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为了分析鄱阳湖区降雨量的变化特征,按照相关标准对年降雨日数和降雨量进行分级,深入研究各级雨日(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年内分配规律。利用鄱阳湖区都昌站1953—2012年逐日降雨资料,采用趋势突变检验、Hurst指数、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方法对鄱阳湖区年和季节分级雨日(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鄱阳湖区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34 d,其中,小雨日数、中雨日数、大雨日数和暴雨日数所占雨日的比例分别为70.9%,18.66%,8.2%,2.98%;过去几十年,年总雨日数、小雨日数和暴雨日数均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并可能持续减少,年总雨日数在1978年发生突变,突变后雨日数减少了14 d;季节性降雨中,春、夏2季以大雨暴雨为主,秋、冬2季以小雨、中雨为主。②鄱阳湖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 335.66 mm,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占年降雨的比例分别为20.74%,29.50%,27.35%,22.41%;过去几十年,年降雨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并可能继续减少,并在1976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年平均降雨量减少了301.26 mm。③鄱阳湖区降雨集中度平均为0.4,但受降雨年内分配的影响,降雨集中度年际差异较大;降雨集中期主要集中在3月中旬—6月中旬,其中,4月中旬—5月中旬占了71.43%。鄱阳湖区降雨日数的减少主要是由小雨日数减少引起的,降雨量的减少是各级雨量共同减少造成的;降雨集中度的大小与大雨和暴雨量所占年降雨量的比例密切相关,且与降雨不均匀系数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认识鄱阳湖湿地水文情势变化特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清远地区7个气象台站1962—2012年逐日降雨量资料,统计分析了清远地区暴雨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清远地区年暴雨日数和暴雨量都呈弱的增加趋势,暴雨强度呈弱的减小趋势。汛期洪涝贡献率高,前汛期比后汛期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年暴雨日数、年暴雨量、暴雨强度和暴雨贡献率地域分布存在明显差异,都呈自北向南递减的趋势,但北部地区均为增加趋势,南部地区均为减少趋势。年暴雨日数和年暴雨量在1969年有一个呈显著增加趋势的突变,但持续年数短。  相似文献   

3.
近50年陕南地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线性倾向估计、曼-肯德尔等方法研究陕南地区53 a降水量及降水日数的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陕南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匀,整体呈减少趋势;该区域南部及东南部降水呈现增加趋势,其余地区降水呈现减少趋势,特别是西部地区降水减少明显;陕南地区近年的降水量减少主要以春季和秋季的显著减少为主;总降水日数、小雨日数、中雨均呈现减少趋势,大雨日数和暴雨日数变化不明显;大雨以上日数与年均降水量存显著正相关,是影响年均降水量的重要因素。21世纪以来,夏季降水量和大雨以上日数呈增加趋势,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4.
2007年雷州半岛出现持续强降水过程,暴雨中心幸福农场最大24h降雨量高达1 188.2mm,应用P-Ⅲ型频率曲线对这场特大暴雨进行分析,计算暴雨中心点雨量各种短历时暴雨的重现期,其参数在地区暴雨分析的推荐取值范围内。参照地区最大可能降雨分析成果,24h点雨量的重现期超过2 000年一遇。  相似文献   

5.
利用1987—2016年云南省29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将云南省划分为6个流域,运用线性趋势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云南省不同流域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和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省微量降水、小雨、中雨和大雨降水日数和强度整体呈减小趋势,暴雨呈增加趋势,其中微量降水日数和强度、小雨降水日数呈极显著减小趋势;(2)各等级降水强度平均贡献率呈现出中雨大雨小雨暴雨微量降水;(3)各等级降水强度普遍存在22 a和29 a的长周期变化特征;(4)微量降水日数和强度呈现出东北多西南少的分布特征,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降水日数和强度呈现出西南多东北少的分布特征,微量降水日数和强度减少幅度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趋势,小雨降水日数和强度减小幅度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减小幅度较小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中部和澜沧江流域南部,中雨降水日数和强度减小幅度呈现出由中部向东北和西南递减的趋势,大雨降水日数和强度减小幅度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南部,减小幅度较小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南部,暴雨降水日数和强度上升幅度较大区域均集中在西南和东部。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农业生产和农业用水提供基础性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阳山县13个代表雨量站点近50年来的降雨资料分析,发现阳山县的年降雨量年际变化大,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降雨天数较多,降雨量和降雨天数都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全年降雨呈现单峰型,降雨主要集中在3-8月.暴雨天数和暴雨强度随时间变化在不断加大.收集到了阳山县极值暴雨发生频率较高的站点,相关部门可对这些区域进行重点防御.  相似文献   

