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3 毫秒
1.
传统村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具有很高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艺术价值。随着社会发展、利益驱动及人为的破坏等,其文化价值正慢慢减弱。本文从人居环境学角度出发,以古丈县李家村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三方面挖掘与分析李家村的人居环境,总结和探讨古丈县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地域特色、现存问题及保护措施。得到如下结论:1)自然环境保护是其它文化特征传承的基础,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是传统村落生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人工环境保护是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最重要的保护内容,对老化、破败等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改造保护其可持续发展;3)人文环境是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精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的保护价值观、数字化录入保护和文化传承人是传统村落人文环境得到良性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工业建筑》2017,(1):44-49
传统村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其建造方式是传统建筑文化的体现,极具地域特色。但是,传统村落的研究多侧重于空间形态、建筑类型和人居环境方面,对其安全防御体系的探讨相对较少。以湖南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规划选址、聚落空间布局、民居构造技术三个层次对传统村落的安全防御性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其为社区安全环境设计、新农村规划设计和传统建筑的保护规划提供参考,进而推动湖南传统人居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吴迪  刘卫国 《城市住宅》2016,(11):60-63
正石堰坪村是湖南省张家界市第一个入选国家传统村落的土家山寨,村落风貌完整、布局考究,风景宜人,建筑形态丰富,人居环境极具民族地域特色。通过实地调研对该村的村落文化内涵、景观及民居建筑、传统人居方式进行研究,挖掘思想根源,总结其在营造村落人居环境方面的经验,进而指导美丽乡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视野,诠释了吴良镛先生"着眼于全球的思考,立足于地区的行动"的内涵,并以这种观念来研究云南传统村落问题。第一部分"着眼于全球的思考",对国内外的先进理论进行整理和思考,并以区域的视野探索传统村落的发展;第二部分"立足于地区的行动",针对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现状和发展问题进行概述,并从人居环境科学五个方面提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伍国正  吴越  郭俊明 《华中建筑》2006,24(11):128-130
村落是自然与人工综合创作的艺术品.其人居环境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该文通过对张谷英和黄泥湾两个古村落在选址、空间布局、装饰艺术以及家族文化等人居环境的分析,指出其村落的人居环境特色及其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洲源关系,揭示出两个古村落与我国传统建筑在人居环境文化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村落及建筑空间是影响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万山群岛由于先天自然条件的不足与限制成为影响村落及建筑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珠海万山群岛户籍人口逐年降低,产生人居环境空心化现象。通过对桂山岛人居环境现状,以及基于人居环境影响因素之一的村落及建筑空间、现有村落空间及民居的调研,揭示万山群岛建筑及村落空间与人居环境是个相互影响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文章选取晋南地区的旅游型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文化内涵、艺术传承以及保护价值,认为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应该结合村落的生态理念、人居环境、艺术传承、文化旅游等方面进行有机协调发展。晋南地区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要突出地域文化特征,要坚持以人为本,守好地方传统文化的根脉。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起源于农耕文化,村落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村落与村落景观的保护是中华文明保存与传承的必要手段.以桂林市灵川县江头村为例,分析江头村村落景观现存问题,根据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提出江头村人居环境中村落景观的更新策略与具体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9.
《四川建材》2017,(10):45-46
传统村落是承载传统优秀地域文化的村落,文章以个旧市贾沙乡陡岩村为研究对象,阐述对传统村落整体格局要素、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提升人居环境,发展旅游服务业、现代观光农业、本地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达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10.
闽北建瓯的传统村落大都有着良好的人居环境,其中郑魏传统村落建村历史悠久,村落的空间形态布局在历史的发展中与复杂多变的山水地貌格局相互融合,从村落选址到建筑布局都蕴涵着其村落形态特征的精妙之处。通过对闽北建瓯郑魏村村落空间形态在其整体村落格局、内部空间秩序、建筑形式的特征研究,从宏观到微观视角探究其村落空间要素,解析郑魏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1.
