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Planning》2016,(11)
随班就读是融合教育理念在我国具体实践中形成的教育现象。在随班就读教育中,构建一支既适应普通教育又适应特殊教育及其差异教学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目前,随班就读教师存在着缺乏技术支持、缺乏系统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等问题,加强随班就读教师培训的支持性研究,构建科学的培训模式,培养专业化的师资力量,对残障儿童接受普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29)
随班就读是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实践探索,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政府在宏观层面上是推动随班就读发展的主导者,扮演着决策者、管理者和投入者的角色。为了保障随班就读教育质量,需要加强政府管理层执行力,加大各级政府资金投入,完善资源教室等硬件设备的建立。同时,也要求政府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充分发挥其职能,从而推动我国随班就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4)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融合教育开始萌芽发展。由于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时间较短,缺乏相关经验,但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越来越多的被重视。在这一矛盾下,我国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教育方针"随班就读"模式。这一模式的出现,带给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为我国的特殊儿童安置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班就读"这一教育模式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通过对我国"随班就读"这一模式的思考,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5)
特殊教育发展起步晚,且发展缓慢,为了解决广大特殊儿童入学的问题,我国结合当前国情大面积推行融合教育,而融合教育的实用主义模式是随班就读。而目前很多的"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就混"、"随班就坐"。针对这些问题,应当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融合教育机制,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26)
随着全纳教育思想的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随班就读教育模式逐步发展起来。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庭的支持。然而目前家庭对于随班就读工作的参与与支持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认识模糊、参与度不高、参与程度不深和支持力度欠缺等现象。因而,只有明确家庭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职能,并充分发挥其职能,才能最大化地落实随班就读工作,保障随班就读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28)
在西北农村地区,随班就读是特殊儿童少年就学的主要形式,甚至是唯一形式,开展好农村学校的随班就读工作尤为重要,只有完善好随班就读制度、管理、具体实施等方面,才能更好地提高随班就读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回归主流与融合教育思想的直接影响,我国特殊教育改变了一百多年来以建特殊学校为唯一发展途径的做法,大力推进随班就读模式。随班就读对视力残疾儿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现实中,视力残疾儿童在随班就读过程中遭遇了种种困难,因此,随班就读并不是简单地将他们安置在普通教育的环境中,还需要恰当并及时地建立综合的支持性体系。文章运用综述研究、实地观察等方法,对广东省广州市小学阶段视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支持性环境建设的构建进行分析,以期为广州市开展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5)
小学"随班就读"指的是让部分残疾、轻度弱智、弱视和重听等残障或有其他特殊原因的孩子进入普通班就读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就是让这些特殊学生能够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活动,进而充分开发他们的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潜能,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但由于"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提高对他们的教育质量,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7)
随班就读是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当前,随班就读已成为特殊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小婷(化名)是一名轻度智障随班就读生,通过为期一年的英语教学实践对该生进行研究,帮助该生增强自我效能感,激发该生英语学习兴趣,以期能为有类似情况的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19)
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的培养是使其对残疾儿童形成接纳态度并转变消极态度的态度优化过程,这对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态度理论切入,尝试探索培养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的策略与方法,旨在给融合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提供建设性的理论支持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