7.
2007年7月1日8时至15日8时,淮河流域有一个连续的降雨过程。其中,淮河干流平均降雨量340mm。信阳市平均降雨量335mm。2007年最大3天点雨量涩港店站363.5mm、东双河站311.7mm,最大7天点雨量涩港店站515.5mm、朱堂站431.9mm、正阳站399.5mm,暴雨中心的降雨强度要大于2003和1991年暴雨中心的降雨强度。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市化进程影响降水结构,导致极端水文气象事件频发。为研究变化环境下太湖流域湖西区暴雨时空分布特性,选取1961—2015年湖西区多个雨量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暴雨指标(年暴雨日数、年暴雨量、年暴雨强度、年暴雨贡献率)变化特征,并计算出给定重现期下的年最大日降水量值。结果表明,湖西区年降水量自北往南逐渐增加,年暴雨日数和年暴雨量均呈现中部较低、南北两侧较高的分布,年暴雨强度自西南往东北先增大后减小,年暴雨贡献率在西南地区偏小;湖西区宜兴站近55年年暴雨日数、年暴雨量、年暴雨贡献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自2005年起湖西区各暴雨指标表现出显著上升趋势;金坛站和丹阳站年均最大一日降水量高于溧阳站和宜兴站,并且各雨量站5年一遇的年最大日降水量均超过了100 mm,达到了大暴雨水平,其中金坛站和丹阳站较易发生极端降水事件。  相似文献   

9.
基于黄河河潼区间输沙量过程的特征性降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输沙量显著减小,特别是近10年尤为显著。以黄河河口镇至潼关区间(简称河潼区间)沙量变化特征为基础,利用该区间26个国家基本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区域侵蚀性降雨的雨量与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河潼区间输沙量和径流量呈极显著减小,但河潼区间不同等级降雨量及其日数面平均值未呈现显著减小或增加;河潼区间26个站各级降雨量及其日数,除山西省隰县站的大于50mm降雨日数外,其余各站的各等级降雨量及其日数均未表现出减少或增加趋势;1980年以来的特征降雨量及其日数的微弱(非显著性)减小不足以引起黄河河潼区间输沙量的急剧减少,降雨变化不是引起黄河中游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极端降水天气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近48 a的降水监测资料,对黑龙江省极端降水天气的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季≥5 mm大雪日数呈稍增加趋势,暴雪≥10 mm增加速率并不显著;夏季≥25 mm大雨日数呈微弱减少趋势,日降雨量≥50 mm暴雨日数变化趋势也并不明显,仅有微弱增加趋势。但空间变化有明显差异,暴雪主要分布在牡丹江东部、佳木斯东部、大兴安岭西北部地区,特别是绥芬河市为暴雪中心;暴雨主要分布在嫩江中下游、松花江干流、牡丹江、黑龙江嘉阴以下流域。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太湖流域1951-2010年的雨量资料,从平均暴雨日数和最大30 d雨量两个方面,分析流域暴雨时空分布特性。太湖流域多年平均暴雨日数、多年平均最大30 d雨量在时间分布上都呈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在空间分布上山丘区均大于平原区。通过对流域和分区时段雨量的重现期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两种可能的流域设计暴雨空间组合方案及反映太湖流域暴雨特点的设计暴雨时空分布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针对太湖暴雨特点设计的暴雨空间组合方案及计算方法合理。  相似文献   

