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氟硅生胶的合成及交联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1,3,5-三甲基三氟丙基环三硅氧烷的阴离子本体开环缩聚合成了氟硅生胶,并对生胶进行过氧化物交联。发现聚合过程存在氟硅聚合物和小分子环状物的平衡,控制聚合时间在40~60min,得到了高转化率和高分子量氟硅生胶,引入乙烯基共聚单体对分子量影响不显著,随着生胶中乙烯基含量增加,过氧化物交联氟硅胶的交联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2.
由1,3,5-三(甲基三氟丙基)环三硅氧烷和六甲基环三硅氧烷的阴离子本体开环共聚制备了不同组成的共聚氟硅生胶,并结合硅氧烷的开环机理分析了聚合过程中特性粘数变化趋势。发现聚合过程中特性粘数变化趋势为先快速增长,然后下降并趋于稳定。不同共聚组成的硫化共聚氟硅胶均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以硅氧烷醇锂为催化剂的氟硅生胶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单体三氟丙基甲基环三硅氧烷通过硅氧烷醇锂催化剂聚合成氟硅生胶,讨论了不同催化剂及其用量,原料中水分含量、不同乙烯基含量对氟硅生胶分子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相对分子质量氟硅生胶的制备与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γ-三氟丙基甲基环三硅氧烷(D3F)、三甲基三乙烯基环四硅氧烷(D3Vi)为原料,碱为催化剂制得了乙烯基质量分数为0.25%、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氟硅橡胶。采用D3Vi作为共聚单体可以将乙烯基引入到共聚物中,实验中D3F的聚合速率非常高,10 min后的转化率均为90%以上。优化了聚合反应条件,通过FTIR、1H-NMR、GPC表征了氟硅生胶的结构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通过DSC和TG研究了其热性能。结果表明,氟硅生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9℃,在300℃以下未出现明显的热降解现象,耐高温性能低于普通的甲基乙烯基硅橡胶。  相似文献   

5.
采用杂多酸催化1,3,5-三(3’,3’,3’-三氟丙基)-1,3,5-三甲基环三硅氧烷的开环聚合反应,分别合成了低摩尔质量的羟基封端三氟丙基硅油、羟基封端三氟丙基甲基-二甲基硅油、羟基封端三氟丙基甲基-乙烯基甲基硅油。对3种羟基封端氟硅油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讨论了氟硅油的摩尔质量与黏度的关系。通过1H NMR谱图计算出3种氟硅油的平均摩尔质量分别为642、613、657 g/mol,黏度分别为0.16、0.12和0.08 Pa.s。即在相近摩尔质量的情况下,三氟丙基的含量直接影响了氟硅油的黏度,同时甲基与乙烯基空间结构的不同也对氟硅油的黏度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氨烃基/三氟丙基聚硅氧烷增深剂的红外表征与应用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用1,3,5-三(三氟丙基甲基)环三硅氧烷(DF3)与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等进行开环聚合反应,合成了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硅氧烷/三氟丙基甲基硅氧烷共聚物(AFSO).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将其乳化后配成织物增深剂,分别用于黑色、蓝色全棉织物的处理,其增深率分别达到24.7%和13.2%,且织物的柔软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碱性催化剂的作用下,用1,3,5-三(甲基三氟丙基)环三硅氧烷(D3F)、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和N,N-二甲基-β-氨乙基-T-氨丙基二甲氧基硅烷(KH-602)等单体共聚合,合成了一种织物后整理剂(AFMS),并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10%(占AFMS的质量分数)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将其乳化,整理全棉织物。应用结果表明,AFMS的应用性能与n(D3F):m(D4)及氨值等有关,在,n(D3F):m(D4)为1:1时,随着氨值增大,整理织物的柔软性能、疏水性能提高。当氨值为0.5989mmol/g。水的接触角达到134.49°。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水性聚氨酯的耐水性、耐候性能以及机械性能等,通过阴离子开环的方法,用含有活性基团氨基的3-(2-氨乙基)-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SCA-603)对1,3,5-三甲基-1,3,5-三(3,3,3-三氟丙基)环三硅氧烷(D3F)封端,将D3F接入聚氨酯主链结构合成聚氟硅氧烷-聚氨酯嵌段共聚物。聚氟硅氧烷-聚氨酯嵌段共聚物同时具备氟硅聚合物和水性聚氨酯两者的优异性能,通过红外光谱、粒度分析仪、热重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进行了表征,表明氨基氟硅油成功接入到聚氨酯大分子链上。氨基氟硅油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和疏水性,氨基氟硅油质量分数6%的水性聚氨酯试样的乳液平均粒径最小,而且颗粒分布最窄,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9.
聚[甲基(3,3,3-三氟丙基)硅氧烷](PMTFPS)具有非常优越的物理化学性能,是一种有着重要应用价值的有机硅材料。研究以正丁基锂与1,3,5-三甲基-1,3,5-三(3',3',3'-三氟丙基)环三硅氧烷(简称F3)反应所得硅醇锂为引发剂,在正己烷与THF的混合溶剂中,在较高的单体浓度下实现了F3的可控阴离子开环聚合,得到了窄分子量分布(1.03~1.08)的含氯苄端基的聚[甲基(3,3,3-三氟丙基)硅氧烷](PMTFPS-BzCl),聚合物得率在93%以上。结果显示,在F3的开环聚合过程中聚硅氧烷活性链的“反咬”与再分布副反应得到有效的抑制。  相似文献   

