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柴油机尾气处理装置(DPF)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使用的柴油含硫量高,易造成贵金属催化剂失效.针对这一问题,设计开发了两种适用于高含硫柴油的尾气净化装置(DPF),它们分别使用碳化硅纤维无纺布和金属丝网材料作为过滤载体.台架试验和装车运行试验表明,这两种DPF具有良好的性能,碳烟捕集率高,再生方便,对于降低城市公交车的碳烟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柴油机主要排放污染物之一的碳烟颗粒(PM)进行了研究.介绍了我国柴油机的特点以及使用的现状.就我国高含硫柴油,采用碳化硅纤维无纺布材料制成的微粒捕集器DPF,使用LPG作为加热源,进行强制再生加热器的设计.为DPF反吹再生加热器的设计使用提供了一种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压共轨柴油机试验研究了不同转速及燃料种类下带催化剂涂层的微粒捕集器(DPF)安装前后的微粒粒度分布特征,分析了PDF对于不同粒径超细微粒捕集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燃用石化柴油和生物柴油(BTL)时,DPF安装前后微粒数量浓度分布曲线均呈双峰结构;DPF对微粒的捕集效率与发动机的转速及粒度分布特征相关,其对核态及超细微粒的捕集效果较好;中、小负荷工况下,DPF对超细微粒的捕集效率均达75%以上,随转速、负荷增加,对不同模态微粒的捕集效率降低,同时高捕集效率所对应的微粒粒径减小;与石化柴油相比,发动机燃用BTL时排气微粒中核态微粒所占比例较大,DPF具有较高的微粒捕集效率,尤其在大负荷工况下捕集效率明显高于石化柴油。  相似文献   

4.
在车用0#柴油中添入铁基燃油添加剂(FBC),在一台配置无涂敷碳化硅微粒捕集器(DPF)的CA6DL2-35E3高压共轨重型柴油机上对其排放微粒进行捕集加载与再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ESC-13工况测试循环下,采用低含硫量的欧Ⅳ0#柴油可实现DPF微粒捕集效率达90%.再生过程DPF中轴线出口位置具有最高燃烧温度,为...  相似文献   

5.
在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的再生过程中,要保证DPF内压降损失、温度峰值及温度梯度不超过安全阈值.基于AVL FIRE软件建立DPF三维仿真模型,模型验证后对再生过程中DPF内部的轴向和径向碳烟沉积量变化和温度分布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DPF入口温度、排气氧含量和初始碳烟量对再生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轴向越靠近后端剩余微粒沉积量越少,径向越靠近边缘剩余微粒沉积量越多;再生时,越靠近轴向后端壁面温度越高,越靠近径向边缘壁面温度越低;对DPF壁面温度峰值和剩余微粒沉积量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入口温度,对压降损失峰值影响最大的是初始碳烟量.  相似文献   

6.
基于电晕放电理论与柴油车尾气微粒自身特殊性质,设计基于电晕放电的线管式柴油车微粒捕集器(DPF,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首先建立线管式DPF捕集效率数值计算模型;然后分别对不同结构及不同尾气温度条件下的捕集效率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DPF的捕集效率随管道个数增加而增强,随尾气温度的升高而增强,随PM粒径的增大而增强.该DPF可有效捕集柴油汽车尾气中的碳烟粒子(PM),满足流通式颗粒捕集器的技术要求,对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高压共轨柴油机上分别燃用纯柴油和两种生物柴油-乙醇-柴油(简称BED)混合燃料B10E5和B15E5,进行了不同海拔高度下的性能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对喷油系统作任何调整的情况下,燃用BED混合燃料后,柴油机外特性转矩有所下降,经济性有所改善.在中低负荷下,BED燃料的碳烟排放与纯柴油差别不大,随着负荷的增加,两种BED混合燃料的碳烟排放低于纯柴油,并随生物柴油比例的增加逐渐降低.随着大气压力的升高,两种BED混合燃料的外特性转矩增大,B10E5的当量燃油消耗率降低;B15E5的当量燃油消耗率在中小负荷下随大气压力的升高而增加,大负荷下随大气压力的升高而降低.两种BED燃料的碳烟排放在中小负荷下随着大气压力的升高变化不大,大负荷下随着大气压力的升高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灰分分布对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压降影响的评价函数,分析了孔道壁面厚度、孔道直径、灰分量、碳烟量以及孔道壁面、灰分滤饼层、碳烟滤饼层渗透率等变量不同时,灰分分布对DPF压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灰分滤饼层渗透率相对于孔道壁面、碳烟滤饼层渗透率的大小决定了DPF压降随灰分分布变化的趋势;当孔道壁面与灰分滤饼层的渗透率比值A=0.1、孔道壁面与碳烟滤饼层的渗透率比值S=2时,灰分分布于进口孔道壁面DPF压降小;当A=10、S=2时,灰分分布于进口孔道末端DPF压降小;孔道壁面厚度、孔道直径、灰分量、碳烟量能够改变灰分分布对DPF压降影响的程度;评价函数能够有效评价灰分分布对DPF压降的影响,也为不同情况下应用不同的DPF再生方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一台非道路共轨柴油机上增设一套甲醇喷射系统,实现了甲醇/柴油双燃料燃烧模式,在非道路国Ⅳ排放法规稳态八工况(NRSC)测试条件下,利用尾气分析仪和FTIR对比研究了纯柴油模式和双燃料模式的排放特性,并系统分析了DOC+DPF+SCR后处理系统对双燃料发动机尾气排放的转化效率。试验结果表明:甲醇/柴油双燃料燃烧模式的NOx和Soot排放明显低于纯柴油模式,而CO、HC、甲醇和甲醛排放却高于纯柴油模式;经过后处理系统后,对CO和HC排放的转化效率高于99%,同时NOx和Soot的平均降幅分别为84%和90%,而双燃料模式的甲醇和甲醛排放能够被高效氧化,平均净化效率在90%以上。NRSC测试结果表明双燃料发动机加装DOC+DPF+SCR后CO、HC、NOx和PM比排放指标均低于非道路国Ⅳ和欧Ⅴ排放法规限值。  相似文献   