12.
暴雨重现期及雨峰位置参数将显著影响缺水型城市的海绵城市设计规划方式及运行预期。基于此,运用廊坊市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暴雨强度及芝加哥雨型分析方法,对廊坊市某片区的暴雨强度及雨型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域内,降雨重现期将显著影响暴雨强度,且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暴雨强度之间的比值趋于稳定;(2)在研究区域内,降雨重现期及雨峰位置参数的选取将显著影响暴雨强度及雨型分布。研究结果可为华北典型缺水城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及片区排水系统工程设计提供基础的理论指导,并对海绵城市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一定的预期。  相似文献   

13.
使用贵州省19个气象站1980-2015年的36年逐日降水观测数据,通过计算气候态、倾向率、雨日概率、线性系数,运用样条函数插值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贵州省不同地貌各等级降雨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不同等级降雨日数的趋势变化。得到以下结论:1980-2015年,贵州省各地降雨日数多年平均值在130~200 d之间,全省年总雨日平均值为171 d,小雨日数占总雨日数的81. 31%,对降雨日数的贡献最高,总雨日时空分布由小雨型决定,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为西多东少,中部多南北少;暴雨和大雨日数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南多北少;中雨日数出现两个大值中心,一个位于东部,另一个位于西南部的岩溶盆地;暴雨和大雨日整体呈微弱上升趋势,而中雨、小雨、总雨日数呈下降趋势,总雨日下降趋势最显著;岩溶峡谷的雨日数最多,非喀斯特区和岩溶槽谷的雨日数最少。暴雨、大雨、中雨日数高值区在岩溶盆地,低值区在岩溶峡谷;降雨日数冬半年少于夏半年,冬季是全年中降雨日数最少的季节,以南部地区较少;贵州省总雨日年内分布可分为3类:平缓型、单峰型、双峰型,岩溶槽谷、非喀斯特区和岩溶高原地区属于平缓型;峰丛洼地地区为单峰型;岩溶峡谷和岩溶盆地为双峰型;小雨日、总雨日数在1997-1998年发生突变,呈显著的下降趋势,暴雨、大雨、中雨日数没有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洪涝问题日趋严峻。本文梳理了大湾区典型城市洪涝事件,归纳了洪涝特征并分析了洪涝问题的主要驱动要素。结果表明,近100多年,大湾区年降雨量、降雨日平均雨量、暴雨日数及暴雨日降雨量占全年比例都波动增加,而降雨日数波动减少,降雨呈现增多且趋于集中的态势。大湾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近10年广州、东莞、惠州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1%,广州龙舟水期间降雨量占全年约22%。虽然大湾区城市群呈现热岛效应,气温与城镇化率呈正相关,且100多年来各城市温度上升并与降雨量呈正相关;但受地理位置影响,各城市降雨量与其城镇化率的关系并不明显,而更下游的沿海城市面临更多的锋面雨和台风雨影响。近10年给大湾区带来暴雨以上降雨的台风有47场,发生在6—10月,其中恰逢天文大潮的有21场、有26场在大湾区以西登陆。近40年珠江口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3.5 mm/a,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平面的持续上升将使大湾区面临严重洪涝风险。对强降雨、台风暴潮、海平面变化等要素开展分析可为大湾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赣江上游平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9个雨量站点1989-2018年逐小时降水数据,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对不同量级降雨日数在年、季、月尺度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30年来,平江流域小、中、大、暴雨日占总降雨日数的比率分别为67.71%、19.90%、9.17%、3.22%,降雨日数以小雨日为主,小、中、大、暴雨日分别集中在春、春、春、夏季,小、中、大、暴雨日月特征分别集中在1~6、2~8、3~8、5~8月;(2)各量级降雨日数在各尺度上的空间分布为小雨日主要集中在流域南部,暴雨日主要为南低北高,中、大雨日差异较大;(3)趋势分析得到,小、中雨日在月尺度上表现相对活跃,11月小、中雨日呈显著上升趋势,大、暴雨日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对于流域灾害防治,应更加关注5、6月流域北部由暴雨引发的自然灾害;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关注9~12月.研究对于流域山洪防治、水土流失治理及天气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气候经历了两次快速上升和两次平缓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一致。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来研究中国极端气候的变化是十分有意义的。基于我国中东部地区水文、气象资料,利用表征极端降雨强度的每小时降雨量数据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国超大城市极端暴雨的影响,结论表明暴雨的台站数在不断地增加,暴雨的面积范围在不断地扩展,小时降雨极强的暴雨点也在不断地扩大,降雨强度显著增加。以上海和广州为例,研究组研究了中国沿海超  相似文献   