10.
三氟丙基/氨乙基氨丙基聚硅氧烷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3,5-三(甲基三氟丙基)环三硅氧烷(D3F)与N,N-二甲基-β-氨乙基-γ-氨丙基二甲氧基硅烷(KH-602)为原料,在氢氧化钾催化剂存在下,采用本体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氨基聚硅氧烷-N,N-二甲基-β-氨乙基-γ-氨丙基聚甲基氟丙基硅氧烷(AFSO-1)。最佳合成条件为:30.0 g D3F、1.9 g KH-602、0.015 0 g KOH,反应温度105~115℃,反应时间4~8 h。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将其用10%(占AFSO-1的质量分数)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0.1%(占AFSO-1的质量分数)的乙二醇丁醚进行乳化,制得了粒径为55.6 nm透明状微乳,并用固体份质量分数为0.3%的乳液整理白棉布。结果表明,经其整理的棉布弯曲刚度减小(柔软性增强)、折皱回复角增大,拒水效果为80分。  相似文献   

11.
以1,3,5-三甲基-1,3,5-三(3,3,3-三氟丙基)环三硅氧烷为原料、四甲基二乙烯基二硅氧烷为封端剂、硫酸为催化剂制得双端乙烯基氟硅油,研究了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对产物黏度和挥发分质量分数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表征了产物结构.结果表明,产物为双端乙烯基氟硅油.较佳的制备条件为反应时间1 h...  相似文献   

12.
采用催化链转移聚合法制备得到了端基带双键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大分子单体,通过红外吸收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大分子单体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了大分子单体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首次利用碘值法测定了大分子单体的双键含量。实验过程中考察了反应介质及其含量对大分子单体的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催化链转移剂与反应溶剂的络合作用,大分子单体的数均分子量随溶剂含量的增加而变大。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核壳乳液聚合的方法,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为共聚单体,原位制备了聚合墨粉用含蜡苯丙复合乳液。探讨了巴西棕榈蜡用量对单体转化率、凝聚率、复合乳液粒径及其分布、Zeta电位、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巴西棕榈蜡的加入对聚合稳定性影响不大;随着其用量的增加,乳液粒径、Zeta电位、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而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当其用量为3%(wt)时,聚合物具有较适宜的Tg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5.9℃和89,000。  相似文献   

14.
杨晓军  吴梦 《应用化工》2014,(9):1737-1739
在微波辐射下,以1,3,5-苯三酚、氯乙酸和氢氧化钠为原料合成了1,3,5-苯三氧乙酸,考察了反应物的摩尔比、微波功率、辐射时间等因素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1,3,5-苯三酚、氯乙酸和氢氧化钠的摩尔比为1∶3.4∶5.0,微波功率为400 W,辐射时间为8 min时,1,3,5-苯三氧乙酸的收率为78.3%。  相似文献   

