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翅片管是一种强化换化换热的有效手段,在紧凑式换热器翅片管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波纹状纵向内翅片管却少有风报道。针对两种新型压缩机中冷器用的波纹状纵向内翅片高效换热器管,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对它们进行了Yong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同时也从理论上验证了实验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韩志涛  姚杨  王政新 《流体机械》2002,30(8):60-61,42
分析了各种计算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空气侧换热器换热系数的公式及其适用范围,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推荐了计算波纹状翅片管空气侧换热器换热系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板式换热器作为压缩机冷却器的传热和流阻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现场的压缩空气为实验工质,对压缩空气在人字形波纹板式换热器传热与流阻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板式换热器与传统的光滑管弓形隔板换热器相比较,板式换热器能非常有效地强化气侧的膜传热系数,但是与空气在花瓣状翅片管和低肋管螺旋隔板换热器壳侧的传热相比较,在同等的传热量下,板式换热器的膜传热系数是PF管螺旋隔板换热器的(30 ̄40)%(以胚管外表面积计算,下同)、是低肋管螺旋隔板换热器的(40 ̄5  相似文献   

4.
干湿工况下波纹翅片管换热器空气侧特性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7个带亲水层和3个不带亲水层波纹翅片管换热器在析湿工况下空气侧的换热压降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在不同的入口风速和入口相对湿度下比较了干湿工况下的空气侧特性。结果表明,对带亲水层的波纹翅片,析湿工况下的压降显著地高于干工况下的;当入口风速小于0.5 m/s时,湿工况下的换热性能低于干工况下的,当入口风速增加到2.0 m/s时,湿工况下的换热性能则强于干工况下的。析湿工况下带亲水层波纹翅片的换热性能比不带亲水层波纹翅片的偏低一些,但是表面涂上亲水层可以大大降低空气侧的压降。提出析湿工况下波纹翅片管换热器空气侧的换热和压降关联式,平均误差分别为8.70%和7.90%,可用于设计波纹翅片管换热器或者评价它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以某雷达环控系统中发生泄漏的翅片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对铜管进行失效分析。针对问题所在,对结构进行优化,提出均匀波纹和渐增波纹两种结构的换热器。利用ICEPAK软件进行热仿真分析,并对新旧换热器进行试验验证。旨在通过仿真分析,在保证换热量的基础上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渐增波纹翅片在所讨论的几种翅片管换热器中综合换热性能最优,与原先带内螺纹槽结构换热器换热量最为接近,并且试验未发生泄漏,能较好地满足优化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得到带亲水层波纹翅片的换热器在析湿工况下空气侧的换热和压降关联式,对7个带亲水层波纹翅片管换热器在23个工况下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试验数据,运用多元线形回归方法拟合得到了带亲水层波纹翅片管换热器析湿工况下空气侧的换热和压降关联式。所拟合的换热和压降关联式平均误差分别为6.5%和9.1%,在±15%误差范围内分别能涵盖90.3%和79.2%的试验数据。将新开发的关联式与目前已有的4个换热与压降关联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的关联式精度明显好于已有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翅片间距、不同管排数的9个正弦波纹翅片管换热器元件进行了试验研究,给出了工业常用雷诺数范围内各元件翅片侧空气的换热和阻力性能关联式。文中还给出了包括翅片间距及管排数影响的通用关联式,为设计和选用正弦波纹大套片换热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鉴于波纹翅片管换热器热湿工况运行优化缺少指南,建立了某9排管空气-水逆流式波纹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除湿数学模型,利用MATLAB编程开展仿真,试验验证了仿真结果之后,在广州和杭州2种湿热气候条件下,探究了水流速度、风速以及进口水温对换热器换热、除湿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风速对换热量影响最大,进口水温对除湿量影响最大;在相同的水温、水速和风速下运行,在广州换热量与除湿量分别比在杭州高23.7%~44.1%和33.5%~64.3%,且几乎不随风速变化而变化,随水温降低高出的比例线性增大。并且,还给出了其在两地运行达到额定换热能力所应采取的各运行参数的区间。  相似文献   

9.
薛斌  王尚峰  杨明 《风机技术》2011,(5):8-10,41
通过实验测定并计算单双排孔内翅片管的传热性和阻力特性,总结了两种开孔内翅片管的阻力与传热的关系及数值,绘制了雷诺-努赛尔曲线和阻力特性曲线,对比后的结果说明采用双孔内翅片换热管制造换热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现场的压缩空气为工质,分别对花瓣状翅片管(PF管)与低肋管在螺旋隔板的支承下的传热与流阻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花瓣状翅片管比低肋管具有更优越的传热性能,在同等的传热量下,PF管螺旋隔板换热器的气侧传热系数比低胁管螺旋隔板换热器高出20% ̄50%,其压力损失比低肋管低30% ̄40%。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目前国内外对湿工况下各类翅片管式换热器空气侧特性的实验研究,通过对翅片管换热器湿工况空气侧特性的分析和介绍,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了美国有关翅片管换热器的综合性能比较方法,并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常见的二十余种翅片管换热器作了性能比较。  相似文献   

