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微地震监测技术的现场应用是通过监测注水过程中产生的微震波,来确定出水驱前缘位置、优势注水方向、注水波及面积等资料,进而确定出裂缝分布的规律。在简要介绍无源微地震监测技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动、静态资料,对微地震法在水驱前缘测试大庆西部外围低渗透油田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场应用效果证明,微地震监测技术在低渗透油田裂缝研究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提高低渗透裂缝型油田开发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注水前缘监测技术跟踪水推速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红032井区注水前缘分布及微地震监测结果。结果表明,微地震注水前缘监测结果与油田地质数值模拟结果、地震波幅分布结果一致。由微地震监测结果可以确定注入水推进位置,为油田注水方案调整、改进注采措施、提高注水效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在镇泾油田使用微地震监测方法监测油田压裂、注水获得的可以分辨出初至符号的微地震信号,依据微地震的初至符号做出震源机制解,检测压裂、注水监测的可靠性及压裂、注水效果。结果表明,监测的裂缝方向、注水前缘方向与微地震震源机制节面方向一致,监测结果是可靠的。此项研究提供了一个来自微地震监测本身,可以检测微地震监测结果是否可靠的方法,为那些深度较大、难以取得其他旁证的压裂、注水监测提供了重要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4.
火驱机理比较复杂而且难以控制,因此,在油层燃烧过程中,监测好燃烧前缘位置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以维持油层均匀稳定燃烧,实现火烧油层驱油最佳技术经济指标之目的。本文结合辽河油田杜66块稠油油藏概况及火驱先导试验情况,对示踪剂和微地震这两种火驱前缘监测方法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在现场进行先导试验,证明了其可行性,目前现场试验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5.
大庆西部外围地区特低渗透扶余油层具有埋藏深、厚度薄、砂体零散的特点,针对首次注水开发的特低渗透油田注水井吸水能力差、难以有效开发动用的实际,在搞清该区块微观特征的基础上,为确保特低渗透储层达到建立有效驱替,“注够水、注好水”的目的,经过反复理论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单井增压注水试验,现场应用后注水井能够完成配注,周围油井明显见到增油效果,实现了特低渗透储层有效驱替。利用无源微地震和同位素监测资料分析,改善了吸水状况,缓解了层间矛盾,储层动用程度得到提高。随注水压力升高降低,注水波及区范围随之升高、降低,增压注  相似文献   

6.
注水开发是适用于低渗透油田的主要开采技术,注水开发过程中注人水朝哪个方向推进、主力注水方向、水驱前缘位于何处等问题是油藏工程师设计和调整开发方案的重要依据。水驱前缘监测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应运而生的一项动态监测技术,本文针对水驱前缘在贝X区块5口井的应用,对贝X区块水驱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监测成果对断层和水淹解释情况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延长油田长6井组的转注原因及注水前缘微地震监测。延长油田子长采油厂4237井组的注水前缘优势方向为北东东向,受到原地应力场方向影响强烈。研究表明,注采井网的布局应该同时参考原地应力场方向及原有裂缝方向。依据监测结果,油水井布置方向是正确的,应该缩短沿北北西方向的油、水井距,以提高注水见效程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指出:提高微地震监测系统质量,降低仪器前端噪音,记到更多、更小的微地震,夯实微地震监测的理论基础。及增多微地震监测台数,一次监测获取更多可以对比的资料是微地震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引入常规地震、勘探理论也可以提高微地震监测水平,形成完整的微地震学理论。上述三者是微地震监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技术发展,微地震监测技术除了用于油田压裂、注水监测外,还会应用于地震勘探,矿山、水库安全预报领域。  相似文献   

9.
纳米聚硅材料室内实验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广忠  张建乔 《功能材料》2006,37(7):1110-1113
保持合理注水量是影响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注水井长期注入压力居高不下、注入量低、单井注入压力差异大等问题.纳米聚硅材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新技术之一.利用油田现场提供的聚硅材料和油藏等资料,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对聚硅材料增加注水效果、改善水相相对渗透率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纳米聚硅材料的吸附和界面张力等特性,探讨了聚硅材料降低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的机理.结果表明,纳米聚硅材料通过其强憎水特性改变岩石的润湿性,提高水相相对渗透率(以及驱替吸附在孔隙内表面的水膜等机理来提高注水量.现场应用也表明,纳米聚硅材料能降低注水压力,提高注水量.  相似文献   

