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也是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智囊团。地方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就必须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促进地方与高校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实现区域经济和地方高校的联动发展。本文以华北电力大学服务昌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例,探索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也是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智囊团.地方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就必须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促进地方与高校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实现区域经济和地方高校的联动发展.本文以华北电力大学服务昌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例,探索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要想企业常青,就要不断加强核心骨干员工的培训,发挥其鲶鱼效应,最大程度发挥榜样的力量,为企业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永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企业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靠人才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的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旨在通过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大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  相似文献   

4.
<正>为服务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需要培养大批爱岗敬业、技术精湛、笃实专注、勇于创新的大国工匠。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主渠道的高等职业院校,在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走"根植行业教培互举"的特色发展之路,以培养"有匠心、有技能、敢创新"的"电力工匠"储备人才为己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作用与提升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中,主体是科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是科技创新团队的核心,研究目标和方向以及科学精神是其支撑力量;客体是科技创新支撑条件;连接主客体的是科技创新环境。三者之间通过科研活动构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在构成要素中,学术带头人、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环境起主要作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国家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使命,处于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了科学定位,合理规划,建立特色舞台,凝聚内在动力,实现特色优势;以人为本,形成特色创新团队,提高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改革约束科技创新的瓶颈,优化评价体系的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6.
2012年是实施国家"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要以创新驱动发展,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上.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要求,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到创新驱动型国家的转变,要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青年是开风气之先、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力量。青年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创新的主力军,是工作创新的核心力量,在企业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青年员工是宝贵资源,其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以及不断增值意味着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青年员工的成长成才,意味着他们为企业带来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随着"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战略举措的实施,亟需大量工程人才。"人才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促进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兼西门子大中华区能源管理集团总经理麦明锐(Markus Mildner)在重庆大学奖学金颁奖仪式上说,西门子专注于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助力中国制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围绕"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如何培养、吸引、用好优秀人才?一直以来,公司非常重视对各类人才的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分析大工程观与科技创新素质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制度是前提,整合各类资源、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基础;分阶段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重点;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关键,只有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制订完善的考评细则、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强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更是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  相似文献   

12.
浅析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培养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造就一代符合未来挑战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教育目标之一。本文从国内外高校对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出发,介绍了开展本科生创新训练活动的实践及成效,并揭示出当前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正"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首位。会议还强调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将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盘活人才创新创效内驱力是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重要使命.青海西宁供电公司秉持人才高质量发展理念和人才第一资源理念,持续推进人才强企战略,搭建了强基式成长培养、滴灌式英才培育、精英式领军培优人才高质量发展"三步走"培养计划,大力推行全面绩效薪酬一体化激励体系建设,力争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激发了各类人才...  相似文献   

16.
李永河 《国家电网》2013,(10):30-31
为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平高集团有限公司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肩负起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的重任,加强科技创新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为了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基于国家提出的协同创新战略,从校内协同、校校协同、校企(校所)协同、其他协同等方面提出构建新型大学生培养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正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事业发展的战略助推器,对推动经济发展、支撑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至为关键,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兴起和产业变革的挑战,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要求,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之需,作为参与竞争的实践主体和推动改革的核心要素,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人才发展已成为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本期杂志重点围绕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才管理工作的创新变革这一  相似文献   

19.
和谐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实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人才是创新的根本所在。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肖世杰 《国家电网》2013,(11):22-23
党的十八大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的高度,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通过创新驱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