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lanning》2015,(2)
当今,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球性的课题。法国和意大利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保护体系,还是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资金投入,对于我国保护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都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借鉴法国和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经验,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和谐环境,促进文化遗产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乡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各方面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况.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内容、层次等进行分析,提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从而更好的解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城市发展建设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徐君华 《山西建筑》2008,34(11):62-63
探讨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介绍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包括的几个方面,分析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并阐述了城市规划对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作用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层次和基本要求,以促进城市的现代化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保护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保护落后,完整的保护“昨天的文明”恰恰是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目前,国内学界对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行为研究较为薄弱并且起步较晚,其保护理念与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国外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坚力量。本文通过对国外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启示,经验的吸收和公众参与文化遗产模式的升华,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提出了一些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教育文化遗产概念、内容划定和相应价值等进行分析,从保护价值、保护环境、保护主体和保护客体等方面对教育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进行了论述,从而明确了它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扩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加快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提升相应城市的历史文化品位等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2)
我国目前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一些误区,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物质文化遗产即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文化传统的混淆。由于大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统保护混为一谈,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出现偏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讲求的是"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而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讲究的是"原封不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国际保护文献中关于文化遗产阐释和传播理念的发展脉络,指出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一直都比较重视阐释和传播理念;然后指出传播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化遗产愈来愈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最后落足于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指出需要利用阐释和传播策略,改变公众对文化遗产认识和参与不足的问题,这样才能唤起全民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使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21)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逐渐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宝贵的资源保护工作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而高校作为其中的参与者起着至关重要作用,高校中的图书馆工作对于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必要的作用。从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方面,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式,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针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基于对中国与西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对比分析,根据我国目前的保护现状,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从而加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文化遗产是当今社会的关注热点之一,也是国家文化部门一直致力于研究和保护的项目,文化遗产是指由民间流传继承下来的古老文化,而民间档案是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就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民间档案的应用进行阐述,以期能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吴隽宇 《华中建筑》2011,29(5):34-37
文化遗产,一直是一个充满魅力而又让人感到沉重的话题。1972年在联合国通过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所表达的"文化遗产"概念并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适性的。事实上,各国的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去理解和保护"文化遗产"。该文尝试通过探讨东西方哲学思想之源泉,举例分析人类对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差异。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review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olutio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1972 UNESCO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namel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na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categories.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currently covers 812 sites in 137 countries and is with 181 States Parties the most universal international legal instrument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mong the properties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53 sites are recognized cultural landscapes focusing on the outstanding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heir environment. The paper further explains key case studies from World Heritage cultural landscapes from all regions of the world and highlights the innovations in the Convention's implementation through the landscape approach,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plex properties involving local communities and indigenous people. The paper also outlines links to other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Conventions and concludes with a future outlook of the landscape programme.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巴姆古城为例,通过分析巴姆古城保护工作中应对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及灾后修复经验,整理出“文化遗产风险识别、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自然灾害防灾对策、灾后修复重建、灾后应急响应”的文化遗产管理策略,以期对应对自然灾害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2012年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的第40周年,也是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走过的第27年。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也面临艰巨的挑战。回顾了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历程,将其初步划分为起步、演进和深化3个阶段进行分析;其后从法律法规、管理体系、管理规划、科学研究和地方发展等几个方面对自然与混合遗产保护管理的经验与挑战进行了论述;最后,结合国际趋势对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事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现代建筑遗产因其历史特殊性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其中环境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何有效地处理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找寻合适的原则与方法。本文提出从宏观-整体外部环境→中观-遗产赋存环境→微观-遗产材质类型采取有区别、有步骤地“合理保留”+“科学保存”+“预防性保护”三原则,以期应对这一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探讨。  相似文献   

16.
吕舟 《南方建筑》2011,(5):17-19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与自然、文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也因此在近30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清华大学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文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的支持下,依托建筑学院成立了国家遗产中心,致力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整合相关资源,搭建一个文化、自然遗产保护的教学、研究、实践的平台。本文将介绍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建立的学术背景、研究特色、组织构架,以及已取得的一系列研究和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7.
工业遗产保存在近年世界遗产登录名单逐年增加的环境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近年来工业遗产提名登录有持续增加、序列地景及范围扩大的三大趋势,为了能说明清楚工业遗产的生产及社会价值常以序列方式分区或主题共同提报,因此以“文化景观”的概念应用于工业遗产保存的不只是提名登录的策略,更是实质推动遗产保护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文章研究的对象为英国世界遗产康瓦耳及西得文矿业地景,目的在说明以“文化景观”的概念应用于工业遗产保存的思考及实践。主要方法为文献分析、实地田野访查及焦点人物访谈。经由案例研究结果展现文化景观的整体脉络性结构及地方文化的内涵,是协助工业遗产保存界定标准及保存现况与问题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孙燕 《南方建筑》2011,(5):20-24
至2011年,中国已有41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范围更涉及到中国40多处城镇或地区。而文化遗产也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作用。为更好地把握近期文化遗产发展趋势,受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于2009年11月承担了“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两项课题。本文将概要性地展示两项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希望能对未来的研究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申报,是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作为中国第一个成功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案例,五台山的申报过程为中国的文化景观遗产申报与研究提供了很多线索,尤其在突出普遍价值的认识及其保护管理方面,更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思考。经过申报前后对遗产价值标准的对比研究及对保护管理的重新思考,认识到文化景观必须将自然、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知和保护,尤其要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作用机制,重视其中活态遗产的保护和展示。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历史城镇类世界文化遗产和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发展、界定和评价标准,分析其中的主要差异并浅析其背后的原因,指出由于国内缺乏申遗标准下的历史类城镇的研究,影响了我国“历史城镇”类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以此为背景,提出可借鉴申遗评价操作过程以完善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制度,使其更具严谨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又应避免绝对化地套用西方评价标准,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城镇研究和保护的申报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