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族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其部落服饰形成的文化脉络,目的是为现代中国风的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宝库与文化底蕴。通过文献阅读和田野调查的方法,从清朝对蒙古族的政治制度背景出发,溯源清代以前满蒙服饰特点,并从服装造型以及艺术审美特点的角度,对比分析清朝时期满蒙服饰特征。研究表明,科尔沁服饰是清朝盟旗制度与联姻政策双重作用的产物,在清朝政治制度下的满蒙民族服饰之间的文化交融,形成了两个民族服饰造型的融合与审美的共通。  相似文献   

2.
杨木子  侯东昱 《西部皮革》2023,(22):139-141
文章通过对人类历史长河中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国明代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进行横向研究,对比分析这两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审美特征、女性服饰与男性服饰的形制以及服饰面料色彩和纹样等方面的不同特征,最后归纳总结出两个时期服饰的文化差异及深层审美内涵,便于人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文化自信、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态度对待服饰差异,促进中西方文化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服饰造型的戏剧性研究在秧歌剧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海阳秧歌剧中乐大夫服饰背景文化、形成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将乐大夫服饰以其形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从不同时期服饰造型以及同一时期服饰造型所体现的戏剧性两方面对乐大夫服饰造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海阳秧歌剧中乐大夫服饰造型受独特的秧歌特征、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影响,呈现民间社火性、尚武拥军性、齐鲁传承性等戏剧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罗丽娜 《西部皮革》2024,(3):123-125
文章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特点,探讨服饰审美思想的演变、实用价值如何转化为审美追求、政治因素和时代发展如何影响服饰审美思想的形成。研究认为,服饰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蕴含着精神文明,每个历史时期的审美文化极具特色,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服饰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的服饰文化存在着强烈的差异,但随着当今世界服饰文化的交流,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同属于一个时期的中国明朝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由于不同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不同的服饰文化。通过对两者的服饰文化进行比较,从影响服装文化的时代背景、面料和色彩三方面分析论述,梳理和探究中西方服饰发展的根源,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服饰的典型特征的差异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艺术设计与人类文化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同步发展的。从设计的发展史来看,文化对于设计有指导作用,设计对文化有促进作用。设计产生新的文化,而文化又更新着设计。本文在文化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对比分析方法,从"设计"与"文化"的定义入手,结合世界现代设计史以及中国艺术设计史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背景下"设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最终从"文化与设计"的角度探讨中国当代设计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设计原理中文化原理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同属战乱与封建时期的中国宋代与欧洲中世纪,在服饰风格与文化上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程朱理学的兴起与文人士大夫的追捧开始影响宋代服饰,基督教禁欲主义也使中世纪服装与宗教文化紧密结合。本文通过介绍这一时期中国宋代与欧洲中世纪服饰变化进行探究,从时代背景到分析其服饰风格与服饰理念出发,探析同一时期中西服饰文化差异以及对现今服饰的影响与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邢琳  杨爱芹 《丝绸》2020,57(3):71-76
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文化融合,各地出现了多种阶段性、地域性服饰风格。为了还原河北地区在北朝时期的女性服饰体系,从而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发展和变化过程,文章以河北磁县东魏、北齐皇室墓葬中出土的壁画、陶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物对比、结构可行性分析等方法,揭示这一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款式特征。研究表明: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地区"汉化胡服"较为流行,曾出现过15种女子服饰款式和5种首服样式,为梳理河北地区地方服饰发展脉络及华北地区服饰文化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汉朝时期哲学观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其对汉朝服饰审美特质的影响作了分析和论述,服饰作为特定的审美对象,是与时代的思想意识联系的,当社会观念产生变化后,服饰的样式及纹饰内容都会与之变化。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到东汉的哲学观逐步从道家转变为儒学,其对服饰的影响也从消极转变为积极,最终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形成一套严格的服饰体系。汉时期哲学观对服饰审美的影响是直接的,同一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对服饰各有论述,他们的观点部分对汉代服饰的审美特质产生影响,部分成为当时或后世的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汉时期哲学观对服饰发展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先秦时期与西方古代时期服饰文化的比较,分析不同历史背景下服装变化的差异,在对比中发现服饰的审美文化特性,以便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正视中西方服饰的文化差异性和互补性,同时也倡导人们增强文化自信,重视中西方文化交流,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刍议宋代服饰的审美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饰文化,一直以来作为一个民族完整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传统服饰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特征和文化特征。以宋代服饰形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响宋代审美体系相关因素的分析,着重论述了宋代服饰的审美特点以及存在的价值,进而论述继承与发展传统服饰文化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畲族古代服饰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闫晶  范雪荣  吴微微 《纺织学报》2011,32(2):112-116
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将古代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整个历程大致分为原始时期、多源融合时期、流徙从简时期和涵化成型时期.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  相似文献   

