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竹梅  徐波  李悦 《中国园林》2012,(10):71-74
针对北京市小城镇的特点,根据对小城镇绿地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对北京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方法、编制要求、控制重点等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小城镇绿地的分类和绿地指标要求,对北京市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绿地系统的规划编制办法和规划重点、小城镇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编制方法及重点内容等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门窗》2015,(5)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调研现状绿地资源、挖掘城镇特色、构建绿地系统结构、构建绿地系统指标体系以及指引各类绿地建设等方面。本文结合小城镇的特点对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在大同县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中予以实践,探寻使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更加完善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3.
黄瑛 《小城镇建设》2012,(10):75-79
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建设与实际使用后,许多小城镇绿地系统的新问题开始浮出水面:照搬照抄大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理念、方式、内容,忽视了小城镇空间与居民需求特殊性。本文从"以人为本"视野出发,探索小城镇居民绿地需求的特殊性,探寻该理念在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中的方法与途径,以期在此基础上构建满足地方居民需求,体现地方特色的小城镇绿地系统。  相似文献   

4.
以大河镇绿地系统规划为案例,探讨应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进行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路.在总结对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镇域大环境绿地系统的观念,并与镇区内的绿地系统共同构成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具有连续性的有机的绿地网络系统,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的绿地系统规划为实例,尝试从城乡景观生态一体化、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塑造城市形象、产业转型的要求和居民对绿地的需求等角度出发,科学构建大环境绿地生态网络体系,合理规划绿化景观空间结构,塑造符合小城镇自身特色的城市形象,提出了具体的规划措施.以期对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中内容、重点和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使作为小城镇建设一个重要部分的绿地系统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小城镇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小城镇生态绿地系统的功能 小城镇生态绿地系统包括农业绿地、林业绿地、游憩绿地、环保绿地、水域绿地等。按照生态学原理规划绿地系统、进行树种的选择,可有效地维持小城镇的生态平衡,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小城镇是一个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由居民和城镇环境组成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小城镇生态绿地系统作为城镇生态系统的还原组织,具有还原功能,它以自然生命力为主体,以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土地资源的营养、承载力为条件,以转化和固定太阳能为动力,通过植物、动物、真菌和细菌食物链(网),实现城镇自然物流、能流的循环,为城镇供氧,维持碳氧平衡。  相似文献   

7.
都江堰市景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一  陈涛 《规划师》2006,22(2):82-86
城市绿地是城市系统中惟一以自然要素为主体构成的子系统.传统的绿地系统是一种功能主义的实用系统,对绿地的生态作用和绿地系统的生态效应重视不够.都江堰市景观绿地系统规划全面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从绿地现状及生态条件的分析着手,指导景观绿地系统的网络布局、职能组织、空间控制及植物多样性规划.  相似文献   