17.
降雨在农业生产领域、科学技术领域以及预报洪涝灾害、分析水资源等方面意义重大。利用全国1971—2010年743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雨数据,基于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干湿区划分,对年降雨量和年降雨日数按等级进行划分,运用线性倾向率、累积距平、M-K检验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系统分析了4个干湿区内不同等级年降雨量和年降雨日数变化特征以及各区域年降雨量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过去40 a各干湿区年降雨日数分布存在差异,其中湿润区年降雨日数呈中部高、周边偏低分布趋势;②干旱区北部小雨的降雨贡献率和频率较高,半干旱区大到暴雨的降雨贡献率和频率低下;③在年代际变化中,1991—2000年湿润区年降雨量增加幅度最大,2001—2010年半湿润区年降雨量变化不明显;④各干湿分区的年降雨量近40 a突变趋势不一致,湿润区在2002年发生从多到少突变,而半干旱区未发生突变。研究成果对于预测旱涝灾害、分析水资源及治理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中游典型支流汛期降雨特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选取黄河流域中游5条典型支流,基于74个雨量站点1980—2009年的日降雨数据和汛期降雨摘要数据(1~5h精度),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与突变检验方法分析研究区域内的汛期降雨特性变化。将次降雨按照场次雨量分级为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按照场次平均雨强分级为低雨强、中雨强和高雨强降雨,统计各级别的雨量、雨强、频次及历时等,综合探讨不同级别的降雨特性变化。结果表明,区域内汛期降雨总量有略微的增加,而雨强大幅减少;小雨、低雨强降雨的雨型转变明显,暴雨、高雨强降雨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弱。本文对于理解以超渗产流为主的黄土高原区的产流模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基本情况2005年7月5日夜,我市自北向南突遇强降雨,西部、南部丘陵山区达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短历时的强降雨导致了部分地区因洪成灾,给暴雨集中区人民生活、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一)雨情据实测资料,至7月7日8∶00,全市面平均降雨量为156mm,其中河口雨量站雨量305mm、前宋雨量站255mm、沙河雨量站248.5mm。本次暴雨中心位于我市西、南部地区,7月5日23∶00 ̄7月6日12∶00,雨量达到特大暴雨,其重现期50年一遇的有沙河站(雨量248mm)、河口站(雨量299mm);短历时降雨频率近100年一遇的有前宋水库(7月6日7∶30 ̄12∶00,4.5h雨量达165mm)。(二)…  相似文献   

20.
五华县近52年降水统计分析及最大降水量重现期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57~2008年五华县降水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降水的年月际分布、降水相对变率以及暴雨日数的演变特征,并利用指数分布法对最大日降水量及年降水量的重现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2年来五华县年降水量可分为2个多雨期、3个少雨期和1个平稳变化期;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占年降水量的76%;冬季降水相对变率最大;平均暴雨日数为4.7d,年降水量与暴雨日数之间相关性较好,暴雨雨量对年降水量的平均贡献率为21.9%;五华县50年一遇的最大日降水量及年降水量分别是221.8mm和2 573.3mm,100年一遇的则分别为250.1mm和2 822.1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