13.
王镜涵 《西部皮革》2024,(7):126-128
文章采用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的方法,通过对辽南皮影戏中的服饰设计、材质选择和演变过程的探究,阐述了辽南皮影戏中的服饰演变及其背后的文化表达。研究发现,辽南皮影戏中的服饰演变受历史、地域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背景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而这些服饰的演变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对当时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的表达和反映。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受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60年代的西方国家受到战争的影响,使这一时期的服装和革命联系在一起。从时代背景、审美观念以及同一时期中西方不同服装风格的对比研究,探析20世纪60年代中西服饰的差异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无论是餐饮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都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内容,服饰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秦汉时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秦汉时期国家的强盛与政治制度的完善给秦汉时期的服饰文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契机。本文以秦汉时期服饰的审美特征为探讨,深入分析秦汉时期服饰艺术的特征,让我们对秦汉时期的服饰文化有更为全面的了解,秦汉时代的服饰文化时至今日对我们服饰审美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秦汉时期服饰审美特征的探讨,有助于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谈及中国服饰,避不开的是服装与礼仪制度、文化思潮的牵绊,历朝历代服装的产生与发展,总要和当时的人和事发生关联,从而辐射开来,形成一定范围内的影响.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就是凭借个人魅力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在服装文化中留下了强有力的一笔.文章就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自我宽容"服饰文化观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服饰作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现象,具备信息表达和文化交流的作用,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之一,日渐成为影视剧中炙手可热的文化元素。旗袍文化以其独特的时尚性丰富影视视听语言的同时,在人物形象表达与推动剧情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旗袍文化以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展现艺术审美性、文化内涵性以及流行传播性。本文主要从旗袍文化的"能指"与"所指"两个方面进行其应用于影视中符号意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客家女子服饰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客家民系形成历史入手,以王东的"语言习俗形成说"为标志的民系形成理论为基础(即认为客家民系形成于明代中期),将客家女子服饰演变划分为3个时期并将各时期服饰形制及其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第1时期为明代中期至清末,是客家妇女服饰形成阶段,其服装样制与中原基本一致,出现了与南方少数民族相类似的服饰特点;第2时期为清末民初的客家女子传统服饰成熟阶段,客家传统服饰样制与文化特征基本形成;第3时期从民初至20世纪中叶,为客家妇女服饰的消亡期,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并存。  相似文献   

19.
服饰对于现代人类来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古代时期的服饰更是如此,本次主要研究的是"唐代"服饰与"罗马帝国"的服饰对比。作为历史上发展最为繁荣的时代,唐代服饰的发展在历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此次将西方罗马帝国的服饰与唐代的服饰相比较会有怎样的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0.
羌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与丰厚文化底蕴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丰富的服饰色彩、多样的服饰图案与别具特色的服装造型皆产生于羌族人民特有的历史文化与生活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羌族服饰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如何传承和创新是服装设计师一直在探索的重要课题。文章重点探讨了羌族代表"云纹"和"羊角花纹"从平面转向立体化的创新手段,在保护和传承羌族服饰的基础上完成羌族服饰纹样从"平面"到"空间"的转变,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形成崭新的感官体验,使羌族服饰呈现出多维度、多元化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