山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山地人居环境是人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人居环境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特点,决定了其发展与演变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以及规划、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为使山地人居环境建设走上科学、有序、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必须通过长期的努力建立适应其自身特点与建设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法规体系和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生态发展:中国传统聚落未来(节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通过对中国传统聚落生态特征及现实危机的分析,指出传统聚落发展必须是可控的,“生态发展”是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第三届山地人居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山地人居环境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主要就当代山地“城市一建筑一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理论延续与深化,山地人居环境资源利用与发展保护,山地人居环境建设防灾减灾与工程技术方法,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历史、人文、社会学途径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扩展了人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及缓冲区普遍存在大量社区居 民,如何科学选择居民点发展模式是遗产保护管理中需重点关 注的问题。以云岭片区为例,首先通过对社区历史风貌、人口 结构与产业发展模式等进行田野调查,利用指标体系法从自然 条件、区位条件、人口结构、产业发展模式、景观风貌与传统 文化五方面对云岭片区居民点居住适宜性进行评估。其次,利 用物种分布模型研究居民点对滇金丝猴栖息地的影响,得到基 于遗产地核心价值保护的居民点分类结果。对以上研究结果进 行叠加分析,最终将片区内各居民点分为搬迁型、疏解型、传 统生活生产控制型和生态旅游控制型4种发展模式。研究成果 将为以标准x入选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居民点发展模式的探讨提 供技术指导和案例参照。  相似文献   

15.
湖南沅水流域水系影响下的传统聚落选址与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广、实施的时代背景下,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引发了极大的关注。传统聚落作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凝聚的丰富的人居环境建设智慧有待发掘。本文以水系为线索,以湖南沅水流域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法探讨区域内传统聚落选址与水系的相关性,结合历史影像分析传统聚落的平面、立面形态特征,探讨其内在机制,并基于上述特征,提出了水系影响下的传统聚落保护和发展策略,为当前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 聚落的研究进展,将我国乡村聚落研究划 分为复兴、发展、多元化3个阶段,乡村聚 落研究经历了由简单向综合、从定性描述 到定量分析、由空间分析向人文社会范式 的转变。但是目前我国乡村聚落研究现状仍 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是研究内容缺乏创 新,原创理论相对较少;第二是研究对象较 偏传统,普适性研究不够;第三是学科交叉 研究不足,研究视角有待拓宽。最后提出了 我国乡村聚落研究今后发展的趋势:以人为 主体的微观视角下乡村聚落研究;乡村转型 发展背景下乡村聚落发展与重构研究;对我 国东、中、西乡村聚落和传统村落的研究; 多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岳邦瑞  王军 《华中建筑》2007,25(1):112-114
绿洲建筑学是以人居环境科学及绿洲学为理论指导,针对绿洲人居环境的突出矛盾--绿洲生态安全面临威胁,以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绿洲人居建设适宜模式为目的,并最终落实在地域性聚落营造体系和营造技术的一门学科,其总体研究框架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该文的研究重点从西北绿洲地区传统聚落变迁与当代发展、西北绿洲地区生土聚落的种类及分布特征、西北绿洲地区生土聚落中的绿色生态技术分析与优化、西北绿洲地区新型小康生土聚落营造技术集成与示范四方面论述了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指出了研究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海洋文化影响下的泉州人居环境地域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林翔  关瑞明 《华中建筑》2002,20(5):39-41
该文从海洋文化这一泉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出发,探讨了其对当地传统人居环境的影响及其现代意义。提出批判地继承这一文化传统是创造新人环境地域性文化的一个基点。  相似文献   

19.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念,贯穿于住区规划思潮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本文从人文精神的涵义出发,研究了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体系的人文特点与意义,探讨了人文精神的实质与主要特征,以及在新背景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的人居实践饱含原创定向智慧。水作为重要的人居要素是早期人居发展的依凭,亦是实践之对象,从整体环境观角度对其进行关联而系统的考察,有助于揭示早期多层面人居实践与自然环境间关联调适智慧。综合文献与考古材料二重证据并结合地景格局,从区域、流域与城邑3个层面提炼涉水实践智慧:区域层面主要体现在治水实践顺应于自然规律的疏导与调蓄策略,是基于人居开发与环境资源利用间协同智慧的体现;流域层面反映在城邑群化分布与异态营建的综合适水上,互通交融的网络化水系搭织是人居展拓需求下的智慧营建;城邑层面则表现在择址、营城的因任思维和识时务的迁城避患方略。区域、流域与城邑不同人居层面的涉水实践内容相互嵌套,隐含完整的逻辑链,为后世人居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先秦时期的人居涉水实践智慧反映出先民尊敬自然、顺应山水规律的实践思维,而“循自然之理,助自然生长”觅因得境的实践观,与绝对自然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