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莱克斯纳的《大学:美英德研究》是高等教育领域一部有价值的著作。弗莱克斯纳对20世纪初美国大学缺乏目标的统一性或组织的同质性、不假思索地极力迎合即时而短暂的社会需求、是这个国家文化令人怀疑的贡献者等角度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坚信德国大学是当时世界上最忠实的以追求学术为目的的地方,但是他却未能认识到德国大学是如何被政治化的,没有意识到当时德国大学模式变化的程度,将其作为通往学术圣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学界谈及德国高等教育史,多聚焦于19世纪德国大学的崛起,鲜有论及德国大学是如何从辉煌走向衰落的。从学术资本的视角分析,德国大学滑落的起点恰恰是在俾斯麦执政、帝国崛起之时,国家官僚化的学术管理,学术组织发展的缺陷,教师队伍双轨结构的冲突,都显示出德国大学巅峰下的学术危机;一战前后,德国大学遭遇外部冲击,学术共同体面临生存困境,大学学术在动荡中不断衰减;希特勒时期,非雅利安学生和教师群体均受到种族或政治歧视,文化思想与学科专业在纳粹政权的反复摧残下,不断走向没落。与同时期美国大学相比较,两国大学学术资本的发展和积累判若云泥,由此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地位最终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3.
在高等教育内部体制改革浪潮中,重新反思大学讲座制的历史演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中世纪时期,讲座代表着对学术声望的追寻,对学术教职的尊重以及对学术能力的认可。讲座制为19世纪德国大学赢得了崇高声望,并为世界各地大学所借鉴。20世纪是大学讲座制面临困境,同时也是进行变革的时期。从德、日等国家大学组织调整来看,讲座制远未走向历史终结;从讲座制产生及其演变历程分析,组织背后的理念精神仍需坚守。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大学批判精神失落原因检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里,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是大学的核心。赫钦斯也说:“我现在能够想到关于大学的最好定义是:它是独立思想中心。”“除非大学认真地把独立思想中心作为自己的使命,否则就没有希望。”学者们把大学那种理智的、独立的、客观的精神称作大学的批判精神。所谓理智,是指对科学真理理性的执着的追求;所谓独立,是指不依附于他人、不受人为因素干扰的品质;客观性来自于德国大学所称的价值自由,学者们依据这一原则力求得出“不受价值影响(Value-free)”的结论。正如维布伦所说的:“客观性的目的是对已知事物进行理论上的…  相似文献   

5.
任何国家的大学都不可能在“真空”中酝酿、产生和发展,而是必然存在于本国土壤之中.德国社会思想观念的引领,大学作为国家机构的政治保障和工业化的助推等三个因素共同构成了德国大学崛起的生长沃土.然而,德国社会思想观念、政治和经济等若干成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会对大学产生不良的影响.德国思想家中服务国家的观念成份,军国主义通过国家控制大学,大学以服务工业化发展为重任等导致德国大学在理念与现实之间脱节并影响德国作为世界教育与科学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近代大学研究所是在教学自由和科研自由的土壤中萌芽与产生的,第一个大学研究所当推1826年创设的吉森实验室。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专门化以及科研在大学发展中主导性作用的凸显,德国大学研究所得以迅速发展,为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国大学研究所模式很快在欧美乃至世界各国的大学里得以传播。19世纪40年代开始,大学研究所开始为企业提供服务,与社会发展产生紧密联系,显现出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厘清大学研究所的产生与影响及其社会服务,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大学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也可为当今我国大学研究所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美国研究生教育最早源于殖民地时期学院颁发的荣誉性质的硕士学位。美国研究生教育形成受到美国建立本土大学的理想和德国大学的双重影响。19世纪上半叶,美国大学开始为大学毕业取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开设学士后课程,这种高级知识学习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开端。在研究生教育形成阶段,美国吸收德国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广泛采用德国大学的讲座制、习明纳和实验法,鼓励科学研究,同时抛弃德国大学"师徒式"研究生培养方式,在大学建立研究生院,把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结合起来,强调独立学习与科学研究是培养研究生的主要途径,研究生教育最终摆脱传统学院培养本科生方法的影响和局限,地位得以承认。研究生教育发展促进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产生和科学研究职能的确立。  相似文献   

8.
从平等到卓越——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以来,德国大学由盛而衰,重拾昔日大学辉煌是德国人共同的梦想。卓越计划打破了现有体制的平衡,放弃了平等均衡的发展理念,走向多元化、多级化发展道路,从而迈出了重建世界顶尖大学的坚实步伐。卓越计划体现了德国人建设世界顶尖大学的理想、理念、策略与途径,也可以看出其中的艰辛与困惑。  相似文献   

9.
学术评价是对学术活动及其产出和影响进行价值判断的认识活动,是学术活动的方向标和指挥棒。而现行的"数字化"、"功利化"、"行政化"、"人情化"的学术评价,使其工具理性彰显,价值理性诉求发生严重偏离。重塑学术评价的价值诉求,是学术活动价值理性回归的基本前提。激发学术创新是学术评价的本真价值诉求;维护学术正义是学术评价的社会价值诉求;激扬学者的学术生命是学术评价的人本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0.
大学学术力量生长的内在要素及相关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术力量是决定大学实力的主要力量因素。学术人员学术力量生长的四个要素分别是学术劳动的安宁性、学术劳动的积极性、学术思维的活跃性、学术劳动中的坚韧性。这些要素普遍需要相应条件来满足所形成的必然性关系 ,就成为四个不同的相关规律 ,即学术力量的生长普遍需要能理解与尊重学术人员进行学术活动的管理者 ;学术力量的生长普遍需要公正兑现不同学术劳动价值的利益分配机制 ;学术力量的生长普遍需要相互学习、交流、碰撞、批判思想的人才群体效应环境 ;学术力量的生长普遍需要学术人员有比较纯粹的学术理想与坚韧的学术意志  相似文献   