10.
使用柴油醇对增压中冷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在不改变现有增压中冷柴油机结构的条件下,研究了两种柴油醇(E10和E15)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压中冷柴油机使用柴油醇,发动机的动力性有所降低,燃油消耗率有所增加,而能量消耗率在小负荷时有所增加,在中高负荷时与使用柴油相当。排放性能表明:CO和碳烟排放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HC排放量在小负荷时明显增加,NOx排放量在低转速的中高负荷时有所增加,在高转速时变化不大。十三工况试验表明,多种比排放量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小负荷分担率增加。本研究为下一步试验,尤其是小负荷的改善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缸内次后喷主动再生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台架试验研究了缸内次后喷(LPI)对柴油机动力性、燃油经济性以及排放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工况、不同后喷油量下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OC)的升温特性,提出了采用缸内次后喷和DOC提高排气温度进行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主动再生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中低负荷工况(40%和50%负荷率)通过缸内次后喷能够显著提高发动机排气中的HC排放,促进其在辅助升温装置DOC内的氧化发热,提高DPF入口排气温度,满足DPF主动再生对高温的需求。研究结果对于优化DOC与DPF的匹配有一定参考价值,为DPF再生方法及其控制策略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用传统球模型计算三维晶粒尺寸所导致的系统误差、分组误差和随机误差,提出了多面体模型和基小二乘法原理的分布参数拟合法(DPF法),根据测量的一维或二维数据计算三维晶粒尺寸分布。实验结果表明,DPP法基本上消除了系统误差以及人为因素对计算结果的干扰,并有效地降低了测量随机误差的影响,可在不降低精度的前提下减少测量数据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13.
A review of funda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diesel PM oxidation behavio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esel particulate matter (DPF) is usually employed to meet the stringent regulations on particulate matter (PM) emissions for diesel engine. To resolve the DPF regeneration problem,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PM oxidation behaviors must be understood. Large amounts of factors related to PM oxidation activity have been investigated, however, some relations are still ambiguou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factors related to PM oxidation activity that the factors are divided into the engine-correlated and engine-uncorrelated factors. The methods with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o test the oxidation behaviors are introduced. The microstructure and ingredient being funda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PM oxidation behaviors are as the principle line to correlate PM oxidation behaviors and engine-correlated factors. The relations of engine-correlated factors with oxidation behaviors are obtained though advanced technologies that are mutual complementation. The engine-uncorrelated factors are also reviewed that these factors are vital to oxidation activity changes. Multiple-factor analysis rather than single-factor analysis should be developed to make the oxidation behaviors of diesel PM more clear.  相似文献   

14.
芴与炔丙基溴在NaOH/PhCH2N Me3C l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85%的二炔丙基芴(DPF).在10-4Pa真空中的ITO玻璃基板上沉积DPF制成EL器件.测得DPF特有的紫外可见吸收波段为337nm和354nm,其在432nm的蓝色光致发光(PL)光谱对应的光子能量是2.87eV.二炔丙基芴电致发光(EL)器件具有典型的矫正二极管性能,蓝色的电致发光光波以及12V的开启电压.由光谱扫描色度计PR-705测得色度值为(0.16,0.17),意味着器件发深蓝光.通过微分扫描热量计和热解重量分析仪研究DPF的热反应性能,其熔点和反应温度分别为117℃和247℃.  相似文献   

15.
基于GT-Power软件对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DPF)再生性能进行仿真,分析不同流量、不同微粒担载量条件下DPF的再生性能,重点关注其过滤压降、载体温度、温度梯度和再生效率。结果表明:DPF的压降随着流量与微粒担载量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增加的趋势;再生过程中最高温度和最大的温度梯度都出现在载体末端;随着流量的增加,最高温度、最大温度梯度和再生效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随着担载量的增加,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度梯度逐渐增加,而在较大担载量时增加逐渐趋于平坦,再生效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研究简易工况加载减速法判别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Selective?Catalyst?Reduction,?SCR)、废气再循环(Exhaust?Gas Recirculation,?EGR)、颗粒捕集器(Diesel?Particulate?Filter,?DPF)、氧化催化器(Diesel?Oxidation?Cat...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柴油机尾气微粒的分形特性,基于分形理论建立了纤维材料对尾气微粒的过滤效率数学模型,并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应用该模型分析了纤维材料作为微粒捕集器过滤材料时的过滤机理、过滤效率和压降特性,研究了微粒分维数对过滤效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柴油机尾气微粒的主要捕集机理为扩散和直接拦截,惯性机理的作用很小。纤维过滤材料对粒径为200~400nm的尾气微粒的捕集效率最低,为了提高这一尺寸范围微粒的过滤效率,应降低过滤流速、提高过滤温度以提高扩散机理的作用,并且减小过滤材料纤维直径、提高填充密度以提高直接拦截机理的作用。综合考虑材料捕集效率和压降,应尽量减小填充密度以降低压降,缩小材料纤维直径以提高捕集效率。  相似文献   

18.
2013年是重庆实行高考英语自主命题的第十年,在题型方面做了较大改动,其命题质量值得关注。本文对2013年高考英语重庆卷各题型的命题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试卷的内容效度较高,呈现以下特点:考点广泛,覆盖合理,注重基础,突出重点,既考查了语言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语言运用能力。分析过程中也发现一些考点分布和试题设计存在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尝试为高考英语试题命制和高中英语教学提供一些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