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本文以昆山城市风貌研究为例,初步剖析城市风貌的构成要素、设计主体、昆山城市风貌设计营造的特殊性,并且从物质空间与自然要素组合、物质空间五要素和风貌容量三个角度进行设计方法论述,以期为苏南地区城市风貌设计营造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
风貌标识是形成城市特色、构成城市风貌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风貌标识与城市空间结构和风貌规划结构相吻合时,"点—线—面"的系统布置将会更好地强化城市的识别性。风貌标识将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宣传、教育、旅游指引和人文关怀等方面作用。在进行城市风貌标识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和分析城市的风貌特色,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域文化、民俗民情和建筑风格等因素,根据城市结构功能的整体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风貌标识的空间分布结构、色彩基底、基本内容和基本样式等。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进程在遭遇土地与资金瓶颈下,越来越多的小城镇依托自身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更带来人们对小城镇风貌的关注。满足"城市聚落"对差异化生活方式体验的小城镇旅游开发,迫切需要与能直接体现本土最真实的自然、人文、历史、风情民俗等特征的城镇风貌相契合。本文以重庆市五宝镇风貌设计为例,从规划方法、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以物质空间的引导三个方面对小城镇旅游开发的风貌设计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对历史记忆留存的方式有多种,针对历史遗迹的实体留存与物质状态的保护,是一种最为直接的保存和记忆方式。面对摧枯拉朽的旧城改建热潮和土地集约利用的迫切之需,非实体留存方式的景观探索与实践可以较好地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化解矛盾的方法,进而多样化地延续城市文化、激发城市活力。城市非典型风貌区是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研究结合设计实践,探讨城市非典型风貌区在面临实体留存的种种限制之时,作为非物质实体而存在的可能性,提出其在被改造为公共空间过程中的构思法则与创作手法,以期为其他城市的旧城更新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小城镇风貌设计是广义的城市设计,是塑造城镇形象、体现城镇个性、打造城镇特色的重要手段。地域文化既是风貌设计重要的设计元素,又是风貌设计的灵魂。在风貌设计中再现与延续地域文化,紧紧抓住认知、提炼、表达三个环节,并且要在空间的营造、尺度的选择和公众的参与上予以重点体现。  相似文献   

6.
小城镇风貌设计是广义的城市设计,是塑造城镇形象、体现城镇个性、打造城镇特色的重要手段.地域文化既是风貌设计重要的设计元素,又是风貌设计的灵魂.在风貌设计中再现与延续地域文化,紧紧抓住认知、提炼、表达三个环节,并且要在空间的营造、尺度的选择和公众的参与上予以重点体现.  相似文献   

7.
小城镇风貌设计是广义的城市设计.是塑造城镇形象、体现城镇个性、打造城镇特色的重要手段。地域文化既是风貌设计重要的设计元素.又是风貌设计的灵魂。在风貌设计中再现与延续地域文化.紧紧抓住认知、提炼、表达三个环节,并且要在空间的营造、尺度的选择和公众的参与上予以重点体现。  相似文献   