11.
大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大学亦历来是学术重镇,传承学术、发展学术,通过学术锻造新人,培育新民学术精神、批判思想、社会担当等均是大学本义之所在,概言之,尊重学者、崇尚学术是大学核心文化的灵魂。然而,现实中大学自我批判精神式微,学术信仰滑坡,屡屡以学术之名,尊重学者和崇尚学术成为官话和套话,学术资本主义泛滥、学术投机此起彼伏,缺失深厚的学术文化涵育使得大学失去了根和魂。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我国大学更加需要文化自觉,克服冲动,不被名利掩埋,坚守学术信仰、光大学术之道,构建大学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学术职业专业化是职业向理想形态的专业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从高深知识的视角出发,我国的学术职业专业化程度还不高,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专业.从高深知识的训练、职业权力、学术伦理和精神追求四个维度出发,中国学术职业专业化的行动路径包括:高深知识的长期训练是学术职业准入的前提,职业权力是学术职业生涯的特定权力,学术伦理是学术人员需要遵守的特定行为准则,醉心于高深知识是学术职业的精神需求.学术职业专业化是保障国际竞争优势的持久动力,推动学术职业专业化制度创新是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学术评价是对学术活动及其产出和影响进行价值判断的认识活动,是学术活动的方向标和指挥棒。而现行的"数字化"、"功利化"、"行政化"、"人情化"的学术评价,使其工具理性彰显,价值理性诉求发生严重偏离。重塑学术评价的价值诉求,是学术活动价值理性回归的基本前提。激发学术创新是学术评价的本真价值诉求;维护学术正义是学术评价的社会价值诉求;激扬学者的学术生命是学术评价的人本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4.
存在意义上的大学社群组织需要依靠学术共同体的信任、合作等深度互动来达成,这种理想互动交往模式的达成需要学术秩序的维系。秩序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学术规范是大学学术发展所必需遵守的共同道德,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是对学术场域共同道德的践踏,学术不端行为问责是学术共同道德规范发挥效力的"强制善"。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是以"教育善"的价值为灵魂守候,倡导塑造学术人的学术责任伦理,呼唤学术人理性学术精神回归。  相似文献   

15.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有着天然的、不可割裂的联系,它们依存于共同的工作框架,并且在认识论、研究程序、累积过程、价值取向等方面遵循相同的学术逻辑。但是,实践中过于强调学术差异性导致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发展的逻辑分离,使得教学学术根基松软并游离于大学学术之外。因此,需要从学术理念、学术道路、学术制度、学术文化等多方面推动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的耦合发展,以进一步增强二者之间的逻辑一致性,这是提升教学学术含量、坐实教学学术地位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6.
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是高等教育中最悠久的传统 ,也是最古老的命题。关于这一命题的论争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它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进程。与这一对概念相联系的是学术权力问题 ,这同样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值得给予充分关注的命题。一学术自由、学术自治是高等教育中颇为重要且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下面我们从联系与区别的角度首先对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这对概念进行辨析 ,然后对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的享有与限制进行探讨。(一 )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的辨析传统的学术自由指的是大学学者 (包括教师和学生 )可…  相似文献   

17.
中外学术史的发展已经告诉我们 :学派是激活学术研究不可缺少的“酸” ,也是学术有机体发育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细胞单位” ,教育学学派也是打破教育学学科分割现象、加强我国教育研究原创性和促进教育研究新生力量成长的需要。二十世纪的中国教育学虽然经历了戏剧性的断裂和转折 ,但中国教育学人的创造性却未能在其间生长起来并创建自己的学派 ,是由于学术资源、学术文化、学术风气、学术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学派长期缺位的现象不仅严重延缓了教育研究的前进步伐 ,而且导致教育理论发展出现许多方面的局限性。在当代中国 ,已经具备了产生教育学学派的社会条件。为了创建中国的教育学学派 ,我们要采取许多措施 ,包括学术资源整合、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进行学术制度创新 ,教育学本身的规范化等。  相似文献   

18.
刘超  代玉 《现代大学教育》2023,(3):55-69+113
中日两国是东亚的重要力量,二者的近代化起步基本同期,但历程迥异。中国大学最初取法于日本,之后则改行美制,逐步与日本大学脱钩并展开激烈竞争。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学发展迅猛,并在许多方面逼近甚至比肩于日本名校。但是,终因战争干扰,中国大学的近代化进程被严重阻滞,发展水平和成效总体上仍不及欧美与日本的一流名校。在此进程中,教育发展和大学建设固然有其内在逻辑,但是,二者也深受社会环境、军政变革和地缘政治的影响,而对美关系则是其中一个重要变量。两国大学之争乃是对远东学术中心之争、对知识主导权之争。这一交流与竞争,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日后东亚的学术图景和地缘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学作为一种历史存在,其发展形态经历了三个阶段:教育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学术-教育”共同体.大学性质是探讨大学教学自由的逻辑起点.教学自由的合法性及其限度随着大学性质变迁而变化.教学自由是教师学术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术自由并非教学自由的唯一合法性基础.现代大学是一个“学术-教育”共同体,学术性和教育性是其根本属性.大学教学活动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交集.大学的学术属性和教育属性是大学教学自由及其限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0.
论学术自由的限度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自由应是一种有限度的自由 ,确立学术自由限度的原则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要求 ,学术自由限度的标准应该视学术活动的不同方面区别对待。制约学术自由限度的因素包括政治、法律、学者自身、经济和道德等多个方面。学术自由的实现需要内外部环境的共同支持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