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干法拌和橡胶粉沥青混合料时橡胶粉对矿料级配的影响,针对常用级配类型,通过试验发现采用半间断级配的沥青混合料与连续和间断级配沥青混合料相比,具有更好的体积指标与路用性能。在此基础上针对半间断级配进行进一步级配优化,分别通过贝雷法级配设计方法、正交试验结合极差和方差分析法对粗集料、细集料的级配进行调整,最终得到合适的干拌橡胶粉的沥青混合料优化级配。优化后的半间断级配橡胶粉沥青混合料表现出良好的路用性能,与常用连续级配沥青混合料相比,其高、低温稳定性和水稳性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是由沥青,矿粉,纤维及少量细集料组成的沥青玛蹄脂填充间断级配的粗集料碎石骨架的间隙形成的一种混合料。其中粗集料骨加占到70%以上(荷载主要由粗集料骨架承担)。SMA要求采用坚硬,粗糙,耐磨的优质石料,矿料采用间断级配,粗休料含量高,路面压实后表面形成大的孔隙,构造深度大,使抗滑性能提高。施工时SMA对沥青材料,填充材料,纤维稳定剂,混合料摊铺等技术有一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根据级配理论,设计出目标空隙率为21%的两种大孔隙结构,分别以大粒径集料(尺寸大于4.75 mm)和小粒径集料(2.36 mm档)为主。使用环氧沥青作为粘结剂,进行大孔隙环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通过室内试验对比两种结构在路用性能和功能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粒径对路用性能方面的影响较大,而功能性主要受空隙率和表面构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申爱琴  王娜 《石油沥青》2005,19(2):27-33
京珠北高速公路途经多雾潮湿的粤北山区,路线纵坡大,长陡坡路段多,超载严重,沥青路面的抗滑性直接影响交通安全。就该段SMA混合料的配比设计及抗滑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深入探讨了SMA混合料矿料级配中4.75~2.36mm集料的用量及沥青用量对抗滑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SMA是由沥青、矿粉、纤维及少量细集料组成的沥青玛蹄脂(Mastic)填充间断级配的粗集料和碎石骨架的间隙形成的一种混合料。它具有良好的表面功能,抗滑、车辙小、平整度高、噪音小、能见度好;能增加路面抗变形能力,不透水,使用寿命长。对于大庆油田的目前交通状况,油田道路应推广应用SMA路面。  相似文献   

6.
针对地方公路铣刨料沥青含量小,粒径偏细的现状,通过变化水泥、乳化沥青用量或集料组成,研究了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多项性能指标,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调整级配组成中的水泥、乳化沥青用量及新集料组成,对使用地方公路铣刨料的冷再生混合料整体性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高性能沥青路面Superpave级配设计方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新明 《石油沥青》2003,17(Z1):61-64
介绍了贝雷法的级配设计思想及其在苏嘉杭高速公路路面建设中的实践.贝雷法作为高性能沥青混合料Superpave级配设计理论基础,可对混合料粗细集料嵌挤程度进行评价分析,利用体积法设计出密实的骨架嵌挤沥青混合料.  相似文献   

8.
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就是选择材料,确定级配、沥青用量、混合料成型密度,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材料的性质决定了集料的级配,不同的试验方法(成型方法、压实功能)、试验评价指标又决定了混合料的密度和沥青用量大小。因此,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应该是对多方面的影响因素给予统筹兼顾后得到的条件最优配比。本文以实例例举了采用GTM方法进行的AC-20型改性沥青混合比设计。  相似文献   

9.
严军  黄彭  叶奋 《石油沥青》2002,16(3):35-37
通过选择不同集料级配和不同沥青用量,分析研究了排水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得到了相应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了动稳定度和马歇尔稳定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排水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和物理力学性能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知识园地     
1 沥青混合料术语解释沥青混合料由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的总称。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由适当比例的粗集料、细集料及填料组成的符合规定级配的矿料 ,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制成的符合技术标准的沥青混合料 (以 AC表示 ,采用圆孔筛时用 LH表示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各种粒径的颗粒级配连续、相互嵌挤密实的矿料 ,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 ,压实后剩余空隙率小于 1 0 %的沥青混合料。剩余空隙率 3 %~ 6% (行人道路为 2 %~ 6% )的为 型密实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 ,剩余空隙率 4 %~1 0 %的为 型半密实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半开级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