蒋顺龙 《柴油机》2001,(2):49-50
通过表面喷丸工艺试验,确定了工艺参数;此强化工艺成功地应用于气门加工中,改善了表面质量,提高了气门疲劳强度。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喷丸强化的机理,包括应力强化和组织强化。指出:用ALMEN试片测试喷丸强度存在不合理性,提出可采用有限元方法,针对弹丸速度和弹丸直径这两个关键参数,对具体的材料和具体的受力状态确定喷丸的工艺参数;并分析了喷丸工艺参数与残余应力场之间的关系。特别说明:在强化过程中由于组织强化,导致材料的屈服强度不断提高,在进行有限元残余应力计算时,应不断对屈服强度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7.
王维东  徐彦  沈翔  董云庆 《柴油机》2023,45(2):59-62
为提高柴油机连杆的疲劳强度,采用喷丸强化工艺对其内孔进行处理。在保证喷丸强度、覆盖率、粗糙度等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工艺参数,对经喷丸强化工艺处理的区域进行参与应力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连杆大小端内孔表面为残余压应力,且残余压应力层较深,可为后续进行实机验证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曲轴过渡圆角为应力集中处,在制造工艺过程中其表面会产生残余拉应力,对疲劳强度极为不利。根据材料裂纹的微观机理,对曲轴过渡圆角表面裂纹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喷丸工艺对圆角进行强化。试验验证表明:喷丸强化能够使圆角表面形成残余压应力,提高曲轴的疲劳强度。并指出:目前喷丸工艺参数通过经验得到,须进一步研究更适合的喷丸强度,以及喷丸所形成的表面残余压应力和深度对曲轴疲劳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利用喷丸技术来提高喷油泵关键零件表面强化效果的试验案例,通过对喷丸强化设备、喷丸材料、喷丸工艺参数的优化选用,加之喷丸后的光饰处理,使得零件的表面压应力和压应力层深度得到有效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和可靠性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0.
Yusuke 《东方锅炉》2007,(4):31-36
随着火电锅炉蒸汽温度增加,过热器(SH)和再热器(RH)的大部分均采用奥氏体不锈钢,特别是18-8不锈钢。经几年服役后,在管内表面形成的氧化膜将会非常厚并引发氧化膜剥落问题。众所周知,喷丸18-8不锈钢管有足够抗蒸汽氧化能力。因此,许多电厂在锅炉SH和RH上使用了喷丸钢管。对长期用于锅炉SH和RH上的钢管,研究了喷丸对其抗蒸汽氧化能力的影响。在538/566℃服役10年、593/593℃服役6年后,喷丸管子的氧化膜厚度非常薄。经750℃的蒸汽抗氧化性试验证实,喷丸效果是极其明显。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与计算了喷丸对汽轮机红套转子在应力腐蚀环境下失效概率的影响.采用ABAQUS软件计算了汽轮机红套转子结构的应力场和温度场,进而针对进口第1级轮盘叶根槽处应力状况,通过建立腐蚀失效概率模型,计算了叶根槽处的失效概率,对比分析了在有和无喷丸作用情况下失效概率随时间发展的趋势,从而获得喷丸对红套转子腐蚀失效概率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无喷丸的情况,有喷丸情况下的转子失效概率最大下降15%,喷丸对降低红套转子的应力腐蚀失效概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喷丸强化提高连杆表面质量和疲劳寿命。经喷丸处理,其试片弧高度迟到0.7mm时,疲劳极限提高了19%,达到440MPa,连杆实物疲劳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喷丸复盖率影响强化效果,文中还叙述了喷丸强化层应力分布的X射线应力测定工作。  相似文献   

13.
通过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分析了Super304H和TP347H喷丸钢管高温抗氧化试样氧化膜的形貌及氧化膜中Cr元素的相对含量,研究了喷丸对提高奥氏体不锈钢管内壁抗氧化性能的有效性,同时定性地分析了喷丸硬化程度与抗氧化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喷丸有效地提高了奥氏体耐热钢管内壁的抗氧化性能,且相对于粗晶粒钢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一、概述喷丸强化是借助金属弹丸或玻璃弹丸以很高速度撞击金属表面,使金属零件表面产生残余压缩应力和形成细化亚晶粒的冷作硬化层,从而提高零件疲劳强度或抗应力腐蚀能力的一种冷加工方法。该工艺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就开始采用了,三十年代首先在美国弹簧工业生产上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喷丸强化工艺引入航空工业。从四十年代起,随着各种“喷丸规范”“喷丸手册”等相继问世,它已成为机械加工中不可缺少的工艺之一。五十年代末,美国发展了新型的玻璃丸介质,使其在  相似文献   

15.
<正> 使用机械手喷丸清理气缸体、气缸头以及各种其他铸件的系统正在加速发展。配有机械手的喷丸清理机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吊钩或吊笼式喷丸清理机。 这种变化的原因显而易见。用吊钩悬挂气缸体和有空腔或内部通道的铸件,其喷丸清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铁丸会堵塞这些空腔,这就需要进一步的清理。其次,要确保铸件的每一个部分都能置于喷丸流之下而得到均匀清理,通常的做法是将铸件从吊钩上取下,翻转后再挂上去,在一个循环中,这一动作至少要做一次,有时甚至要做好几次。这样,工件离开喷丸机时就不可避免地带走相当数量的铁丸。  相似文献   

16.
奥氏体钢管内壁喷丸层特性及其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于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分析手段,研究了Super304H和TP347H钢管内壁喷丸层的特性,阐明了奥氏体钢管内壁喷丸层的组织组成、形貌特征和微结构.通过空气氧化试验,探讨了喷丸对奥氏体钢管内壁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喷丸层组织由奥氏体和马氏体组成,喷丸可以提高奥氏体钢管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喷丸强化处理的方法对核电汽轮机低压叶片进行了表面处理,研究了喷丸强化处理对叶片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喷丸强化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叶片表面的残余压应力并使残余压应力分布较均匀且不会在叶片表面形成微裂纹等有害缺陷。  相似文献   

18.
塑料喷丸是一种去除金属表面油漆,灰尘及(或)防咬合材料而不损伤金属表面的机械清洗方法,适用于像螺栓,螺 类需要重复使用的零部件的表面清洗。汽轮机转子汽缸双头螺栓把紧时常使用诸如二硫化钼这类的防咬合材料,当更换新的防咬合材料时清除掉这些材料是必要的。原电工程服务及建设公司,森川工业公司开发出了清洗汽轮机低压缸以头螺栓的塑料喷丸装置,本文概述了这一装置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TP347HFG内壁喷丸处理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抗氧化性能,为研究后续热处理对钢管内壁喷丸层的影响,借助扫描电镜、能谱仪等设备对经历不同热处理工艺后的TP347HFG内壁喷丸层的硬度变化、组织形态以及Cr元素的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760℃×2 h热处理之后,喷丸层滑移带的形态已经完全消失。受温度和内壁晶体缺陷数量的影响,在距内壁30μm的位置以内,热处理后试样的Cr含量均高于未经热处理的原材料中相同位置的Cr含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阐述了不锈钢管内壁进行喷丸强化处理必要性,然后就公司引进开发了两条不锈钢管内壁喷丸强化处理生产线设备的工艺规范、质量要求、设备选型、设备组成、工作流程及控制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