13.
翅片管是一种热交換器的元件,用于炼油化工設备的高效率换热器、鍋炉設备的省煤器及廢热鍋炉等设备上。它与一般的鋼管不同,在管子內壁或外壁上有許多翅片,借以提高热交换效率。翅片管的种类很多,根据翅片形状的不同,可分为纵向翅片管(翘片相对于管于軸綫为纵向)、环向翅片管及螺旋形翅片管等;根据其制造方法不同,翅片与管子可采用机械方法固定、钎焊、电阻焊以及整体制造等方法。四方鍋炉厂在石油机械研究所的协作下,試制了纵向翅片管(图1)。其外徑为75毫米。鋼管規格为(?)45×4、料材为20号鋼;翅片由1毫米厚的鋼板冲压而成,其剖視图見图2,材料为A3鋼。纵向翅片管的制造方法采用工业頻率的电阻焊——滾焊。  相似文献   

14.
翅片管换热器是高效节能钢带式果蔬绿色干燥装备的供热装置,通过对翅片管换热器的翅化比、对流换热系数、传热系数及阻力的计算,得到了翅片管换热器的压降及翅片管的管数,计算结果表明翅片管换热器换热能力强,传热系数高。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两相流体网络,建立了针对具有复杂流路布置的翅片管换热器稳态通用分布参数仿真模型。模型考虑了实际换热器内部存在的翅片间导热,这使模型的建立假设更接近于实际的换热条件。通过对给定参数的实际换热器性能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和算法可以对具有复杂管排布置和连接方式的翅片管式换热器稳态性能进行仿真(其仿真误差小于5%),完全达到工程运用的要求。该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和分析具有复杂制冷剂流路的翅片管换热器稳态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气动发动机能量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在气动发动机系统中的二级膨胀往复式结构以及容积减压装置中引入换热器,对气体进行加热,利用气体膨胀做功吸热以及传热学的原理来提高工作气体的温度,进而提高整个气动发动机的能量利用率问题。选取纵向翅片管壳式换热器,通过对减压、换热、阻力、热扩散、能耗、效率等的计算,对比不用换热器和使用换热器时两种情况气动发动机的效率,同时借助AMESim软件对两级气动发动机系统热交换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得到仿真结果。对比仿真结果和实际实验结果,得出合理使用换热器可以使气动发动机的效率提升29.83%。  相似文献   

17.
郭建英  吕明  王亮清 《机械强度》2007,29(4):672-675
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低翅片管进行振动特性分析,考虑翅片形状、翅根处过渡圆角、管子长径比三种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低翅片管有限元计算模型.模拟低翅片管在换热器中的工作状态,得到低翅片管在四种约束模态下固有频率的有限元计算值.采用共振法对低翅片管在上述四种约束模态下的固有频率进行实验测试.对有限元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四种约束模态下一阶固有频率有限元计算值的误差均小于15%,符合工程许可范围.表明该有限元模型可用于工程设计时对低翅片管振动特性进行数值分析,也可为其他形状翅片管的振动特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翅片管换热器流程布局对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对两种不同流程布局在制冷和制热工况下进行性能对比,分析制冷和制热循环下流程布局的差异和换热器性能提高的原因。同时对改良后的流程布局进行利弊分析,对企业选择流程布置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翅片管换热器在电蓄热装置中的应用,利用Fluent软件对翅片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行模拟分析,得到换热装置内流场的温度、速度和压力分布;将仿真结果与实验得到的数据对比,验证仿真模拟的可行性。此外,还通过仿真计算研究了翅片高度、翅片间距对换热特性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建  张正国  高学农  王真勇 《压力容器》2011,28(3):12-15,21
以油-水换热为对象,比较了螺旋折流板与弓型折流板三维翅片管换热器的壳程传热与压降性能.试验结果表明,2台实验换热器的壳程努塞尔特常数和压降都随雷诺常数的增加而增加,但螺旋折流板三维翅片管换热器的努塞尔特常数随雷诺常数的变化更明显.在相同雷诺常数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努塞尔特常数是弓型折流板换热器的1.2~1.5倍,而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