15.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端羟基聚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HTBN)、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为主要原料,3,5-二甲硫基甲苯二胺(DMTDA)为扩连剂,采用浇铸法制备了聚氨酯弹性体。研究了聚氨酯预聚体中NCO含量、HTBN/PTMG质量比、PTMG相对分子质量和改变扩链剂用量以及热处理时间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相对分子质量PTMG和高热处理温度有利于提高聚氨酯弹性体的力学性能,当聚氨酯预聚体中HTBN/PTMG的质量比为50∶50、NCO质量分数为5.98%、NCO/NH2摩尔比为1.20、115℃下热处理2 h时,聚氨酯弹性体的力学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6.
AM/AMPS二元共聚物及其干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水溶液聚合方法,使用新型低温氧化还原复合引发体系,制备出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10^7,溶解时间小于2h的高分子量耐温抗盐AM/AMPS二元共聚物P(AM-co-AMPS)。热重分析表明,P(AM-co-AMPS)共聚物较PAM均聚物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研究了胶粒后处理过程中的干燥温度、干燥时间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温度在70~90℃,干燥时间3h,对共聚物溶解性和分子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蒋家巧  赵殊 《应用化工》2013,(12):2151-2154
以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原料,采用水溶液自由基共聚法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丙烯酸(PAM/AA)共聚物。由正交实验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助剂尿素用量、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m(AM)∶m(H2O)=30%,m(AM)∶m(AA)=3,m(I)∶m(AM)=0.3%,m(尿素)∶m(AM)=0.3%,温度20℃,在此条件下,产物分子量高达5 120万,AM和AA的竞聚率为r AM=0.684、r AA=0.278,其中单体残余量由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  相似文献   

18.
用含1,3,5-三嗪的二元碘代芳烃和1,4-二乙炔苯衍生物,通过Sonogashira钯催化偶联反应,合成了主链含1,3,5-三嗪结构的聚对苯撑乙炔共轭聚合物P1-P3,并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单体的摩尔投料比和催化剂用量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紫外及荧光光谱表明,聚合物紫外最大吸收出现在320~380 nm,P2和P3的溶液荧光最大发光波长在442 nm处,且荧光较强,是一类蓝色聚合物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19.
以悬浮法实施二元乙丙橡胶(EPM)与单体苯乙烯(St)和丙烯腈(AN)的接枝共聚反应。合成了EPM—g—SAN,用其与SAN树脂共混制备了高抗冲塑料乙丙橡胶与苯乙烯及丙烯腈的三元共聚物(AES)。研究了AN/St—AN和EPM/St-AN的配料比对接枝反应体系的单体转化率、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及AES缺口冲击强度的影响。用FTIR对EPM—g—SAN所含g—SAN(包括接枝链和非接枝共聚物)的组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当AN质量分数为35%、EPM质量分数为60%,接枝反应体系的单体转化率、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分别为92%、45%和27.6%。在此条件下合成的EPM—g—SAN对SAN树脂的增韧效率最高,用其制备的AES的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达到53.2kJ/m^2。FTIR定量分析表明,在EPM—g—SAN的g—SAN中AN单元的平均组成比小于AN单体的配料比,而AN单元在接枝链SAN中的组成比小于在非接枝共聚物SAN中的组成比;当g—SAN所含接枝链的组成与非接枝共聚物的组成相等时,其EPM—g—SAN对SAN树脂有更高的增韧效率。  相似文献   

20.
金震  范宏 《化工学报》2016,67(2):672-678
通过低含氢硅油与末端双键聚乙烯大单体的硅氢加成反应,制备了长支链型聚硅氧烷-聚乙烯接枝共聚物(PDMS-g-PE)。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波谱(1H NMR)、高温凝胶渗透色谱(HT-GPC)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考察了硅油含氢量对共聚物结构和热性能的影响,并将其用作HDPE 的流动改性剂,研究了其增塑润滑改性效果。结果表明,硅油含氢量越高,能加成上的PE 支链越多,PDMS-g-PE 的分子量越大。PDMS-g-PE 的聚硅氧烷主链具有极低的玻璃化温度(Tg),显示出优异的分子链柔顺性。聚乙烯支链使PDMS-g-PE 表现出了较高的熔点和熔融焓。在HDPE 中加入2%的PDMS-g-PE,使得熔融指数(MFR)提高21%,断裂伸长率明显提高,冲击强度有所提高,而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仅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