8.
秦宜 《四川建筑》2014,(4):26-28
在我国高速城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城市轴线作为串联旧城与新城的一种空间载体,其风貌的塑造既是一个城市形象的需要,更是激活沿线区域经济活力、促发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文章以归纳轴线和风貌设计的理论入手,结合成都市青羊区成温路轴线风貌设计的项目实践,系统研究了城市风貌设计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设计要点与手法,期望能够对相关项目城市设计的应用与实践作出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化建筑综合体是近年来涌现的一个建筑类型,营造具有叙事感的场所与空间,是这类建筑最为重要的设计倾向之一.作为城市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它需要很好地凝练城市地域文化、承载城市历史记忆、展现城市人文精神,成为表达城市文化地域特征的空间叙事载体.结合烟台市文化中心和牟平区文化中心两个建成案例,从建筑空间的叙事表达视角出发,探索文化建筑综合体设计中关于人、空间、功能使用之间互动感知的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门窗》2017,(12)
独立式地铁出入口建筑是地铁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外在体现,彰显着城市的地域风貌。本文归纳了独立式地铁出入口建筑的地域性风貌设计途径,提出了地域性风貌设计的三种表达手法的内涵和外延,对地域性风貌设计展开了详细论述,以期对今后的独立式地铁出入口建筑地域性风貌设计起到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实现重塑城市传统肌理,找回城市空间特色的大目标,除了以"修复"为主要手段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该有一种新的保护模式作为其补充,那就是延续当地传统空间特色,结合现代生活需要,重构似曾相识的街巷空间.在温州南塘街改建工程民俗风貌街设计项目中,我们对这种新模式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2.
针对越来越突出的城市"同一化"问题,部分城市开展了城市风貌特色的研究和提炼,并进行了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该文以遵义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专项设计为例,从遵义市城市历史格局演变和文化内涵来分析和提炼城市特色,结合"一山一水一会址"的城市总体风貌特色空间意象,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和风貌元素提取等方面提出遵义市中心城区的风貌规划和控制措施,使遵义的城市风貌得到较大转变和提升。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的高品质需求,人们生活的物质和文化环境都迫切需要改善,生活的街道景观更应具有地域文化性和美学体验。文章通过分析围栏与地域文化、城市风貌的关系,确定围栏对城市空间的重要性,然后基于地域文化和风貌视角提出围栏设计的四大策略(整体风貌延续及统一管控、人性化设计、结合地域文化、艺术美学提升)和四大方法(要素重构方法、传统元素延续设计、生态化设计、多样性设计),并以韶关辖三区为实践案例做出详细的围栏设计指引,希望为城市街道景观改造提供一个设计思路,即基于城市地域文化及风貌基础,以整体统筹延续的观念,来指导街道景观改造的规划设计及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4.
肖竞  曹珂 《规划师》2013,(12):98-103
"空间叙事"是一种融时间文本逻辑性与空间文本直观性为一体的时空体叙事思维,在社会、经济、地理甚至设计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研究以空间叙事为视角,从城市时空关系的梳理、叙事框架的构建和文化主题的表达三个层面分别探讨基于设计学空间叙事法的名城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存量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成为当下城市建设主旋律。在此围绕城市微更新视角,对宁波效实共富风貌驿站设计进行总结与探讨。设计采用“嵌入式”的微更新策略,从空间重构、场所激活、无界共育三个方面对场地现状问题和社区居民需求作出回应。在尊重景观风貌和在地集体记忆的前提下,有机植入多元场景空间模块,营造具有全时性、全民参与的共享公园驿站。同时,对城市微更新策略和方法展开讨论,提出将关注重点从空间营造转向社区营造的创新性探索,进而全方位地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城市建筑风貌和特色建筑发展与延续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桂西壮民族文化传统建筑和百色市多元化建筑发展,剖析百色城市风貌、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关于百色城区特色建筑风貌及城市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结构管控北川新县城城镇风貌管控工作宏观层面上,以地域民族风貌特色的专题研究为技术支撑,以民族文化传承与人性尺度塑造为主线,以"山水环、生态廊、设施环、生长脊、休闲带、景观轴"的空间六要素建构新县城城镇特色空间骨架。以此骨架为基础,风貌规划对城市山水环境、城市形态、建筑高度、城市活动与空间意向结构进行了相应的细化设计。风貌指引作为风貌核心内容的城镇建筑风貌的控制以求特色、求协调、求丰富、求创新为原则,通过"风格之法"的分类分区控制策略,结合具体建筑设计工作,对原生羌风、传承羌风以及现代羌风建筑的空间分布、总体要求、建筑形态、建筑要素等进行详  相似文献   

18.
李芸芸 《城市建筑》2013,(21):35-37
文章以历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参展情况为背景,从"美学叙事"与"文化意义"的角度,以具体的作品分析文化记忆作为一种叙事资源在中国馆参展建筑师及艺术家作品中的运用,同时以中国馆的展览空间为背景,探析中国馆策展人及建筑师、艺术家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规划师》2016,(2)
城镇传统风貌规划及其实施对地区传统文脉的延续有着重要影响。楚雄州是我国西南多民族地区唯一的彝族自治州,在城镇风貌规划中保护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核心目标。研究基于城市设计的视野,运用形态类型学方法,通过划分"面—线—点""重点区域+一般区域"的控制层级,制定"文字+控规图+图表""通则+地方性导则"的城市设计导则体系,以期建立一套适应楚雄州发展需求的城镇风貌规划和建设实施体系,延续和再现城镇传统风貌特色。  相似文献   

20.
擦亮首都历史文化的"金名片",是新版北京总规提出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北京开展了"疏解整治促提升"等一系列工作,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从街巷整治走向街区更新的理念。以北京崇雍大街的保护与更新实践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城市设计研究,以文化为引领,深入挖掘老城历史地段的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基于多视角研判大街整体功能定位,制定管控导则,从而指导街区更新的具体工程设计实践。另外结合示范段的风貌更新设计,介绍了如何在做好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探索一种老城街区走向有机更新与可持续治理的实践新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