8.
绿地分类是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基础工作,对于中国方兴未艾的村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实践来说,推动适合我国村镇发展实情的村镇绿地分类研究可谓迫在眉睫。绿色基础设施理论作为一项强调土地最优化利用和追求功能效益最大化的规划理论,可以对我国村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给予有益的指导。尝试跳开城市绿地分类的传统体系,提出"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空间转译"的村镇绿地三级分类体系。既融合了绿色基础设施理论连接性、尺度协调性和功能复合性等先进理念,又能与我国村镇实际有较为紧密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乡村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和方法相对滞后,大多沿用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和方法,与我国乡村实际情况和需要严重脱节。聚焦于城镇化背景下亟须的我国乡村绿地发展建设,从概念阐述、任务职能和规划层次等基础内容入手,力图建立一个能够符合现今我国乡村实际发展需求的绿地系统规划体系,为开展我国乡村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一个科学而合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应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基于GIS的网络分析功能,采用修正重力模型,计算现状绿地和规划绿地的可达性,得到规划前后绿地可达性空间分布图;在获得现状和规划绿地可达性数据的基础上,计算自相关系数,判断规划前后绿地可达性在空间上的聚集,揭示绿地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将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空间自相关理论与GIS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绿地系统规划,有助于进行不同规划设计方案的对比,同时也为绿地系统规划中定量评价分析提供新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以下简称"GI")不同于传统的保护战略,它是将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规划以及精明增长等一系列理念融入于生态保护方法之中。本文基于GI作为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研究,选取美国马里兰州的GI的规划与评价以及香港的GI的设计和实施作为典型案例,在GI的研究尺度、对象、问题、目的、指导原则、结构和形式等方面对比分析,尝试提出国内其他地区、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发展主题下的GI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的发展,BIM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建筑设计。于此同时由于能源的过度消耗,绿色医院建筑设计成医院建筑的放向。本文基于这种现状,对目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BIM技术结合医院建筑绿色设计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并以摩洛哥某医院的建筑设计过程为例探讨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结合相关能量分析软件在绿色医院设计上实施的可行性。总结并对未来BIM技术在绿色医院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姜军 《建筑与文化》2016,(12):161-162
如何打造功能齐全、适合市民休闲游憩的景观带成为业界众多学者所研究的新兴课题。本文以烟台市滨海路附属绿地景观改造工作为例,初步探索和研究了其改造理念、原则以及方案等,期望为其他城市景观建设工作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4.
绿色成长     
绿色化仍然与以往一样流行。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甚至把生态旅游评为”年度流行行话”,并举例说越来越多的国家针对生态旅游建立了国家战略(在过去4年中有48个国家)。  相似文献   

15.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人群健康造成了巨大潜在的危害。已有研究表明,缺乏足够的体力活动和社会交往是人群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人群慢性疾病盛行重要因素。住区绿地环境对促进人群步行等体力活动和社会交往具有积极作用。文章在分析住区绿地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果的基础上,尝试从多样性、可达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等4个因子构建促进人群健康住区绿地环境,证实了良好的住区绿地环境是有效缓解当前严峻人群健康形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以福州市建成区为研究范围,综合利用G IS、遥感数据和实测调绘数据,构建了高精度城市绿地斑块数据库,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福州市城市绿地的景观现状格局以及与城市建设、人居环境等之间的关系,并对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规划建设目标已经由追求建设速度转向建设品质,健康城市为目标导向的城市规划应运而生。健康城市包含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多个层面,而道路交通网络作为城市的骨架,是实现健康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中新生态城是以建设生态环境健康为发展目标的城市新区,选取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居民出行方式的调研,对生态城的绿色交通规划进行分析,寻求规划的优点和不足,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现存的问题提出改善策略,以期为实现健康城市发展目标的城市提供更加完善的绿色交通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国众多城市地区所面临的功能转型和城市生态景观营造的问题,文章运用了移植法、案例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尝试性地提出以绿道设计为导向来解决广安市主城滨水区城市设计中的改造问题。通过绿道导向的城市改造策略总原则和一系列的实施细则的提出,建立现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之间的关联,促使渠江成功转型为广安城市绿道网络的核心,将广安滨水区打造为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强劲引擎。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铁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其沿线的景观规划思想却较为落后。当前高铁沿线绿化设计在环境保护与景观营建的基础上,应更加突出独特性、多样性、复杂性的地域景观这一综合特点。本文首先论述了高铁沿线景观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并将绿化设计与地域性设计表达进行整合,结合自然人文层面总结出点、线、面三大设计策略。最终通过对京石客运专线房山段的景观整治这一实例分析获得设计的方法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ce of a permanent magnetic field in the soil where plants are grown causes significant change of opt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plant leaves. The magnetic field causes a change of fluorescent spectra of the plant leaves shown by the appearance of a blue shift of both fluorescent peaks. The relative shift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fluorescent peak are non-linear and depend upon the applied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The applied magnetic field B a produces a substantial decrease of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and photosynthetic apparatus efficiency \varepsil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