10.
刘绘茹 《硅谷》2013,(4):120-120,30
本文阐述了异步恢复注水驱油机理,通过现场试验证明,在钻停恢复注水阶段,异步恢复注水是改善非均质油层高含水后期水驱开发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为提高水驱采收率,将研究单元细化到油砂体,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和测试资料,根据油砂体上井网控制情况、水驱特征和边水能量特征,将油砂体划分为弹性驱、注入水驱、注入水+边水驱、边水驱和未动用等类型,详细解剖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动用情况,分析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和潜力,提出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注水油田的剩余油进行了挖潜,水驱效果大大提高。研究表明,以油砂体为对象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注水油田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具体应用了地震资料、录井、地质和测井等等,对松辽盆地南部的萨尔图油层I砂组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并且采用了沿层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对河道砂体的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还利用了拟合分析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了萨尔图油层I砂组的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河口坝,沉积相为三角洲前缘亚相,而且已有的勘探成果同时也证实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油气的有利聚集区。  相似文献   

13.
<正>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是一项非常规油气藏勘探领域中的重要新技术,全面了解和掌握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的技术特点、技术关键、应用方法、技术实用性及其发展方向,必将对我国页岩油气藏勘探开发工作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微地震检测技术微地震检测技术在油气藏勘探开发方面的主要应用包括储层压裂监测、油藏动态监测等,可缩短和降低  相似文献   

14.
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老油田在注水过程中的地层污染使部分水井的压力不断上升,因此需要压力更高、更先进的增压设备进行补充注水。本文主要对增压泵的结构、特点、性能以及现场应用效果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实践证明,应用卧式增压注水泵比注水系统整体升压改造节约投资,可实现利用有限的资金,提高注水压力。  相似文献   

15.
微地震监测是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在油田勘探开采等众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从微地震的形成机理出发,介绍了微地震的发展历程。重点讨论了微地震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技术和微地震监测的具体实施,最后讨论了微地震未来的发展与趋势。  相似文献   

16.
[摘要]随着二氧化碳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其驱油机理日益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在调研国内外二氧化碳驱油发展史、驱油机理以及相关数学模型塞础上,利用数值方法求解了考虑CO2驱油传质扩散机理的一维混相数序模型,分析了原油粘度,扩散吸附等因素对驱替效果的影响。考虑CO2的扩散吸附作用,CO2驱油前缘发生运移滞后,降低了驱油效果,原油粘度越大,CO2降粘效果越明显;混相驱替时CO2浓度越大,降粘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景越 《中国科技博览》2013,(15):598-599
海南3断块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得该断块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平面和纵向上水驱效果极不均衡,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影响注水开发的问题。如局部构造落实不清、部分井间连通状况不清、部分断层的开启及封闭性不确定等。因此为了解决注水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应用了示踪监测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切实改善了吸水状况、提高了水驱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利津油田分注井测调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油田分层注水主要采用空心配水和偏心配水,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偏心配水。偏心配水管柱是由油管、水力式封隔器、偏心配水器、撞击筒和洗井凡尔组成的。为了保持偏心分层注水管柱的有效性,近年来我们推广应用了磁定位测井、在线验封等测试工艺技术,利用磁定位资料检查井下封隔器和配水器的位置,应用在线验封技术对井下封隔器密封性进行监测,应用超声波流量计测试分层流量,不断提高油田注水效果和测试层段合格率。  相似文献   

19.
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结合地震、岩心、测井资料,根据沉积构造、砂体厚度、粒度分析、测井相分析确定了吐哈盆地丘东地区西山窑组沉积相类型。由于工区北部几乎没有井的控制,我们借助地震反演方法,得到西三窑组砂组厚度变化图,从而对丘东地区沉积微相进行综合研究。认为该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其中分流河道、河漫沼泽、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等微相较为发育。对不同的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该区沉积相模式,为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微地震监测结果在水库、矿山有害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笔者认为,把监测域扩大至微地震范围,可以扩大数据量,增大预报可靠性。实际微地震监测结果支持预报扩大,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用以震报震理论,可以在水库、矿山有害地震预报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